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二百三十七章 食用油涨价

08年的奥运会是一场庞大的盛会。

过去的,往后的奥运会,都很难与之相媲美,直到十几年后,还时常被人拿出来对比。

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媒体记者、观众,就是河西乳业全球化战略的最好契机。

借助奥运会平台宣传一波产品,刘翔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又能拉动一波销售。

目前这点投入是值得的。

业务版块的会开完。

九月二日,自然环境修复版块的众人陆续来到了总部。

沙海、青禾、猎鹰、向阳湖,还有苜禾也要参与。

等郭阳走进会议室里时,陆汉斌、包心禹、谢时杰、叶胜、郑旺等人都已经到齐了。

一众人都在把玩着石头。

“今天这果然开的是地主会啊,都玩起观赏石来了,戈壁上那么多,随时可以去捡啊!”

“老包带来的,还挺有意思的。”

郭阳看向包心禹,笑道:“这次不带骆驼,改带石头了?”

“也带了些骆驼干。”包心禹也将三块石头递给了郭阳。

“老板,这是给你的,玛瑙石、碧玉和黄腊,都是玛瑙湖里的特产。”

郭阳观察了片刻,颜色和形状都很有特点,是难得的珍品。

包心禹继续说道:“前段时间干旱,乌拉特出现了蝗虫,幸好无人机发现得早,及时扼制住了。”

“然后地方上,就送了些石头过来,这次刚好就带过来了。”

“行,我收下了。”郭阳坐了下来,“先开会吧,地主们。”

单看面积,说这几人是地主一点也不为过。

沙海115万亩荒漠,青禾200万亩戈壁草原,猎鹰60万亩草原,苜禾30万亩戈壁 100万亩盐碱地 40万亩苜蓿。

加起来就是545万亩,约等于十五分之一个北大荒。

郭阳说道:“一开始这些土地都不是良田,也不是上好的草原和林地。”

“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成绩是能看得到的,盐碱地变成沃土,沙漠变林地,退化的荒漠和戈壁成了牛羊成群的草原。”

“如今也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

沙海的肉苁蓉,青禾和猎鹰的牛羊,青禾、沙海、猎鹰、向阳湖、苜禾的旅游资源。

这些都是能变现的方式。

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郭阳也再次和众人梳理了一遍。

每个人都发表了意见。

充足的准备,和这段时间高强度的思考,让郭阳对全产业链驾轻就熟。

每家公司的发展思路,在他的主导下,都很轻松的捋了出来。

青禾依然是走有机路线,牛羊肉、耐贮存的蔬菜、沙棘、鲜食玉米都是其主要产品。

沙海则主攻肉苁蓉、甘草等中药材,辅以红麻、蜂蜜……

猎鹰除了配合河西牧业,还要兼顾普通肉牛肉羊的养殖,目前主要是扩繁,但加工也得早做准备了。

此外,还要联合成立一家旅游公司,开发旗下的旅游资源,包括敦煌西湖以及未来的国家荒漠公园,旅游公司计划寻求上市。

随着一项项进程的安排,陆汉斌忍不住问道:“沙海接下来的生态治理呢?要到敦煌去吗?”

郭阳瞧了瞧陆汉斌黝黑的脸庞,笑道:“做上瘾了啊?”

“让我经营公司业务,我也不太会啊,还是治沙适合我。”

“都要学。”

郭阳沉吟了片刻,说出了今天最重要的决策。

“集团会单独成立一个生态环境治理公司,负责国家荒漠公园的生态修复。”

“主要人员会从苜禾、沙海、猎鹰、青禾进行抽调,但也不会强求,自愿为主。”

如果只是敦煌湿地,有苜禾就够了。

但国家荒漠公园面积太大,涉及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苜禾可能扛不住。

思来想去。

整合集团所有生态修复领域的精兵强将才是正解。

但自然环境修复版块这几年过得都是苦日子,眼看环境变好了,开始见效益了。

这个时候强行调人,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所以,自愿。

陆汉斌没做犹豫,“那算我一個,提前报名。”

