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7章 立规矩的周朝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第17章 立规矩的周朝

作者:带帽衣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12:19:05 来源:小说旗

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小脸红扑扑的还在襁褓里啃手指,周朝的江山就像刚出锅的热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却没人敢端稳。周公旦作为武王的亲弟弟,此时正像个操心的管家,每天抱着成王听政,左边放着奶瓶,右边堆着竹简,时不时还要应付诸侯的朝拜。管叔鲜在封地管国望着东方的云发愁,指甲把木几都掐出了印子:“武王刚走,老四就抱着侄子摄政,这和篡权有啥区别?当年伐纣时我也扛过戈,如今却被赶到这穷乡僻壤!” 蔡叔度在蔡国喝着发酸的米酒,附和道:“可不是,你看他把儿子伯禽封到鲁国,那可是当年商奄的核心地盘,分明是给自己留后路!” 两人越说越气,恰好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正借着祭祀之名联络旧部,三方一拍即合,武庚拍着胸脯说:“殷民念旧,只要你们带头,不愁没人响应。”

周公旦接到密报时,正用勺子给成王喂粟米粥,小家伙吃得满脸都是。他猛地站起来,粥勺 “当啷” 掉在地上:“管蔡这俩糊涂蛋,难道忘了牧野之战多少周人埋骨?” 成王被响声惊醒,哇地哭起来,周公又赶紧蹲下哄:“宝宝别哭,叔叔去打坏人,回来给你带东夷的糖霜栗子。” 转身就召集群臣,姜子牙的儿子吕汲拍着剑柄请战:“末将愿为前驱,让管蔡看看周军的翼石斧不是摆设!”

东征的军队渡过黄河时,周公望着滔滔河水叹气,闳夭小声问:“相国可是担心师出无名?” 周公摇头:“当年武王伐纣,是吊民伐罪,如今讨兄弟,是家国大义。” 军队开到管国城下,管叔在城墙上喊:“老四,你敢杀亲哥哥?” 周公按剑回答:“当年武王临终拉着我的手说‘保成王,安天下’,今日杀你,是保周室江山,非我本心。” 城破后,管叔跪在地上哭骂,周公背过身去:“念你是武王亲兄弟,留全尸吧。” 蔡叔被流放时,周公派人偷偷塞给他一袋贝壳币:“去偏远之地,换些粮食好好过日子,别再听武庚瞎忽悠。”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在殷地推行 “掺沙政策”:把殷遗民分成八块,迁到卫国、鲁国等地,每个聚居区派周人 “辅导员”。微子开被封到宋国时,捧着祭器哭道:“殷人祭祀不能断啊。” 周公拍拍他肩膀:“祭天用周礼,祭祖随商俗,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先王在天也欣慰。” 转头又对康叔说:“殷人爱喝酒误事,你到卫国先禁酒,抓到聚众酗酒的,罚他们给周军缝铠甲!”

营建洛邑时,召公奭带着一帮巫师在洛水畔忙活了半个月。他蹲在地上用炭笔勾勒地形图,突然抬头对周公说:“此地北枕黄河,南望伊洛,果然是‘天下之中’,当年武王梦见的‘天室’应该就是这儿。” 周公接过图,发现洛水弯曲像玄鸟展翅,点头称是。迁都那天,殷遗民拖家带口走在官道上,有个老头边走边骂:“周人把我们当牲口赶!” 周公的马车经过,特意停下:“老伯,洛邑有更肥沃的土地,比殷都的盐碱地强百倍,您老到那儿种桑养蚕,我保证收购价高一成。” 老头嘟囔着:“算你会说话。”

成王亲政那年,在洛邑举行祭天仪式,突然有凤凰落在九鼎上。召公悄悄对周公说:“这是祥瑞,该让成王宣布制礼作乐了。” 于是,周公耗时七年的《周礼》终于面世,从祭祀用多少鼎到百姓婚丧礼仪都写得明明白白。有次成王参加士大夫的婚礼,看见新郎新娘行三揖三让礼,忍不住笑出声:“要是孤当年结婚,也这么麻烦?” 周公正色道:“礼者,天地之序也,当年武王克殷,靠的不仅是武力,更是让天下知道何为君臣父子。”

康王即位时,召公奭已经老得拄拐杖了,还坚持带着康王去文王庙 “上课”。他指着墙上的壁画说:“成王爷爷当年在羑里推演八卦,你父亲武王在牧野誓师,都是为了百姓。如今你穿的冕服,一针一线都是百姓的赋税,敢浪费试试?” 康王点头如捣蒜,后来宫里宴客,他特意规定:“菜不过五碟,酒不过三巡,谁要是把肉剩下,就去守王陵种麦子。” 有个贵族偷偷把烤乳猪埋了,被康王派去修黄河大堤三个月,从此没人敢浪费。

