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53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1

诸子百家散文(13)

6、《列子》

列子的主要着作:

1)《愚公移山》(续上章)

注释:

1、太行、王屋:两座山名。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县南。王屋山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山有三重,形状像房屋。

2、方:方圆,周围。

这句说:方圆七百里。

3、万仞:形容山极高。古时七尺或八尺叫一仞。

4、冀州:古九州之一,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之北和辽宁辽河以西的地方,古称冀州。

5、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

6、愚公:和下文智叟都是虚拟人物。

7、且:将近。

8、面:向着。 这句说:向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戒,苦于。 塞:阻塞。

这句意思说:苦于住在山北面,道路被山堵塞。

10、迂:曲,远。 这里有“绕远”的意思。

11、室:家。聚室:聚集全家人。 谋:计议,商量办法。

12、毕力:竭力,尽全力。 平险:削平险阻。

13、指通:直通。 豫南:豫州的南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4、汉阴:汉水南岸。

15、可乎:可以吗?

16、杂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样子。 然:词尾,表示“……样子”。 许:许诺,赞同。

这句说:纷纷表示赞成。

17、献疑:提出疑问。

18、君:对人客气的称呼,相当于“您”。

19、曾:相当于“尚”,“还”。下文“曾不若”的“曾”,用法相同。损:毁坏。魁父之丘:魁父这座小山。魁父在今河南开封县境内。

20、“如……何?” 相当于“能把……怎么样?”

这句说: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21、且:况且,连词。 焉:何,哪里,疑问代词。下文“始一反焉” “有子存焉” “无陇断焉”的“焉”,都是语气助词。

22、杂曰:众曰,大家都说。 诸:“之于”或“之乎”二字的合音词。用于句中作“之于”,用于句尾作“之乎”。“之于”的“之”是代词,这里指土石。 渤海之尾:渤海边上。

23、隐土:传说中的地名。

24、子孙荷担者:子孙之能荷担者,就是能挑担的子孙(指有劳动力的)。 夫:古时成年男子的通称。三夫:三人。

25、叩石:打石,凿石。垦壤:挖土。

26、箕畚(ji ben基本音):挑土的土箕、土筐。这里用如动词,是用箕畚挑土石的意思。

27、京城:复姓。 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又说:遗男就是遗腹子(父亲死后才生的孩子)。

28、始:才。 龀(chen趁音):换牙。 始龀:才换牙(大约七、八岁时)。

29、这句说:(孤儿)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移山。之:代词,指北山愚公。

30、易:交换。 节:季节。

这句说: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

31、反:同“返”。

32、惠:同“慧”,聪明。这句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谓语“甚矣”提前,起强调作用。文言里常用这样的句式。

33、一毛:一草一木,极言其小。

34、其:助词。用在“如……何”前面,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这句说:把土石怎么办?

35、息:气。 长息:长叹。

36、固:顽固。

37、彻:通。 固不可彻:即顽固不化。

38、不若:不如。弱子:小孩子。

39、虽:即使,连词,表示让步关系。之:助词。 这句说:即使我死了。

40、穷愧(kui愧音):穷尽。

41、何苦:何患,何忧。或解作哪怕,哪愁。

42、亡:同“无”。 应:回答。 亡以应:没有话可以拿来回答。

43、操:拿。 操蛇之神:山神。神话中说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称为操蛇之神。

44、巳:停止。 这句意思说:怕他没完没了地这样干下去。

45、帝:天帝。

46、感其诚:为他的诚心所感动。 其:代词,指北山愚公。

47、夸娥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

48、厝(cuo措音):同“措”,放置。 朔东:朔方的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49、雍南:雍州的南部。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50、陇:同“垄”,高地。 陇断:山脉阻隔。 这句说:没有大山阻挡了。

列子的主要着作:

2)《人有亡鈇者》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列子?说符》

释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唯心的判断是不能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必须尊重客观实际,重视调查研究。

文章详略得当,形象鲜明,前后对照,构成了绝妙的讽刺。

译文(参考):

有一个丢失斧头的人,怀疑是其邻居之子偷了。审其行走,是他偷的;看其面部表情,是他偷的;听其说话,是他偷的;察其动作态度,没有一样表现,不像偷斧头的人。

不久,挖掘丢失斧头者工作过的地方,复得斧头。过了些日子,再见到邻居之子,其动作态度,没有一点像偷斧头的人。

注释:

1、亡:丢失。 鈇(fu夫音):斧头。

人有亡鈇者:就是“有亡鈇之人”。这是文言“者字结构”用来强调修饰语。为了突出“亡鈇”,而把定语改为中心词,将中心词“人”改为修饰语。

2、意:同“臆”,臆度,猜想,怀疑。一个“意”字贯穿全段,引出下文。

3、视:观察,审察。这里指亡鈇者凭着主观臆断去考察别人的行动。

4、颜色:指面部表情。承接前文省略“视其”。下句同。

5、这句说:没有一样表现不像偷斧头的。

6、俄而:不久。

7、抇(hu胡音):通“搰”,掘的意思。 谷:山谷,指亡鈇者工作过的地方。

8、他日:过了些日子。 复:又,再。

9、无似:不像。 这句说:没有一点像偷斧头的人。

列子的主要着作:

3)《齐人攫金》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列子?说符》

释义:

这则寓言说明,抓金的人利令智昏,对客观现实视而不见,所以只看到金子而看不到人了。

译文(参考):

从前,有一个齐人想得到金子,清早衣冠整齐地到市场去,来到卖金子的地方,抓起金子就走。

吏卒把他捕捉,问他:“大庭广众之下,你偷拿金子,是什么缘故?”

他说:“我拿金子的时候,不见有人,只见到金子。”

注释:

1、昔:从前。

2、清旦:清早。 之:往,去。

3、适:来到。 鬻(yu育音):出卖。 所:地方。

4、攫(jue决音):抓取。

5、何:何故,什么缘故。

6、徒:只,仅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