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俄罗斯风云录 > 第23章 列宁的十月赌局第2章 十月政变

卷六 红色飓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1991)

第二十三章 阿芙乐尔的炮声:列宁的十月赌局(1917 - 1924)

第二节 十月政变:夺取冬宫的真相与神话

一、幽灵接管:不流血的占领

1917 年,俄国的天空阴云密布,战争的阴霾、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民对和平与面包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整个国家宛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10 月 24 日深夜,彼得格勒这座俄国的心脏城市,表面上一片寂静,然而在黑暗的角落里,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风暴正悄然酝酿。

彼得格勒的电话局里,值班员安娜像往常一样坐在交换机前,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漫长的夜晚。突然,交换机疯狂地闪烁起来,打破了这份寂静。她心中一惊,迅速接起第 42 号线,听筒里传来一个带着芬兰口音的声音:“现在是赤卫队通信兵彼得罗夫,请转接斯莫尔尼宫。”安娜的手悬在半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定住。就在这时,她不经意间瞥见窗外闪过刺刀的寒光,定睛一看,二十名工人已经堵住了大门,他们的枪托上缠着鲜艳的红布条,在黑暗中格外醒目。

安娜的内心涌起一阵紧张和恐惧,但一种莫名的冲动让她鬼使神差地问出了那句话:“同志,需要帮您切断临时政府线路吗?”话一出口,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笑声,混着电流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您刚刚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项任务!”那一刻,安娜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选择将永远载入史册。

凌晨三点,当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焦急地试图呼叫前线援军时,听筒里却传来《国际歌》激昂的旋律。这旋律仿佛是命运的宣告,意味着整个国家的中枢神经,已经被布尔什维克徒手掐断。临时政府的通信线路被切断,就像一个人的大脑失去了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系,陷入了混乱和无助之中。

这场看似“政变”的行动,更像是一场荒诞剧。在波罗的海车站,赤卫队员瓦西里嚼着黑面包,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站长室。他把那把生锈的左轮枪拍在桌上,语气坚定地说:“同志,我们要征用所有火车。”正打瞌睡的老站长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他推了推眼镜,看了看眼前这个年轻的赤卫队员,又看了看桌上的左轮枪,平静地说:“调度表在第三个抽屉,记得给机车加煤。”那一刻,仿佛一切都在按照某种既定的剧本进行,没有丝毫的反抗和挣扎。

而在冬宫桥头,两个士官生手持步枪,与赤卫队员对峙着。五分钟过去了,气氛紧张得仿佛空气都要凝固。突然,其中一个士官生放下步枪,带着一丝祈求的语气说:“能换点面包吗?我们三天没吃饭了。”这简单的一句话,揭示了临时政府军队内部的困境和矛盾。他们为一个腐朽的政权卖命,却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又怎么会有战斗的意志呢?

托洛茨基在回忆录里生动地写道:“我们像收葡萄一样摘取权力,果篮里装满惊讶。”至 25 日正午,赤卫队不发一枪,就顺利地控制了邮局、电厂、国家银行等重要部门。甚至连冬宫地下室的酒窖都被锁上,革命者们深知,在这关键的时刻,不能让醉汉误事。他们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完成了对城市重要设施的接管,为接下来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阿芙乐尔的空包弹

10 月 25 日晚,夜幕笼罩着彼得格勒,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涅瓦河上。9 点 40 分,巡洋舰的炮手长突然骂了句脏话,他盯着塞进 305 毫米主炮膛的练习弹,满脸的不可思议,转头问政委:“用这个打冬宫?连窗户纸都捅不破!”政委神秘一笑,轻声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此时,冬宫的孔雀石厅里,临时政府的部长们正围着镀金茶炊瑟瑟发抖。他们表面上装作镇定,但内心的恐惧却无法掩饰。海军部长维尔杰列夫斯基突然抽动鼻子,惊恐地问道:“什么味道?”走廊里飘来阵阵罗宋汤的香气,原来是赤卫队的伙夫在隔壁房间架起了行军锅。这股香气,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显得格外讽刺,仿佛是对临时政府的一种嘲笑。

