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173章 垂直领域的创业沃土

2013年11月16日,京城的天空飘着细碎的雪粒,沈知意站在自家300平公寓的电梯间,目光透过落地窗,凝视着楼下熙熙攘攘前来打卡的创业者。电梯数字跳动到17层时,她深吸一口气——这两层空置已久的住宅,即将在她手中蜕变为承载无数梦想的创业孵化基地。

“沈总,这是最新的改造方案。”助理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跟上,屏幕上的3d模型徐徐展开:原本的住宅隔断被全部打通,开放式办公区、智能会议室、路演大厅依次排开,墙面嵌入可触控的全息屏幕,能实时调取星宁集团的商业数据库。“我们还增设了‘创业急救站’,配备财务、法务、技术顾问,为初创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

沈知意指尖轻点,模型中的一角瞬间放大——那里规划着“大学生专属孵化区”,配备免费的办公设备、住宿床位,甚至还有为年轻创业者准备的心理疏导室。“通知清北、人大的就业办,”她转身对助理说,“下周举办专场宣讲会,我们要给象牙塔里的梦想一个落地的机会。”

三天后,清北校园的礼堂座无虚席。沈知意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17层创业园区的实景画面:年轻的程序员们围坐在智能会议桌前激烈讨论,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着全息投影演示商业计划,角落里的咖啡机自动为创业者送上提神饮品。“这里没有高昂的租金,没有复杂的门槛,”她的声音坚定有力,“只要你有想法,星宁就给你资源、流量、资金!”

宣讲会结束的当晚,星宁官网的创业申请通道就被挤爆。沈知意戴着智能眼镜,实时查看后台数据:来自计算机系的“校园跑腿”项目,想用AI算法解决高校最后一公里配送;中文系的女生计划打造传统文化短视频Ip;还有生物专业的博士团队,试图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业灌溉。“这些孩子,比我当年更敢想。”她笑着对助理说,“通知风控部门,启动‘雏鹰计划’,对大学生项目降低审核门槛。”

当第一支创业团队入驻时,17层的空气里仿佛都跳跃着兴奋的因子。来自偏远县城的大学生林楠,带着她的“方言保护计划”团队,在园区的录音棚里录制各地方言故事。沈知意亲自为他们对接星动平台的资源,三天后,“乡音记忆”账号的首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里满是游子的思乡之情。“原来我们的土话也能变成‘流量密码’!”林楠红着眼眶给沈知意发消息。

园区的路演大厅里,每周都会上演激烈的“创意之战”。沈知意常常坐在观众席的角落,看着创业者们在聚光灯下展示产品:有将京剧脸谱与潮玩结合的文创设计,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还有用VR还原敦煌壁画的文化项目。每当遇到有潜力的项目,她便会通过智能手环发出信号,投资部的负责人立刻跟进洽谈。

半年后,17层的创业园区交出了惊人的成绩单:孵化项目87个,获得融资总额超12亿,带动就业人数突破千人。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初创企业为当地贡献了近亿元的税收。“沈总,税务局的领导想邀请您做经验分享。”助理递来邀请函。沈知意却摇摇头:“告诉他们,真正该表彰的是这些创业者。”

某个深夜,沈知意加班后乘电梯下楼,17层的灯光依旧明亮。透过玻璃门,她看到几个年轻人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电脑屏幕还亮着未完成的商业计划书;隔壁的会议室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对着全息投影反复修改方案。她轻轻关掉走廊的大灯,却悄悄吩咐物业在门口放了几杯热咖啡。

次年春天,17层的露天花园里,第一批成功孵化的企业举办了庆功宴。沈知意站在花丛中,看着曾经的创业小白们如今西装革履,自信地与投资人交谈。“我们计划在全国复制这种垂直孵化模式。”她对着身边的记者说,“让每座城市都有这样一片土壤,让年轻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而此刻,京城的万家灯火中,17层的创业园区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里不仅是创业者的摇篮,更是沈知意用商业智慧编织的梦想之网——它托举着无数年轻人的憧憬,也悄然改变着城市的经济脉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