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10章 我国的青铜工艺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第10章 我国的青铜工艺

作者:陆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7 02:42:04 来源:小说旗

青铜文化,是我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史穿仁和他的同伴们,在寻找石料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铜石,即红铜。

开始,史穿仁他们用红铜做成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后来,他们发现从天然孔雀石中可以冶炼出铜。

经过长期实践,史穿仁及其伙伴逐渐掌握了在冶炼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锡,可以增加纯铜的硬度,于是炼出了铜与锡的合金,因颜色发青,故叫做青铜。

史穿仁和伙伴们把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久而久之,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的夏、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考古发掘出来的大量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

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证明,我国最早在公元前3000~2300年的夏朝,就有了青铜制品,有青铜小刀、爵、锥、铃等。这些原始的青铜制品胎质很薄,铸造粗糙。

商代的青铜制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青铜器的种类增多,有生活上用的各种器皿和酒器,有祭祀鬼神、先祖用的祭器,有各种农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还有打仗用的各种武器等等;制作精巧、造型准确,器身上出现了动物纹或几何纹,有饕餮纹、夔、龙、虎、人形纹等。

到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复细密、清晰美观,出现了鸟、蚕、蝉等花纹。

青铜铸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大量青铜容器上常铸出三重花纹:衬底用云雷纹,上面凸起兽面纹,主纹之上加几何纹。有的还在器内铸出一些铭文。

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有新的发展,其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多的有三、四百字,字体优美奔放,内容丰富,有祭祀祖先、征伐、纪功、册命、赏赐等记载,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青铜冶铸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用陶制成的,炼铜用的坩锅(将军盔)、铸范和铜渣。经科学分析,得知当时冶炼青铜器的原料是孔雀石,燃料是木炭,其制作程序是传统的陶范法。

商代后期的“司母戊”大方鼎(祭器),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古的青铜器,它结构复杂,采用合范法铸成,即先将耳、身、足分别铸成之后,再合铸成一体。

大方鼎的四周有盘龙纹和饕餮纹,腹内刻有“司母戊”三个字,鼎连耳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kg。

铸造这种大方鼎,要2、3百人,用7、8拾斤重的将军盔,协同一致才能制成。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和复杂的工艺过程,证明我国商代的青铜冶铸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着名的商代青铜“四羊方尊”,其铸造技术极其高超,该方尊高58.3cm,边长52cm,重34.5kg,是我国现存最大、最精美的方尊。

尊的颈部铸有蕉叶,蕉叶上有夔形纹。蕉叶的底部饰有兽面纹,肩部有四条龙蟠缠在四周,尊的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卷角羊,突出尊外,羊的背部和胸部饰有鱼鳞花纹。

两只前腿和尊的底部铸在一起,上面铸满夔形花纹。尊的边角和每一面中间合范之处,都铸有棱脊,以此遮蔽合范时可能产生对合不正的纹饰,增强了造型的气势,使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

全尊上下以细雷纹为地,线条光洁刚劲。其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只有高超的合范技术,才能达到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

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内容极其丰富,各种器具充分表现出中国青铜器的鲜明特点和民族风格。其铸造工艺技术领先于世界。是上古文明世界,在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