昭王瑕的南巡简直像一场荒诞剧。他听说楚地有能歌善舞的巫女,还有会发光的夜明珠,不顾祭公劝阻,带了三千甲士南下。走到汉水边,当地百姓进献 “神船”,说是用九十九张树皮胶粘成,能渡万人。昭王摸着光滑的船板大笑:“楚地果然多奇技!” 没想到船到江心,胶水遇水融化,木板哗啦啦散开,昭王抱着青铜鼎大喊:“快救宝鼎!” 侍卫们想拉他,他却死死抱着鼎不放,最后连人带鼎沉进江里。周人回朝后,史官犯难:“咋写?” 召公一拍桌子:“就说‘南巡狩,卒于江上’,别丢了天子脸面。”

穆王满五十岁即位,看着国库堆积的象牙、犀角,突然怀念起祖先的开拓精神。他把祭公谋父叫来:“犬戎多年不进贡白狼白鹿,孤要征讨,你觉得如何?” 祭公跪下磕头:“先王都是‘耀德不观兵’,当年公刘在戎狄,教他们挖水渠种稷米,如今他们用皮毛换粮食,这才是长久之道。您要是派兵,好比用牛刀杀鸡,以后荒服部落谁还敢来?” 穆王却一拍桌子:“天子之威,不可堕也!” 执意出兵,结果在草原兜了三个月,只带回四只圈养的白狼白鹿,还听说犬戎首领说:“周人不懂,我们的白狼是图腾,哪能随便送?” 穆王回宫后,把白鹿养在苑囿,每次看见就叹气:“祭公的话,真是良药苦口啊。”

晚年的穆王开始重视刑法,让甫侯制定《甫刑》。甫侯整日泡在刑房,研究历代案例,发现好多冤案都是因为证据不足。他特意规定 “五刑之疑有赦”,比如有人偷了羊,但羊皮上没记号,就罚钱了事。有个奴隶主鞭打奴隶致死,却谎称 “病死”,甫侯派人验伤,发现背上有鞭痕,直接判了宫刑。他对穆王说:“刑者,型也,如陶匠制器,过刚则裂,过柔则塌,唯有适中,才能安民。” 穆王点头:“当年周公杀管叔,也是查清楚谋反证据才动手,这就是‘阅实其罪’。”

在成康之际的太平岁月里,卫国百姓宁戚经历了从战乱到安定的变迁。他父亲曾跟着周公东征,断了一条胳膊,如今他在洛水边开垦出三亩良田,种着从周原带来的粟种。每年秋收,他都要挑最好的粟米送到王宫,对康王说:“这是当年周公爷爷教我们种的‘周粟’,比商粟耐旱三成。” 康王赐他青铜酒爵,他却用来舀水浇地:“天子的赏赐,得用在刀刃上。”

穆王西征时,在昆仑遇见西王母,两人在瑶池边聊起治国。西王母指着星空说:“你们周人总说‘天命’,可我看天命就是百姓的笑脸。当年纣王说天命在商,结果百姓盼着武王来;如今你说天命在周,可百姓盼着别打仗。” 穆王沉默许久,回去后把 “保民” 二字刻在青铜鼎上,放在宗庙里。后来的天子继位时,都要对着鼎发誓:“宁要百姓骂我懒,不要百姓哭断肠。”

从周公摄政到穆王改制,周朝的历史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帛画,有周公旦的鞠躬尽瘁,有成王的少年继位,有康王的节俭治国,也有昭王的荒诞南巡、穆王的迷途知返。每一个转折处,都藏着周人对 “天命” 的重新理解 —— 不是玄鸟衔卵的神话,而是百姓口中的口碑;不是青铜鼎上的铭文,而是田间地头的欢笑。当穆王在《甫刑》里写下 “惟良折狱,罔非在中” 时,他终于明白,周人的江山,从来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一代代人把仁义种进土地,让德政渗进民心。就像洛邑的九鼎,历经风雨依然矗立,因为它们扎根的,是天下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周人用实践写下了最早的治国指南:创业难,守业更难,而守业的根本,是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 —— 从后稷的耒耜下,从公刘的迁徙路,从文王的羑里狱,从武王的牧野誓。当穆王看着自己的白发,想起祭公谋父的劝谏,终于懂得:真正的天子之威,不是让远方的部落害怕,而是让近处的百姓安心。这种觉悟,比任何祥瑞都更珍贵,比任何兵器都更强大,因为它来自人心,也终将回到人心。这,或许就是周王朝能绵延八百年的真正 “天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