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48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6

诸子百家散文(9)

4、《孟子》(2)

孟子的主要着作:

2)《天时不如地利》

原文: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释义:

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孟子一贯主张行仁政,争取民心,认为“仁者无敌”,认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他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些见解是值得称道的。

文章阐明战争胜败的关键,决定于人心的向背。

开端两句提出论点;以下分两层,就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作比较,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归结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结构严密,气势充畅。

译文(参考):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七里的外城,围而攻之不能取得胜利。

如果围而攻之,要取胜首先必须有好的天时,如果有了好的天时而不能取胜,是因为比天时更重要的地利不具备。

城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利,粮食储备不是不多,弃城而逃(攻城取得胜利),是因为比地利更重要的人和不具备。

因此,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即不让人民离开),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建立威望于天下,不能全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到极致时,亲戚都会背叛。多助到极致时,全天下都会顺从。

让全天下都归顺、服从,可战胜亲戚的背叛,这样君子就可以不战而胜,如果去战斗,必然取得胜利。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用这三个词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和”主要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此外,还有时令、气候,乃至相对的政治形势等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古人往往认为非人力所能及,或以不同程度的迷信观点来理解,笼统地称为“天时”。

2、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

3、郭:外城。

4、环:围。

5、池:护城河。

6、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古代作战时士兵用以保护身体的衣服)。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7、委:放弃。去:离开。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8、域:界限。这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这里是说,不让人民离开。

9、谿:同“溪”。这句说: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0、这句说:建立威信于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1、至:极点。

12、畔:同“叛”。

13、顺:归顺,服从。

14、有不战:意即有不战之时。

这两句说:所以君子之道,贵在(不当战则)不战,如其当战,战必能胜。

孟子的主要着作:

3)《鱼,我所欲也》

原文: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释义:

这篇文章,孟子以比喻说明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因为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要,只是贪生怕死,那就什么不好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同时,孟子还批判了那些追求富贵、贪图享受而背弃了义的人们。

译文(参考):

孟子说:

鱼是我想要(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可兼得,就舍弃鱼而留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要(珍贵)的;义也是我所要(珍视)的。如果两者不可兼得,就舍弃生命而取义。

生命对我是宝贵的,如果有比生命更重要(珍贵)的(东西),我不会苟且求生(只为求活而不择手段)。

死是我所厌恶的,如果有比死更厌恶的(祸患),就不躲避祸患。

人的欲求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则所有可以求得生命(生存)的手段,为什么不可以用呢?

人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更严重了,则所有可以避免祸患的方法(措施),为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有求生的方法,而不用。有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用。是因为欲求比生命更珍贵,是因为祸患比死更严重;不是贤者才这样,而是人皆有之,贤者能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盆羹(菜、副食)得到了就会生存下去,得不到就会死;(轻蔑地)呼喝着给予,路上的一般行人是不会接受的;践踏后给予,乞丐都不屑一顾。

不辨礼仪而接受很厚的俸禄,为什么给我这么厚的俸禄?不是为了宫室的美好,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能受到我的恩惠吗?

先前为了生存而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今为了宫室之美而接受厚禄;先前为了生存而不接受(食、羹),现今为了伺俸妻妾而接受厚禄;先前为了生存而不接受(食、羹),现今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能得到我的恩惠而接受厚禄:为什么不可以停止(接受厚禄)呢?这是因为失去了本来的羞恶之心(初心)。

注释:

1、所:和现代汉语里的“所”字,用法略同,但也有些区别。在现代语里能说“我所喜欢的”,或者“我喜欢的”,不能说“我所喜欢”:“所”字能省,“的”字不能省。在文言里,既能说“我所爱者”,也能说“我所爱”:“所”字不能省,“者”字能省。

这句意思说:鱼是我(所)想要的。

2、熊掌:熊的脚掌。鱼和熊掌都是美味,而熊掌更美。

3、苟得:苟且求得(生存)。指只为求活,不择手段。

4、患:祸患。 辟:同“避”。

5、这句说: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6、丧:丧失。

7、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8、嘑(hu户音):呼叱的神气。

这句说:(轻蔑地)呼喝着叫他吃。

9、行道之人:路上的一般行人。

10、蹴(cu促音):践踏。

11、屑:洁。不屑:不以为洁。后来把“不屑”用为“看不起”的意思。

12、锺:古代的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锺。

万锺: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好处。

13、为为了。下文的“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ei卫音)。

14、得:同“德”,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受到我的恩惠而感激我。

15、乡:同“向”或“向”,先前。

16、已:停止。

17、、本心:指羞恶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