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23章 玄鸟西陲:从庄公让贤到德公定都的秦国崛起长歌

秦庄公躺在西犬丘的木床上,窗外的秋风卷着黄沙拍打着窗棂,他望着站在床前的三个儿子,目光在长子世父身上停留最久。世父腰间的青铜剑还沾着前日与西戎厮杀的血渍,剑柄上刻着的玄鸟纹已经磨得发亮。“大父当年死在西戎手里,如今我把太子之位让给二弟。” 世父突然跪下,拳头砸在地上发出闷响,“不斩戎王首级,我世父绝不踏入犬丘半步!” 庄公咳嗽着摆摆手,他知道这个儿子的脾气像极了当年的恶来,浑身是胆却不懂权谋。襄公跪在旁边,手心里全是汗,他明白大哥这一让,不仅是为了报仇,更是看出秦国在西戎环伺下需要更周全的掌舵人 —— 世父是把锋利的剑,但治国需要的是权衡的秤。

庄公立四十四年,卒于西犬丘。襄公继位那年,把妹妹缪嬴嫁给了丰王,这门亲事在秦人看来有些奇怪 —— 丰王不过是周王室分封的小诸侯,襄公却笑着对臣子说:“丰地靠近岐周,缪嬴嫁过去,咱们的眼睛就能盯着周王室的一举一动。” 二年,西戎果然来犯,世父带着三千骑兵冲杀在前,却中了埋伏被生擒。襄公连夜派使者带着百匹良马、十车金器去赎人,部下都不服:“世父是猛将,怎能向戎人低头?” 襄公却盯着地图上犬丘的位置:“失去世父,秦人就少了半壁盾牌,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 一年后世父归来,满身伤痕却大笑道:“戎王的帐篷我都摸过了,下次定取他首级!” 襄公拍拍他的肩,没说话,心里却清楚,秦人要强大,不能只靠血气之勇。

幽王七年的那场大火,把镐京烧得通红。襄公站在秦岭之巅,看着东方漫天红光,握紧了剑柄。“周王室有难,咱们去不去?” 部下问。襄公想起二十年前,祖父秦仲死在西戎刀下,是周宣王派兵帮秦人复仇,如今周王室危急,正是结善缘的时机。他亲率五千秦军东进,在骊山脚下与犬戎骑兵相遇。秦人的青铜戈在火光中翻飞,襄公的战车冲在最前,戈尖挑落犬戎左贤王的头盔。这一战,秦军斩首千级,犬戎败退,周幽王却死在乱军之中。

平王东迁那天,雒邑的城门还没修好,襄公的军队穿着沾满尘土的盔甲,护送着王室车队缓缓前行。平王看着襄公身上的伤,叹了口气:“朕没什么能赏你的,岐以西的土地,你若能从戎人手里夺回来,就归秦国吧。” 襄公跪下磕头,心里却在盘算:岐周故地,那是周王室的龙兴之地,虽被戎人占据,却是秦国东进的钥匙。他派人在西畤祭祀上帝,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烟火升空时,他默默发誓:“嬴氏必让这烟火永远缭绕在岐山顶上。”

文公继位时,秦国还窝在西垂宫,周围是破破烂烂的土坯房。他看着父亲襄公留下的地图,手指划过汧渭之会:“当年先祖非子在这里养马,如今咱们该回去看看了。” 三年,他带着七百人东猎,与其说是打猎,不如说是探路。走到汧渭交汇处,只见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远处的岐山隐隐可见。“昔年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文公摸着河边的石头,想起祖父襄公受封时的场景,命人占卜,龟甲上的裂纹竟排成 “大吉” 二字。他当场决定:“就在这里建城,让秦人扎根岐周故地。”

周卿士家父坐着装饰简陋的马车,刚入秦境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曾经的戎狄之地,如今田垄整齐,百姓们穿着秦人特有的窄袖皮衣,腰间别着短刀,既保留戎装的实用,又融入了周人的农耕气息。文公亲自到城门口迎接,特意换上绣有玄鸟纹的礼服,却故意将礼服袖口剪短三寸:“周礼虽好,秦人在西陲谋生,还得方便动刀动犁啊。” 家父看着这位皮肤黝黑的君主,想起周平王的叮嘱:“秦人刚获封诸侯,需拉拢以屏藩王室。”

