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100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12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第100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12

作者:陆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7 02:42:04 来源:小说旗

汉初的作家,除贾谊、晁错外还有枚乘,他主要的活动时期是汉文帝和景帝两代,在宫廷做过文学侍从之臣,死于汉武帝即位以后。

《汉书:艺文志》有枚乘赋九篇,今传赋三篇,文二篇,《七发》是他的代表作。该赋借楚太子和吴客的问答,构成八段文字,第一段是序曲,叙述吴客探问楚太子的病,认为太子的病是生活过于安逸,应该从思想上来治疗。

以下七段写吴客用七件事启发太子。二至四段分写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等奢侈的享受。第五段写田猎。第六段写观涛。

最后一段写吴客将要为太子荐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听了大为振作,出了一身透汗,他的病竟因此而霍然消失。

《七发》的讽谕性很鲜明,作者正面的议论在首尾两段,它批评了统治阶级上层腐朽的生活方式。作者认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本身就是病。

腐朽的生活源于腐朽的思想。所以药石针灸无能为力,根治的方法唯有用“要言妙道”来消灭思想里的毒菌。

作者是宫廷文人,但对贵族阶级的腐朽生活看不顺眼,所以能提出批评,能把事实摆得明白详尽,道理说得中肯。

正因为《七发》有比较高明的思想,不失讽谕精神所以能够继承《楚辞》的传统。

《七发》中的描写不像一般汉赋,完全依靠所谓“奇字”的堆叠,而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况,例如写涛的形状: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这一段屡用行军作战来比况,把涛的声势写得淋漓尽致,使得文章本身也和江涛一样,成为“怪异诡观”。

作者虽然用力写涛,却并不忘记写观涛人的感觉,而且深刻地写出观涛者心胸受到荡涤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发蒙解惑”。

这样就和那个从思想上治疗疾病的中心意思紧紧关联起来。正因为它是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的描写,所以不像一般汉赋流于平板。

《七发》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这种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被人看作赋中心一个专体,就叫做“七”。至唐代以前,仿作者就有四十家。唐以后直到近代继续有人仿作。

汉初的帝王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多施行仁政,减轻赋税和劳役,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纺织技术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纺织提花机的改进。

纺纱用的纺车和织布机用的布机在商朝以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了。可是简单的布机只能织造平纹的布帛,要想织造有复杂花纹图案的织物,就需要在织机上加一个提花装置,即提花机。

商代时开始有了简单的提花机,到了汉代,提花机构造趋于成熟,性能更加完备应用更为广泛。在《西京杂记》中记载到:西汉宣帝时,巨鹿(今河北巨鹿县)陈宝光之妻发明了一种新提花机,用120蹑,60天就能够织成一匹散花绫,“匹值万钱”。

这种提花机是具有机身和织造系统的联合装置,能织造出任何复杂变换花纹的织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欧洲到公元7世纪才从中国得到提花机,13世纪才在织机上安装脚踏蹑。

汉代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纺织业非常繁荣。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反映了汉代很高的纺织技术水平。

在一号汉墓中出土了高级成衣50余件,单幅丝织品46卷,各种绣枕、巾、袜,香囊,素色提花的绮和罗,各色的锦等等,种类繁多,精美绝伦。

各种织物的花纹图案非常丰富,有菱形纹、矩形纹、对鸟纹、杯形纹、孔雀纹、花卉纹、茱萸纹等等,配色自然得体。

此外,汉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较成熟的阶段(前已讲述),带来了铁器的大规模普及和推广;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制兵器应用于战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