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70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8

诸子百家散文(30)

10、《韩非子》

韩非的主要着作:

2)《说难》—1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徙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士之所耻也。夫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逐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子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韩非子》

释义:

《说难》是针对当时韩国的情况写的。它分析了法家在艰险的处境中陈述意见的困难,提出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说方法。

文章分析深刻,笔锋犀利,是韩非精心经营之作。《史记》说:“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 言下颇有惋惜之意。

译文(参考):

总起来说一说困难,先说非难的三层,第一层,不是我的才智有足以游说(别人)的困难;第二,不是我的口才能足以使(别人)明了我的意思的困难;第三,不是我敢于纵横反复地谈论能说完我的意思的困难。

之后所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被说者(国君)的心理,可以用我的说法来适应他。

所说的对象(国君)志在博取高名,而我以厚利说之,他就会认为我志节低下而近于卑陋,必被遗弃与疏远了。

所说的对象(国君)意图厚利,而我以名高说之,他就会认为我无头脑而脱离实际,必不蒙录用了。

被说者(国君)心底里要厚利而貌为名高,我如果便用名高来说他,那就表面被收用,实际被疏远;我如果用厚利说他,那就暗地里用我的话,表面上抛弃我。

这些是不可不事先了解清楚的。

要使事情密合成功,如果言语泄露了秘密,就会失败。未必是他本身(亲自)泄露了秘密,而只是在言语中提到国君内心所隐匿的秘密事情,这就会危及他的生命。

被说者表面做此事,内心实想成彼事。说者不仅知道此事,又知他做此事的意图在于成彼事,这样必有生命危。

国君暗中规划一件异常的事,而规划对了,明智的人从旁把这件秘密事情猜出来了,此事的泄露,必会怀疑到是说者失密,所以会危及他的生命。

国君与游说的人的相知还没达到深厚亲密的程度,而游说的人尽其所知来讲知心的话,其说即使得行而且有功,其人却被遗忘了;

其说不行而失败,则会被怀疑,这样就会危及生命。贵人有过错,而说者明说礼义揭露其错误,这样会危及生命。

贵人谋有所得(得良策)而想自以为有功,如果说者知道了,也会危及生命。国君做不到的事,勉强他去做,国君不肯停止的事,阻止他做,这样也会危及生命。

如果与国君议论在位的大臣,离间国君的君臣关系;说者与国君论及小人的才能,国君便疑说者存心推荐,卖我之权;论及国君所爱,则国君以为在拿自己所宠爱的人作为靠山;论及国君所憎,则国君以为在试探自己含怒的深浅。

(游说的人)精简他的说辞,则国君以为自己不智而拙钝;琐琐碎碎地作广博的辩说,则国君以为嫌他话多;省略事情,直陈己意,则国君以为怯懦(害怕)而不敢全说(说不尽);把考虑的事情广泛地谈论,则国君以为粗野而且傲慢。这些困难(难事),不可不知。

大凡游说国君时的急务,知道怎样来粉饰国君所矜夸自豪的事,而消除他所引以为耻的事。当他有某种自私的急需时,说者就必须表示也合乎公义的看法来鼓励他。

国君的意图有某种卑下的倾向,而自己却说不出来,说者应为他粉饰其美而对他的不为不表示不满。他心过高而实不能及,说者要为他举出他所羡慕而做不到的事的缺点与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

有**夸耀他的智能,则为之举出同类的别的事情,多替他找些依据,使之采取我的说法,而假装不知道,以助其智。

想给国君献纳与人共全的话,则必须明言其为公义,又暗示其合于私利。想说危害之事,并加以诋毁,而私利、私患足以打动国君的心理,但彼又好名,所以不能显言,须得用暗示的方法,一面提醒他,同时又保全了他的体面。

他人有与国君同德行,誉他人即所以誉国君,而可以不露阿谀国君之迹。他事有与国君所做的事同计,规划他事即所以规划此事,而可以不犯扬己之嫌,不掠国君之美。

有与他同流合污者,则必然用大力来粉饰他没有伤害;有与他相同的失败者,则必然用明言来粉饰他没有错误。

他自己夸张自己的力量,那就不必用他所认为难的事情来压平他的自多之心。国君自勇其决断,说者不要拿他的劲敌来激怒他;

他以为自己的计策机智,说者勿拿他的失误来窘他。游说的大意没有违背人主的思想,言辞无所抵触,然后就会受骋智辩。从这条道路上所取得的收获,亲近都不会怀疑而得到全部言辞。

伊尹做膳夫,以求得到商汤的任用,百里奚卖身于秦,成为奴隶去养牛,以求得到秦穆公的任用。都是为了求其上位。这两位都是圣人,都不能没有被奴役而得以进升,这样污秽(受辱)。

现今把我的话当作宰虏(膳夫、奴隶)之言来看待,但却可以听用来救世,这不是有才能的人之耻辱。

这样旷日持久,虽周泽而能成功,深刻计谋而不疑,引事理(向国君)谏诤,而不致得罪,明白剖析利害以导致国君立功业,直接指出是非以正其身,这样互相需求(君信臣、臣忠君),这样游说就成功了。

昔日郑武公想要攻伐胡国,事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取乐于他,武公为此事问群臣:“我想用兵,谁可出征?”大夫关其思答道:“可以伐胡。” 武公发怒指斥道:“胡国是兄弟之国,你说可伐,为什么?” 胡国国君听闻后,以郑国是亲戚,没有防备郑国,郑袭胡成功。

宋国有一富人,天下雨把墙冲坏了,儿子说:“不把墙修好,必会有盗贼来偷窃。” 邻居的父亲也这么说。一天夜里果然家财被偷,这家的智子怀疑是邻居的父亲偷的。

这两个人(关其思和邻人之父)说的都应验了,重的被杀身,轻的被人怀疑,这不是知道(问题在哪里)难,而是知道怎样处理(解决问题)难。

绕朝的话说对了,但是他在晋国人眼中是圣人,而在秦国却无人听从,甚至会被杀害。此事不可不知。

昔日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宠臣,卫国的法律:偷窃国君的车要判刖刑(砍去受刑者的脚)。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夜告弥子瑕,他假借(君命)驾君车而出(救母)。国君得知后没有责怪他,反而说:“大孝子!为救母而不顾违犯刖罪。”

另一日,(弥子瑕)与国君一起在果园游玩,吃了一个桃子,很甜,没吃完,把剩下的一半给国君吃。国君说:“好爱我!竟忘记了剩桃的口味,而让给我吃。”

到弥子瑕容貌衰老,受宠减弱,得罪了君主,君主说:“过去他曾假借君命私驾我车,还让我吃他吃剩的桃子。”如今他没有改变当初的行为,之所以他以前被称赞而之后获罪,是因为爱憎改变了。

原来爱君主,其智谋合于国君之意,更加得到国君的亲近;现在被君主憎恨,虽然其智不应当见罪,而是因为他与君主的关系疏远了。

因此,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体察君主的爱憎而后再说(发表自己的意见)。

之所以龙是一种动物,是因为它驯熟而可以被人骑;然而它的喉下有直径一尺倒生的鳞片,如果有人触犯了,必然被杀死。

人主也有倒生的鳞片(逆鳞),说者若能做到不触犯人主的逆鳞,就差不多(近于善说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