宴席上,家父举起青铜爵:“听闻君上在鄜畤祭祀,用三牢之礼,可谓虔敬。” 文公却叹了口气:“先祖襄公救周时,在骊山见过王室太庙,那九鼎的威严,秦人至今难忘。如今秦人据有岐西,岐东却还在戎人手里,寡人每日望着岐山,都觉得愧对周王室。” 这话半真半假,家父却感动不已,回去后在周王室朝堂上力挺秦国:“秦文公尊周如父,必为王室西陲屏障。”

鲁国太史克得知秦人设立史官,派弟子带着《鲁春秋》抄本来到秦国。文公在西垂宫接见使者,看着竹简上工整的蝌蚪文,感慨道:“当年先祖大费辅佐舜帝,调驯鸟兽,可惜文字传承断绝于戎狄之乱。如今秦人有了史官,才算真正有了‘根’。” 他命秦国史官向鲁使学习周礼,却又叮嘱:“不必全学,秦人尚武,得在史书里多记战功。” 鲁国使者离开时,看到秦军正在训练,士兵们喊着自创的战歌,歌词粗犷却充满力量:“玄鸟降兮,嬴氏兴兮,刀砍戎首兮,马踏西陲兮!” 使者摇摇头,却不得不承认:“秦人虽野,却有一股狠劲,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十六年,秦军伐戎,这次用了 “诱敌深入” 之计 —— 先派老弱病残假装败退,引戎人进入山谷,伏兵四起,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戎人败走后,文公并没有独占岐周,而是把岐东土地献给周王室。他亲自带着车队,载着岐东的户籍图和特产前往雒邑,周平王接过图册时,手有些发抖:“自东迁以来,王室土地日蹙,君上此举,可谓雪中送炭。” 文公跪地叩头:“若无王室册封,秦人至今还是西陲附庸,这点土地,不过是子孙回报先王之恩。” 郑国使者子产恰好在场,暗中观察:“秦人既能打戎人,又能哄周王,此乃劲敌也。”

宁公迁都平阳那年,才十岁,坐在马车上看着崭新的宫殿,眼里满是好奇。他不知道,这场迁都背后是大庶长弗忌的算计 —— 平阳靠近戎人,却也远离旧贵族势力,弗忌想借此掌控朝政。三年,宁公派军伐荡社,亳王逃入西戎,秦军灭荡社,这是秦国第一次攻灭异族城邦,士兵们举着缴获的青铜酒器欢呼,宁公却在战后独自祭拜祖父襄公:“孙儿没给您丢脸。”

宁公卒于十二年,大庶长弗忌等人废太子武公,立五岁的出子为君。出子六年,弗忌看着日益长大的出子,怕他亲政后算账,竟派人刺杀了他。血溅王宫那天,武公正在平阳城外练兵,手中的长矛 “当啷” 落地。他摸着腰间的剑,想起父亲宁公临终前的眼神,突然仰天大笑:“弗忌啊弗忌,你忘了我嬴氏的刀,从来都是向内砍的。”

武公复位后,诛灭三父族,六百余人的鲜血染红了平阳的土地。他站在刑场上,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庶长跪在面前,冷冷地说:“当年你们废立君主时,可曾想过秦人需要的是稳定?” 这一战,武公确立了 “君权至上” 的规矩,也让各贵族明白:嬴氏的王座,不是谁都能随便坐的。

武公十年,秦军伐邽、冀戎,第一次设立郡县。有人反对:“咱们向来是分封贵族,设郡县会得罪老臣。” 武公却指着地图说:“邽、冀离平阳太远,贵族分封容易割据,不如设县,直接归寡人管辖。” 他派自己的亲信做县令,收赋税、练民兵,从此秦人有了 “县” 的概念。十一年,灭小虢,初县杜、郑,当秦军入城时,百姓发现县令不是嬴氏宗亲,而是从军中提拔的勇士,都私下议论:“看来秦王是要打破老规矩了。”

十九年,齐桓公在鄄地会盟,成为霸主。武公看着使者带回的消息,却不以为然:“齐桓公会盟靠的是‘尊王攘夷’,咱们秦人靠的是刀刃和土地。” 他派人到晋国打探,得知曲沃代晋,晋国开始强大,却冷笑一声:“晋国内乱不断,不足为惧,咱们的目标,是东边的岐东之地。”

