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35章 少年财富掀起的乡村震动

1989年7月26日,蝉鸣聒噪的午后,一列绿皮火车缓缓停靠在西南某县的小站。十七岁的李阳背着帆布包走下列车,包里装着他在深圳星宁工作室做暑假工赚到的五万八千元现金——这笔在当时足以令人咋舌的巨款,让他的脚步都带着难以抑制的雀跃。

县城的街道上,熟人见着李阳都忍不住打量几眼:“这不是老李家那娃吗?听说去深圳打工了?”李阳笑着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如何给家里一个惊喜。当他推开自家木门,正在灶前烧火的母亲转头看见儿子,手里的柴火“啪嗒”掉在地上:“阳阳,你咋......”

“妈,您看这个!”李阳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掏出存折,“我在深圳星宁工作室打工赚的钱,有五万八呢!”母亲颤抖着双手接过存折,浑浊的眼睛反复确认上面的数字,突然捂着脸哭出声来:“老天爷,咱家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在县城和周边乡镇传开。人们围在李家院子里,看着李阳用这笔钱买的新彩电、洗衣机,议论声此起彼伏。“这娃才多大?比我干十年农活赚得都多!”“听说在那边用电脑干活,一天就能挣好几百?”村民们既震惊又好奇,眼神里满是羡慕。

同样的场景也在其他返乡的暑假工家中上演。来自湖南某小镇的张丽,带着六万元存款回到老家,直接帮父母盘下了镇上的一家小商铺;贵州山区的王强,则用赚到的钱给村里修了一条通往县城的碎石路。这些少年们的壮举,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小孩子不懂赚钱”的固有认知。

“走,去问问这些娃,到底咋挣的钱!”某天清晨,十几个村民自发组成的“取经团”来到李阳家。李阳有些局促地站在堂屋中间,看着眼前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想起在星宁工作室学到的知识,鼓起勇气说道:“其实赚钱没那么难,关键是要有商业思维......”

他从如何分析市场需求讲起,提到在深圳时帮企业做的产品推广方案;又说起利用二叔寄来的电脑进行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户群体。村民们听得入神,有人掏出皱巴巴的烟纸记录要点,有人忍不住提问:“咱这小地方,也能用这些法子?”

“当然能!”李阳想起工作室的成功案例,兴奋地比划着,“就像我们帮湘城的酱菜铺改造,咱们镇上的特产也能包装升级,卖到县城、市里去!”他的话如同一把火,点燃了村民们心中的热情。

在李阳的带动下,县城里陆续出现了年轻人主导的创业项目。几个高中生合伙开了家图文设计店,用在工作室学到的技能帮商户制作招牌;返乡的暑假工们还组建了“青年商业联盟”,定期分享赚钱经验。曾经冷清的乡镇集市上,新的商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农产品包装变得精美,连路边的小卖部都开始接受预定送货服务。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一些年长的村民皱着眉头摇头:“小孩子不好好读书,整天想着赚钱,成何体统?”但更多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里的孩子有了新书包和文具,贫困家庭盖起了新房,年轻人眼中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光芒。

沈知意得知这些消息后,特意让沈宁制作了一批适合乡镇创业的简易教程,通过书信和新兴的传真机发往各地。“商业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适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她在给李阳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不仅成为万元户,更成为改变家乡的开拓者。”

1989年的这个夏天,那些揣着几万块返乡的少年们,用实际行动在县城乡镇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革命。他们不仅证明了年少亦可有为,更让商业思维的春风,吹进了原本封闭的乡土社会。而这场由少年财富引发的震动,也预示着一个充满机遇与变革的崭新时代,正缓缓拉开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