郭阳反倒犹豫了,他不知道让陆汉斌长期呆在荒漠地区是不是好事。

人这一辈子除了精神需求,也需要有生活享受,陆汉斌有点太极端了。

“等项目投资协议签下来再谈这些,先回去摸摸底。”

“前期工作,苜禾工程部就能解决。”

陆汉斌点了点头,只要有机会就行。

毕竟,巴丹吉林沙漠的100万亩沙漠工程还没完成,更遑论和金塔连线封锁巴丹吉林。

连续的开会,郭阳也算又完成了一桩心事。

如今的嘉禾,如果往细了分,有二十几个版块。

苜禾、天禾、德农农资、丰凯、东和、河西乳业、河西牧业、全王生物、嘉禾粮油、嘉禾超市;

沙海、青禾、猎鹰、向阳湖;

惠农网、微光(蓝星)、嘉禾国际;

除此之外,现有的生化能源事业部,未来的生态环境修复,酒水饮料,海鲜水产都会单列。

嘉禾营养健康研究院,也可能会衍生出嘉禾食品。

以及各子公司下面,还有一些海外分部。

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以农林牧渔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团。

以后外围的一些公司,可以多引入各种合作伙伴,或者上市,形成更深的护城河。

船大难掉头。

嘉禾股权集中有劣势,但也有优势,调整起来要更容易一些。

像国粮就不行了。

这时候的国粮也是庞然大物。

从德隆系手中接盘疆省屯河,进入了番茄酱和甜菜加工产业;

控股华润生化、华润酒精和吉林燃料乙醇,进入了燃料乙醇行业;

收购深宝恒,变更为国粮地产,进入了房地产行业;

控股上市公司丰原生化,至此,国粮集团的生物质能源平台成型。

有国企,有民企,有合资,有海外机构,底下的子公司盘根错节,这样的巨头每次改革都像是巨龙翻身。

同时负债率和管理风险也急速上升。

嘉禾的并购没有那么猛,主营业务都是以自身为根基,对外收购只是辅助工具。

虽然慢了点,却很稳。

郭阳认为没必要急,上游动植物品种的优势,传导到下游产品上,还需要一些时间。

但很快他就不这样想了。

……

“老板,近期食用油价格频繁上涨,发改委发来了约谈函,希望保持食用油价格稳定。”

高德的声音传来后,郭阳愣了愣,“大豆不是马上就要秋收了吗?”

高德说道:“原料成本太高了,生以及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一直在上涨,油企利润很低,不得已而涨价。”

“约谈就约谈吧。”郭阳说道:“应该不止嘉禾粮油一家吧?”

高德苦笑道:“嘉禾只是附带的,这次是鲁带的头,金龙鱼和福临门紧随其后。”

“好,我知道了。”

挂断电话后,郭阳让宁小婧搜集相关信息。

不一会儿,就搜罗了一堆。

《羊城日报》、《粮油市场报》、《证券日报》、《国际商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食用油市场的变化。

“进口成本暴涨,食用油饲机涨价。”

“食用油酝酿新一波涨价。”

“粮价传导:金龙鱼、福临门酝酿提价一成。”

“各省食用油纷纷暴涨,市民闻风抢购。”

了点时间,将一堆资料快速看完,郭阳心里就有了数。

按照惯例,从春节后到**月份都是食用油消费淡季。

但今年的市场有点邪门。

郭阳还记得,当五六月份他还在粤省时,食用油价格就逆势飙升。

与去年同期涨幅近15%。

各大商超食用油价格步步走高,市民纷纷喊“好贵”。

也是那段时间的涨幅,让嘉禾粮油的大豆加工接近盈亏平衡。

但这次行业龙头又带头涨价了。

涨幅最多的是鲁生油,5升装零售价由80元上调到105元。

金龙鱼和福临门等品牌也上调了10~20%。

嘉禾也跟随上调了一点。

上涨原因是生、大豆、油菜籽等原料成本上涨。

按理说涨价是好事,符合嘉禾如今在期货市场的策略,大豆加工也逐渐盈利。

都在赚钱啊!

