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80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48

诸子百家散文、诗、赋(40)

12、《楚辞》

着作介绍:

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诗体。楚国位于长江、汉水、淮水流域,土地广大,物产丰饶,文化发达。

楚国人民特别爱好歌舞,产生了大量的民歌;同时民间又盛行巫风,祭祀之时要用歌舞娱乐鬼神,于是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祭祀乐歌。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被放逐江南时,有机会接近人民群众,便在沅湘一带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创造了一种新的歌谣形式。

楚辞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诗中有很多方言俗语,句中或句末多用“兮”字,用来调节语气和韵律。

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格调,从三言至八言都有,句式参差不齐,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它的文辞瑰丽,想象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朝以后,诗人作家往往《风》《骚》并称,作为古典诗歌学习的典范。《风》是《国风》,这里代表《诗经》;《骚》是《离骚》,这里代表《楚辞》。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对后世文章影响是深远的。屈原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写作楚辞,成就远不及屈原。

西汉末年的学者刘向整理古籍时,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题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屈原的作品流传于世界各国,有各种外文译本。1972年,**曾经向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赠送了《楚辞集注》。

屈原小传: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军事、政治斗争最剧烈的战国后期。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但他却清楚地看到当时楚国政治的**和黑暗,有着高远的抱负和理想,又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他曾任楚怀王左徒(相当于副宰相),一度颇得怀王的信任。他主张任用贤能,革新政治,振兴楚国,联合抗秦。

可是怀王昏瞆,任用一批佞臣,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执政,屈原受到排挤和打击,起初疏远,后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汉水一带)。

怀王被诱入秦,死在秦国后,顷襄王委任他的兄弟子兰做令尹,政治愈加黑暗,屈原更遭迫害,再次被放逐到沅水中下游的溆浦(今湖南怀化市溆浦县)。

公元前278年,秦兵攻楚,打破郢都,楚迫近危亡,屈原怀着极端愤慨的心情,投长沙附近的汨罗江自杀,当时他62岁。

相传他之所以选择在夏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是因为屈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曾称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而舜帝正是楚国人信仰的太阳神,楚人都在五月初五拜祭舜帝,屈原有意在舜帝的祭日这一天投江,以便与冉冉上升的太阳融为一体,与心仪已久的先帝尧、舜相聚一堂,去完成人间无法实现的“德政”。

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命名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是端正、澄清之意,“午”是“忤”的通假字,“端午”就是澄清政敌的谎言的意思。)每年都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并千古传颂不绝。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篇,保留到现在的有二十五篇:《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一篇,《卜居》一篇,《渔父》一篇。其中《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尚未考证清楚。

屈原的不少诗篇,表现了他对旧贵族黑暗势力的反抗,对美好理想的积极追求。他在广泛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骚体诗句法参差灵活,扩大了古代诗歌的表现能力,是诗歌形体上的一次解放。

他在诗歌中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运用象征性的比喻、极度夸张等手法,为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因而他的诗歌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在他的诗歌中也流露出“忠君”思想和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悲观绝望的消极情绪。

屈原的主要着作:

1)《离骚》

释义: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篇中反复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诉说政治斗争中所受的迫害,批判现实的黑暗,并借幻想的境界,通过上天下地的描绘,表达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抒发了他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悲愤心情。

《离骚》是一首自叙性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编织绮丽的幻想境界,借此来抒发他的悲愤心情。

作者在作品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用比兴手法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作品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楚国的方言。虚字也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

此外作品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对答,又有大段的铺陈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汉赋的兴起有很大影响。

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屈原还不能认识到,楚国人民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却把一切希望只寄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

原文(略)

译文(略)

注释(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