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69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7

诸子百家散文(29)

10、《韩非子》

韩非的着作简介:

韩非所着《韩非子》一书,《汉书?艺文志》着录共五十五篇,与今本同,其中大部是韩非自着,有些篇章可能为后学所补充。全书十余万言,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篇。

韩非的学说反映了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历史观和政治学说,具有新兴地主阶级的鲜明的阶级特点。韩非提出了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不会倒退。

他反对儒家所宣扬的“法先王”的主张,认为“上古”和“先王”离现在好几千年,对他们缺乏可供“参验”的根据,因而不能盲目相信。这种历史进化的思想遂成为他的变法理论的根据。

韩非总结了法家尚鞅、申不害和慎到三派的思想,克服了他们学说中片面的地方,提出了完整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法”是国君制订法令,全国臣民无不遵守,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术”是国君驾驭臣下的方法;“势”是凭借权位,治理天下。

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集一切权力于国君一人,构成韩非的政治思想体系。

韩非十分重视奖励耕战,认为这是富国强兵之道,是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加强军事力量,统一天下的有效措施。

然而另一方面,韩非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不能不受到阶级的局限,就他所主张的“法”说,也包含有镇压劳动人民的一面。

韩非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圣人作”的结果,社会斗争根源是由于人多财少等等,说明他的历史观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包括自然观和认识论部分,也是不彻底的。

韩非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具有特色的:或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或揣摩心理,周密细致。

还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用来说明问题,增强了文字的战斗力量,象“说林”上下,内外《储说》等篇,尤为显着。

《韩非子》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梁启雄的《韩子浅解》搜集资料较完备,可供参考。

韩非小传: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

《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 他的政治思想是先秦地主阶级政治思想发展的标志。

他和李斯同以荀卿为师,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秦始皇看到他的文章,喜爱他的才能,把他招到秦国。不久,因受到李斯和姚贾的陷害他被迫自杀于狱中。

死后,他的政治学说基本上被秦王朝所采纳。他的着作收入《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的主要着作介绍:

1)《五蠹》

原文(略)

释义:

《五蠹》是代表韩非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着作。韩非根据古今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阐明他所主张的法治思想是合于当时的时代要求的。

他斥当时的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即游侠,是墨家的支派)、患御者(逃避农战,国君的近侍之臣)和商工之民为五蠹。

此篇从进化的历史观,批判儒家崇古、法古的错误,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和措施。

因此,他认为应以法治代替礼治,以官吏代替师儒,以勤耕之民、力战之士为贵而当赏,以五蠹之民为贱而当除。

先秦诸子中,道家歌颂上古,儒家崇拜尧、舜、文、武,均为韩非所反对。

篇中所指斥的:“以先王之教,治当世之民”;“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皆针对诸家而发。

译文(略)

注释(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