德公迁都雍城时,占卜师说:“雍城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后子孙必饮马于河。” 他看着新建的大郑宫,想起父亲武公临终前的话:“秦国要强大,必须有稳固的都城。” 二年,初伏,用狗御蛊,百姓们看着街头巷尾挂着的狗头,觉得这位新君有些古怪,却不知德公是在借巫术凝聚人心。梁伯、芮伯来朝,德公大摆宴席,席间突然抽出佩剑,砍断案几一角:“秦晋之好,不如秦梁之盟实在,今后咱们守望相助,戎人敢来,就一起砍了他们!” 梁伯、芮伯吓得连忙敬酒,却也记住了秦人的豪横。

“陈宝” 现世的消息传遍天下时,齐桓公的使者路过秦国,特意绕道观看,却被秦人拦住:“此乃上天赐给秦人的祥瑞,非秦人不得见。” 使者怏怏而归,向齐桓公报告:“秦人弄出个‘陈宝’,说是能护佑子孙成王霸之业,怕是要与君上争霸啊。” 桓公却大笑:“一个西边的土疙瘩,也敢称祥瑞?等他们能跨过黄河再说吧。” 唯有晋国大夫士蒍敏锐地意识到威胁:“秦得陈宝,必激励士气,我晋西陲与秦接壤,不可不防。”

二十七年,芮伯带着礼物来到汧渭,想与秦国结盟。文公在军帐中接见他,帐中挂满秦军缴获的戎人首级,芮伯看着墙上风干的兽皮地图,手心冒汗。文公却拍拍他的肩:“芮国夹在秦戎之间,不容易啊。咱们结盟,不是为了互送礼物,是为了让戎人知道,秦芮联手,他们的马刀再快,也砍不动铁板。” 他当场割破手指,与芮伯歃血为盟,用的不是周王室的牛血,而是秦人惯用的马血:“马是秦人兄弟,用马血盟誓,比什么都实在。”

从庄公到德公,秦国用了近百年,从一个边陲附庸成长为拥有关中西部的诸侯国。他们在西戎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周王室的阴影下谋发展,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每一代君主的清醒 —— 世父的勇猛、襄公的权谋、文公的远见、武公的铁血、德公的布局,共同勾勒出秦人 “务实求强” 的基因。当德公在雍城祭祀时,望着东方的岐山,他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孙子穆公,将会带着秦人跨过黄河,与晋楚争霸,而他亲手奠定的雍城,将成为秦国近三百年的都城,见证一个帝国的崛起。

在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里,秦人用刀刃刻下自己的历史,用热血浇灌土地。他们没有周王室的礼乐底蕴,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没有齐国的鱼盐之利,却有改天换地的野心。从玄鸟衔卵的神话到西垂大夫的崛起,从襄公救周的机遇到德公定都的布局,秦国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当齐桓公在中原会盟时,秦人正在西边默默磨剑,他们知道,属于嬴氏的时代,终将到来 —— 就像汧渭之会的阳光,终将照亮整个关中平原,照亮秦国东进的道路。那些与诸侯的周旋、对时机的把握,都是秦人崛起的伏笔,就像深埋地下的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终将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襄公的权衡、文公的谋略、武公的铁血、德公的布局,共同编织成秦人崛起的序幕。当周王室在雒邑苟延残喘,当关东诸侯在中原争霸时,秦人正在西陲默默积蓄力量。他们用战争锤炼军队,用外交获取认同,用制度巩固根基,每一次看似被动的选择,都是对未来的长远谋划。从汧渭之会的第一块城砖,到雍城的高大城墙,从初设郡县的大胆尝试,到陈宝祥瑞的巧妙利用,秦人在野性与文明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崛起之路。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秦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德公在雍城病逝,把王位传给宣公时,秦国已经从一个被视为 “戎狄” 的边陲小邦,成长为令诸侯侧目的西方强国。那些在血与火中锤炼的君主,那些在废墟上建立的制度,那些在流言中凝聚的民心,都将成为秦国东进的动力。正如汧渭之水终将汇入黄河,秦人也终将跨过岐山,越过黄河,在更广阔的中原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霸主传奇。而这一切,都始于庄公的临终遗愿,成于襄公的审时度势,兴于文公的深谋远虑 —— 他们是秦国崛起的奠基人,用智慧和勇气,为后世子孙铺就了一条通向帝国的道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