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 第17章 校园新潮:教育与商业的奇妙碰撞

1992年7月25日,杭城的蝉鸣在热浪中愈发喧嚣,而星宁工作室的电话铃声也此起彼伏。沈知意握着听筒,耳边传来某中学教导主任激动的声音:“沈同学,我们校长看了报纸上关于星火计划的报道,想带学生来参观学习!您看能否安排?”

放下电话,沈知意望向窗外。三天前,《杭城日报》头版刊登了专题报道《少年商团:边读书边创业的奇迹》,配图正是宿华在电脑前编程的照片,标题旁赫然印着“学生月入七千,改写命运”。这篇文章像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教育界激起千层浪。

次日清晨,三辆大巴车停在星宁工作室门前。戴着校徽的学生们鱼贯而下,校服衣角在风中翻飞,好奇的目光扫过玻璃幕墙上“星辰大海”的鎏金大字。带队的校长扶了扶眼镜,握住沈知意的手:“早听说沈家有个天才少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沈知意领着众人穿过忙碌的工作区。编程组的学生正调试着新开发的库存管理系统,设计组的绘图板上跃动着湘绣纹样与现代几何的奇妙融合。当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员工熟练操作电脑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这些都是和你们一样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工作。”沈知意指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在这里,知识能直接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力量。”

参观结束后,校长们围坐在会议室里,茶杯热气氤氲中,讨论声愈发激烈。“学生参与商业实践,会不会影响学业?”一位老教师皱着眉头发问。沈知意调出星火计划的成绩单——参与项目的学生中,85%成绩不降反升,其中宿华更是从年级中游跃至前十。“我们采用弹性工作制,学生每天只需投入两小时,”她翻开笔记本,“而且在实践中接触到的数据分析、市场调研,本身就是课本外的宝贵知识。”

这时,角落里的年轻教师突然举手:“沈同学,我们学校有贫困生,连教材费都凑不齐……”他的声音渐渐哽咽,“星火计划能给他们机会吗?”沈知意心中一震,想起湘西那个背着蓝布书包的少年,坚定地点头:“不仅能提供岗位,我们还计划开设免费计算机培训课程。”

三天后,星宁工作室与杭城五所中学签订合作协议。首批“校园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上,沈知意将印有“星火学徒”的工牌递给学生代表。阳光下,金属工牌折射出细碎的光,照在少年们发亮的眼睛里。“记住,这不仅是一份工作,”她的声音穿过掌声,“更是改变命运的入场券。”

消息迅速传遍全省。绍兴某职校校长带着学生连夜赶来,当场敲定服装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湘城的师范院校主动提出共建文创研发中心。沈知意的日程表被会议与谈判填满,但最让她珍视的,是收到的一封封学生来信。有个女孩在信中写道:“老师说我的设计被选中做成了书签,妈妈终于不用再去工地搬砖了。”

随着合作深入,星宁工作室推出“双轨培养计划”:学生白天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放学后到工作室参与实战项目。沈知意特意邀请高校教授与商界精英组成导师团,课程表上,《孙子兵法与商业策略》《计算机基础编程》与《市场营销实践》并列排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此奇妙交融。

某天深夜,沈知意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时,发现宿华偷偷留下的草稿本。泛黄的纸页上,除了密密麻麻的代码,还写着一行小字:“等我攒够钱,要给村里小学建个电脑教室。”窗外的月光洒在字迹上,她突然意识到,星火计划点燃的不仅是学生的经济独立,更是改变家乡、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三个月后,杭城教育展上,星宁工作室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学生设计的爆款产品、编写的实用程序,还有他们在工作室学习的场景。一位白发苍苍的教育专家握着沈知意的手感慨:“你们开创了职业教育的新范式,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当夜幕降临,沈知意站在工作室顶楼,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教学楼。那里,新一批“星火学徒”正在挑灯夜战,电脑屏幕的蓝光与教室里的白炽灯交相辉映。她知道,这场由少年掀起的浪潮,正悄然改写着教育与商业的边界,而属于星宁工作室的传奇,仍在继续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