当士官生第三次汇报“敌人开始翻墙”时,教育部长曼图洛夫终于崩溃了,他声嘶力竭地喊道:“让他们快点进攻吧!这种等待比死刑还折磨!”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部长们,此刻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绝望而无助。

真正的战斗发生在厨房。当赤卫队员伊万冲进冬宫地窖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五十个红酒桶正被卫兵们疯狂敲开,这些本该保卫帝国的军人,此刻却用镶金边的军帽舀着 1897 年份的克里米亚红酒痛饮。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放纵和麻木的神情,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要开枪吗?”伊万问队长。“不,”队长夺过酒瓶灌了一口,冷静地说:“让他们醉着迎接新世界。”

午夜两点,三百名赤卫队员像参观博物馆般踱进冬宫。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踩过撒满文件的走廊,踢开部长们躲藏的房间。在一个房间里,他们发现司法部长竟在沙发上打鼾,仿佛对外面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整个“政变”过程中,仅 6 人死亡,其中 2 人还是因为争夺天鹅绒窗帘摔下楼梯。这场看似激烈的战斗,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血腥和残酷,更像是一场新旧政权交替的仪式。

三、立宪会议的黑色幽默

1918 年 1 月 5 日,塔夫利达宫门口排起了诡异的长队。农妇玛芙拉攥着选票,满脸茫然地问卫兵:“我该投给谁?”卫兵打着哈欠,漫不经心地回答:“随便,反正明天这就改养猪场了。”前一天,《真理报》刚发表列宁的警告:“谁不投布尔什维克,就是在投内战!”

选举结果让斯莫尔尼宫炸了锅。布尔什维克只获得 24%选票,而社会革命党却拿下 40%。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让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列宁盯着统计表,脸上露出冷笑,他坚定地说:“那就让枪杆子教会他们数学。”

1 月 6 日,当立宪会议代表们正在激烈辩论土地法案时,赤卫队封锁了塔夫利达宫。一个裹着羊皮袄的农民代表突然跳上主席台,大声喊道:“别吵了!村社今早已经把地分了!”这句话仿佛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会场的喧嚣。它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土地改革,而立宪会议的辩论在他们看来,已经毫无意义。

凌晨四点,红海军水兵队长日德科夫走进会场,他的枪管敲打着大理石柱,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冷漠地说:“你们的戏演完了。”当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拒绝散会时,电工突然拉闸。会场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混乱之中,代表们在黑暗中摸黑逃出宫殿。有人捡到列宁写的纸条:“我们解散的不是议会,是历史的阑尾。”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布尔什维克对立宪会议的态度,他们认为立宪会议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阻碍,必须予以解散。

四、合法性炼金术

在莫斯科的酒馆里,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革命发明了新算术:“苏维埃政权 = 1 克火药 3 克谎言 5 克希望”。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和调侃,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苏维埃政权的复杂看法。当孟什维克在《新生活报》痛斥“暴政”时,喀琅施塔得水兵直接把印刷机沉进了芬兰湾。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显示了苏维埃政权在建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最精妙的把戏出现在 1918 年 1 月 10 日全俄苏维埃大会上。托洛茨基宣布“立宪会议违背人民意志”,台下代表突然举起密密麻麻的农民请愿书。这些用桦树皮写的血书,其实大半出自赤卫队文书之手。这一行为虽然有些不光彩,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布尔什维克为了巩固政权,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当会议表决解散立宪会议时,反对派发现大厅暖气被人切断,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冻僵了所有“不”字。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会议顺利地通过了解散立宪会议的决议,进一步巩固了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地位。

十月政变,这场看似充满戏剧性和荒诞色彩的历史事件,实际上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布尔什维克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和果断的行动,成功地夺取了政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俄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变革。此后,俄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十月革命的火种已经点燃,它将照亮俄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十月政变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黑暗的夜空,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启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