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47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5

诸子百家散文(8)

4、《孟子》(1)

着作简介: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作为孔子学派的继承者,孟子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鼓吹他的所谓“王道”、“仁政”,主张恢复井田制度,回到奴隶社会。

孟子哲学思想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论点,就是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借社会分工作为理由来论证剥削现象的“合理性”。孟子这种理论是为剥削阶级、剥削制度长存辩护的,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尊奉的基本理论。

他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于诸子之林;宋始列于经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富于雄辩,很有说服力,是古代散文中的杰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

孟子小传: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孔汲)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未被采纳,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着书立说。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孔丘和孟轲,后世合称孔孟。

孟子的主要着作:

1)《梁惠王愿安承教》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释义:

《梁惠王愿安承教》通篇用陪衬的方法来说明虐政杀人的残暴。

文章分两层写:前路以梃引起刃,以刃引起政,浅深相形,足见虐政杀人,惨烈同梃刃。

后路以“兽食”“作俑”低一层跌起,足见虐政杀人,较兽食、作俑,为害尤烈。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两相对照,正显示出虐政危害人民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

孟子何以不肯开口直说呢?盖借它端迤逦说来,使王自认其非,然后举其弊而痛切言之,不仅在我不见唐突,在惠王亦能深服孟子之所言,而无以罪之。

引譬设喻,层层进逼,文章的说服力,就显得很强。

译文(参考):

《梁惠王诚心愿意接受指教》

梁惠王说:“我诚心愿意接受你的指教。”

孟子对答道:“杀人的杖(木棍)与刀口,有区别吗?”

王说:“没有区别。”

孟子说:“刀刃与为政,有区别吗?”

王说:“没有区别。”

孟子说:“厨房有肥肉,马舍有壮马,民有饥色(吃不饱),郊野有饿死的人,这是在驱赶野兽而吃人呢。

野兽相互吃,人且厌恶。以民为父母而行政(执政、为官),不避免驱赶野兽而吃人(虐政杀人),怎么能称得上是民众的父母官呢?

孔子说:’用木偶人陪葬,不合人道,这个人一定无后。’(意为做坏事的人没有好结果)。

用象人的木偶陪葬,孔子尚且不同意,更何况是使人民由于受饥饿而死呢!”

注释:

1、梁惠王:名罃(ying英音):战国时魏国的国君。梁:即魏国。魏迁都大梁,所以也称梁国。

2、寡人: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说自己是缺少道德的人。安:没有什么勉强的意思。

3、梃:杖。 刃:刀口。

4、庖(pao袍音):厨房。

5、厩(jiu救音):马舍。

6、莩(piao瞟音):饿死的人。

7、率兽:驱赶野兽。

8、恶在:何在。

9、仲尼:孔子的字。

10、佣:古代的从葬木偶人。

这两句意思是,孔子以为用木偶从葬,不合人道,这个人一定无后。后来把开始做坏事的叫作俑。

11、这两句意思是:但用象人的木偶以从葬,孔子尚且不同意,更何况是在使人民由于受饥饿而死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