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136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48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第136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48

作者:陆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7 02:42:04 来源:小说旗

两汉乐府诗(民歌)——1

从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

由文人写作的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配合民间产生的音乐即“俗乐”,和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歌辞,统称为“乐府诗”。

代表了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二千年来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光彩,

两汉采集民歌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当时采风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可惜现存的两汉乐府民歌只剩下四十首左右,多数已亡佚了。2从

两汉的民间音乐很昌盛,也风行于社会上层。皇帝嫩爱好“俗乐”,西汉的元帝、东汉的桓帝和灵帝都能鼓琴瑟,吹洞箫,元帝还能“自度曲被歌声”。

贵族们也爱好“俗乐”,甚至和皇帝争女乐。所以大量采集民歌,并大量训练演奏“俗乐”、传习民歌的乐工。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在下列三类中都包含着汉代民歌:1、“相和曲辞”;2、“杂曲歌辞”;3、“鼓吹曲辞”。

此外还有“杂歌谣辞”,收入了许多民谣,其性质与乐府民歌相近,有些汉代民谣的思想艺术性相当高。

乐府民歌是“街陌”之间的产物,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正如《诗经》里的民间歌谣一样,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声音,直接道出人民自己的所爱与所憎。

和那些以娱乐帝王为目的的,粉饰生平,歌功颂德的倡优文学相反,它们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也和那些模仿雅颂,因袭风骚的假古董文学相反,它们表现了鲜明的独创性;尽管这些民歌在记录和配乐的时候,不免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它们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辉还是不可掩盖的。

乐府民歌的内容分为四类:

1、反映的民间疾苦,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掠夺的痛苦;

2、反映贫困和漂泊的作品;

3、也反映了一些上层社会的生活,有些作品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和丑恶,揭露了其奢淫;

4、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诗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乐府民歌具有以下特点:

1、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都表现得鲜明而强烈,这些民歌道出了被压迫者的痛苦,读者从中可以听到兵士、农民、城市贫民、流浪汉和孤儿、弃妇的呻吟啼号;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淫贪暴,官僚、地主及其爪牙都是被谴责的对象;

2、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如《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陌上桑》、《艳歌行》、《上山采蘼燕》、《十五从军征》等篇和《孔雀东南飞》,都是以叙事为主。

其中有些作品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对话的讲究增进了语言的活泼。常用铺陈的描写方法。

3、比兴的运用,《豫章行》和《南山石嵬嵬》通篇用树木喻人,《鸟生、《枯鱼过河泣》和《艳歌何尝行》通篇以鱼鸟拟人,都使读者感到“奇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4、形式多样,有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风格和表现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活泼生动的。

总之,汉乐府民歌的价值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成就看来都是非常珍贵的,它继承、发展了《诗经》中民歌的优良传统;

但其中也有一些消极的成分,如《鸟生》篇中的命定思想,《怨诗行》中的及时行乐思想,都是受到统治阶级思想麻醉和侵蚀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些古辞专写游仙,或表现了逃避现实的思想,但那些作品虽称为古辞却不一定是民歌。

汉乐府民歌被记录收集的时候,正当诗歌的中衰时期,当时文人的歌咏极少有价值的作品,乐府民歌的出现简直使荒漠变成了花园。

它不但丰富了文学宝库,而且成了文学的新鲜血液,沾溉、启发、刺激了许多作家,使文人诗也有了新的精神面貌。

首先,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在引导后代诗人们走向反映生活真实的道路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如建安—黄初和天宝—元和两个时代的曹操父子、王粲、陈琳等以描写社会乱离疾苦为内容的诗篇,正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

伟大的诗人杜甫和建安诗人一样处于社会苦难深重的时代,而且亲历了更多的流离,他写了更多更深刻的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的叙事写实的名作如“三吏”、“三别”等篇,其精神和体制实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直接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

白居易、元稹效仿杜甫做“因事立题”的社会诗,而且提出“诗歌合为事而作”的鲜明口号,也正是继承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唐代以后也并未断绝,直到晚清,诗人黄遵宪还写了《台湾行》、《哀旅顺》等乐府体的诗。

其次,汉乐府民歌在体裁方面,对于当时和后代诗歌也有巨大的影响,历代诗歌在形式上模仿汉乐府,在词句上因袭汉乐府的例子多不胜举,可见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之久远和普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