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 第56章 参谋王强:师长,我觉得在行动前告知南京政府比较稳妥。

(1937年10月26日夜 上海郊外临时指挥部)

煤油灯在沙盘上方摇晃,将孙元良的影子拉得歪斜。

参谋们的争论声渐渐弱下去,唯有笔尖划过作战地图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细碎。王强忽然放下红蓝铅笔,抬头望向师长:“师长,我觉得在行动前告知南京政府比较稳妥。”

会议室里顿时陷入死寂。孙元良的手指停在地图上的“大场镇”标记处,那里是日军防线的薄弱点。李翔第一个反应过来,急道:“现在通报南京?往返电文至少耽搁半日,若消息泄露……”

“李参谋说得对。”孙元良收回手,军装袖口蹭过沙盘边缘的细沙,“但王参谋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没有南京的支持,我们的弹药补给、空中支援……”他的声音顿住,窗外传来远处零星的炮声,震得玻璃上的积灰簌簌落下。

赵刚正埋头整理刚截获的日军密电,闻言抬起头:“可薛岳将军的部队还未完全敲定配合细节,此刻惊动南京,万一部队调度打乱……”

王强挺直腰板,胸前的勋章在灯光下微微发亮:“师长,淞沪会战至今,各战区各自为战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上个月罗店失守,就是因为通讯脱节!如今我们要调动半数兵力反扑,若南京方面一无所知,事后追究‘擅自行动’的罪名……”他的喉结动了动,没再说下去。

孙元良的目光扫过众人。通讯参谋陈辉正悄悄擦拭额头的冷汗,作战地图上用红圈标出的“苏州河防线”在灯光下刺目如血。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南京发来的密电,要求“死守苏州,暂缓攻势”,但此刻苏州河以南的百姓正不断涌入阵地,担架队里伤员的呻吟声整夜未绝。

“参谋长,你起草电文。”孙元良突然开口,“重点说明淞沪防线的薄弱点、友军协同意向,以及……”他顿了顿,“以及若错失战机,苏州防线恐难独守。”

张平推了推眼镜,笔尖悬在电报纸上方:“是否需要提及具体作战时间?”

“不必。”孙元良走向门口,夜风卷着硝烟灌进来,“加密发报,只说‘拟于近日采取行动’。”他回头看了眼墙上的日历,10月26日的日期被铅笔重重圈住,“赵副官,立刻派人护送密电至苏州中转站,务必在明日拂晓前发出。”

夜色更深了。参谋们散去后,王强却留了下来。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报纸,摊在桌上:“师长,这是今日从难民手里收来的《申报》。”泛黄的纸页上,“日军轰炸闸北平民区”的标题刺得人眼疼,配图里断壁残垣间,孩童的尸体蜷成小小的黑影。

孙元良的手指在照片上颤抖。三小时前,他刚拒绝了一支自发前来助战的上海工人义勇队——装备不足,只能白白送死。

“南京那些老爷们……”王强突然压低声音,“他们不知道前线的血是热的。上个月陈诚将军要求增兵,电报发了七次才等来一个团。”

“所以更要让他们知道。”孙元良合上报纸,“但不是用抱怨,而是用胜算。”他抽出钢笔,在电文草稿上重重批注:“此役若成,可截断日军南北联络线,为后续反攻赢得先机。”

窗外传来马蹄声。侦察兵连夜带回新情报:日军第9师团正在蕴藻浜北岸集结,似有包抄苏州的意图。孙元良盯着地图上新标注的红点,忽然想起临行前委员长的训话:“淞沪关系国际观瞻,不可轻言放弃。”

“通知各旅。”他将电文交给张平,“明日凌晨三点,召开作战会议。王参谋,你负责整理苏州河沿岸的水文资料——若南京回电延迟,我们……”他的目光扫过墙上“不成功,便成仁”的条幅,“我们就按原计划,先斩后奏。”

子夜时分,加密电报从指挥部发出。赵刚握着发烫的发报机,听见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苏州河的方向,探照灯的光束刺破夜空,像一柄柄惨白的剑。他想起王强临走前说的话:“这封电报不是求救信,而是战书。”

而此刻,南京国防部的走廊里,值班参谋打着哈欠接过译电员递来的密电。他漫不经心地扫了眼标题,将电报塞进“待处理”的卷宗里——毕竟,淞沪前线的告急文书,每日都如雪片般飞来。

ps:本章通过参谋王强提出通报南京的建议,引出战场与高层间的矛盾、情报传递的困境,以及前线将领在决策时的挣扎。以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穿插难民惨状、战场新情报等支线,为后续作战计划的推进埋下伏笔,同时展现战争背景下的复杂局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