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0日,北京的寒风裹挟着初雪掠过清华园,沈知意裹紧驼色围巾,踩着积雪匆匆走向图书馆。她怀里抱着五本不同专业的教材——《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人工智能算法进阶》《存在主义哲学新探》《消费心理学前沿》,以及一本德文版的《企业战略管理》。这些书页边角卷起,密密麻麻的批注间夹着五国语言的便签,见证着她日夜苦读的轨迹。
“知意!”苏睛从后面追上来,发梢沾着雪粒,“聚德斋王掌柜又来电话了,说要请咱们吃新推出的板栗酥!”沈知意笑着摇头:“先去图书馆,我约了德国交换生练习口语。”两人推开图书馆厚重的木门,暖气裹挟着油墨香扑面而来。在靠窗的座位上,沈知意翻开《高级日语》,与日本留学生用流利的日语探讨商业谈判技巧,笔尖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敬语的细微差别。
自星火创研社助力老字号转型后,沈知意的日程愈发紧凑。每周三天泡在课堂与实验室,其余时间带领团队走访京城老字号。绸缎庄“瑞蚨祥”的智能库存系统、中药铺“同仁堂”的客户健康档案管理、烤鸭店“全聚德”的线上预约平台……这些项目不仅让传统商铺重焕生机,更成为她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场。
傍晚,沈知意的bb机震动不停。打开一看,是“荣宝斋”的李经理发来的消息:“沈小姐,按照您的建议开发文创联名款,这个月利润突破2300万!务必请您来店里坐坐!” 她合上书本,起身时碰倒了一旁的《芯片制造工艺》,书页间滑落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宿华从湘西寄来的茶园数据报表。
当沈知意和苏睛赶到荣宝斋,李经理早已在门口等候,身后跟着数位老字号的掌柜。王德发拄着拐杖迎上来,眼眶泛红:“沈小姐,我孙子现在跟着陈默学编程,说以后要开发专门给老字号用的‘管家系统’!”众人簇拥着她们走进店铺,红木柜台上摆着精致的谢礼——苏绣屏风、端砚、还有一本烫金的感谢信。
“给你们打八折!”“菜金全免!”掌柜们争着表达谢意。沈知意却认真摆手:“各位掌柜,咱们说好了不搞特殊。你们把生意做好,带动就业、传承手艺,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馈。”她望向墙上“诚信为本”的牌匾,想起在《哲学》课上讨论的商业伦理,“真正的成功,不是赚得盆满钵满,而是让更多人受益。”
饭桌上,掌柜们争相分享转型后的变化。绸缎庄老板展示手机里的客户画像分析,中药铺老板娘说起智能抓药系统如何减少误差,烤鸭店经理则兴奋地播放海外订单的bb机提示音。沈知意一边用餐,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需求:“开发多语言客服模块”“设计非遗工艺直播平台”。
夜深了,沈知意回到宿舍。台灯下,她翻开《芯片设计原理》,却总被商业案例打断思绪。突然灵感乍现,她抓起笔在草稿纸上勾勒:能否将芯片制造的精密流程管理,应用到老字号的工艺标准化中?这个想法让她激动不已,立刻通过bb机联系陈默和宿华。
凌晨两点,三人的bb机对话仍在继续。宿华发来湘西智能茶园的最新视频,机械臂正在精准采摘茶叶;陈默分享着优化后的数据分析模型;沈知意则用刚学的德语整理跨国合作方案。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而屏幕上跳动的文字与代码,正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图景。
此时,沈知意的日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五个专业的知识,如同五把钥匙,打开了商业创新的不同维度。而五国语言,则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但比这些更珍贵的,是看到老字号重焕生机时,掌柜们眼中的光,和他们愿意为传承而改变的勇气。” 台灯的光晕中,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继续投入到下一场知识与商业的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