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26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时代13

《国语》(2)

1、召公谏厉王止谤(2)

注释:

1、厉王:周厉王,名胡。(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厉”这个谥号就是指斥他的暴虐。他对三年大旱灾所造成的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反而任用贪污庸俗的容夷公,加紧搜刮,所以民怨沸腾。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王的卿士,比较开明的政治家。

2、谤:指斥别人的过失。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词用。现在通行的说法是诽谤。

3、命:厉王暴虐的政令。这句说,老百姓受不了王的虐政了!成语“民不堪命”就是由此而来。

4、卫巫:卫国的巫者。巫:古代以降神侍鬼为职业的人。

5、这句说:让(卫巫)去监视诽谤厉王的人民。

6、以:介词,把。

这两句说:只要卫巫把(诽谤厉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他杀掉。

7、这句说:(人民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相互看看。指心里怨怒,互相会意,可是什么话也不敢说。

8、弭(mi米音):谤,消除谤言。

乃:副词,这里有“终于”的意思。

9、障:本是防水堤,作动词用,作“防止”或“阻挡”解。

这句意思是:厉王这种高压手段只能堵住人民的口,并没有使谤言真正消除。

10、这两句意思说:用堤障川,水易壅塞,一旦因壅塞而溃决泛滥,结果必然要伤许多人。

11、为川者:治水的人。为:作“治”解。

决之使导,决:排除,引水;导:通畅。

12、宣:放,引申为“开导”、“启发”。

宣之使言:开导人民使之尽言。

13、公卿:三公九卿。至于:直到,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古代一般官员都称为士,较高的称为列士。

献诗:进献讽谏的诗。

14、瞽(gu鼓音):盲人。

这句说:盲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乐曲。古代乐官由盲人充任,乐曲多采自民间。

15、史:史官。书:史籍。

这句意思说:史官进献史籍,让国王了解古代的政事,作为借鉴。

16、师:少师,位次于太师的乐官。

箴(zhen真音):一种含有劝诫意义的文辞,类似后来的格言。

这句意思说:少师进箴言于王,用来规谏国王的得失。

17、赋:朗诵。

瞍(sou叟音)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列士所献的诗)。

18、诵:诵读。

蒙(meng蒙音)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

19、百工,工:指乐工。又说,指为国君服役的各种手工业者。

20、庶人:平民。平民没有机会直接见到国王,因此只能把对政事的意见间接地传达给国王知道。

21、近臣:常在国王左右的臣子。

尽规:尽情地规谏,意即做到畅所欲言地规谏。

22、亲戚:指和国王同宗的大臣。古时候,父子兄弟也叫亲戚。

补:弥补国王的过失。

察:监督国王的行政。

23、瞽:指太师,乐官。史:太史,掌礼的官。诲:教导。

这句说:太师(用音乐),太史(用礼法对王进行)教诲。

24、60岁的人叫耆(qi其音),50岁的人叫艾(ai爱音);

耆艾:指国内的元老,年高有德的人,或国王的师傅。

修:劝戒,警告;又说是把瞽史的教诲加以修饬。

25、酙(zhen真音):取。酌:行。

斟酌:考虑取舍,付之实行。

26、悖(bei贝音):违背。

这句说:所以(国王的)行事才不致同情理相违背。

27、于是:从这里,和现代语中的“于是”用法不同。

这句说:人类的财富、用度都是由山川生产出来的。

28、其:指土地。

原:宽广而平坦的土地叫原。

隰(xi习音):低下而潮湿的土地叫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叫衍。

沃:有河流可资灌溉的土地叫沃。

29、这两句说:由于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或坏才能体现出来。

30、所:所以,用来。和现代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阜:增多。

这两句说:人民认为好的加以推行,人民认为坏的加以防范,用来大大增加财富和衣食。

31、行:有自然流露之意。胡:何。

这三句说:人民发表意见是早在心里考虑而后出之于口,考虑成熟而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采取堵塞的办法呢?

32、其:那。与:拥护的人或赞助的人。

这句说:那拥护的能有几个呢?

33、流:放逐。彘(zhi志音),在今山西霍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