郭阳却不怎么高兴。

“手上没有话语权,不仅没有参与感,还是案板上的鱼肉。”

益海嘉里、国粮、鲁三者合计占据了六七成。

益海嘉里和国粮由合作创立金龙鱼到如今分手对立,双方本就互相纠缠不清。

adm和益海嘉里合资的益海集团参股了鲁。

三者看似是鲁由于生原料大幅上涨而提价,金龙鱼和福临门等品牌跟进。

说不定背后就有串联。

食用油定价权已然旁落。

……

郭阳在心里沉思了会儿。

生、大豆等原料成本上涨是市场行为,终端不涨价就活不下去。

调控的手段也有,既然还没秋收,国储粮抛储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平抑粮油价格。

但再一次选择了约谈?

具体的目的耐人寻味,郭阳不得而知。

如果只是约谈,对企业并没有什么影响。

事实也如郭阳所预料。

接下来两天,益海嘉里、国粮、鲁、嘉禾等企业相继被约谈。

但几个月前就约谈了一次,答应的好好的,最后价格不也同样在一路上涨。

这次几家企业都没同意。

就在事后,郭阳甚至看到了一篇报道:纸上谈兵难以阻止价格上涨。

就直接硬怼。“食用油涨价需要约谈企业,那怎么不去约谈‘三桶油’?”

媒体上议论纷纷。

“跨国粮商呼风唤雨,食用油涨声四起。”

“谁在背后推动食用油价格上涨?”

“食用油暴涨背后,外资操控定价权?”

经历了04年那次风波,国内不乏专业人士,对国内大豆行业的分析很彻底。

四大粮商早就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国内97家大型油脂加工厂,过半数都有外资控股或入股的身影。

而进口大豆有85%的贸易量都掌握在四大粮商手里。

原料在国外,加工在国内,这让人怎么打?

在专业人士的分析里,食用油上涨的原因,还是原料、加工与供应被别人控制了。

“金龙鱼等下游的品牌,赚得都是辛苦钱。”

“国际粮商压榨企业的利润一个比一个低。”

“终端涨价并没有带动种植端收益上涨,利润全在贸易上。”

一些言论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大众也关注到了食用油价格的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国储粮行动了起来。

先是投放10万吨菜籽油进入市场,但效果不理想,给人的感觉底气不足。

随后,又再次宣布以30万吨国储油投入市场平抑价格。

仿佛在说:“尽管放马过来。”

这般姿态给郭阳都给逗乐了。

“这操盘有点东西。”

市场也有了正反馈,食用油价格趋稳,不过倒没怎么下跌。

但媒体们依然在关注着。

这次分析起了粮食贸易。

和国粮不同,国储粮的经济实力较弱,连华夏500强都不是,但官方色彩更浓,承担着主要的调控任务和责任。

通常来说,,国储粮不涉及制造产品,只涉及粮食的购、销、存。

仓储方面全世界首屈一指。

但面粉、大米加工、大豆压榨、玉米加工几乎都没有。

有媒体发文称:

“国储粮硬件设施是一流的,整体经济实力虽然同国粮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在粮食流通领域,特别是粮食收购、储存、销售领域处在国内首位。”

“但几大跨国粮商加快在全球范围配置粮油生产、加工、贸易资源,在占据了我国油脂料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后,开始拓展国内粮食贸易业务,更深层次涉足我国粮食领域。正在推动我国粮食流通格局的调整。”

……

“国储粮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项目组的杨恒和祁子华,在汇报工作时,向郭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挑战?”郭阳轻笑道,“不要被媒体带偏了,风险确实有,但也没那么严重。”

“国储粮的仓储里,存放着多少粮食,还没人知道。”

“那大豆呢?”杨恒问道:“今年国产大豆的产量按理说还可以。”

大豆补贴政策的制定过程,杨恒代表嘉禾参与了。

直接的粮食补贴肯定会带动大豆种质的积极性。

何况还有沿海盐碱地,以及西北干旱区的大豆在嘉禾的带动下,种植面积也在快速增加。

所以杨恒预测国产大豆今年的产量应该还不错,但市场仿佛对此视而不见。

郭阳笑了笑,说道:“这就和国际粮食全球化的全产业链布局有关了。”

全产业链,这个词近段时间在嘉禾频频被提及,但涉及到全球,鲜有人能说透。

“你们知道它们的操作手法和流程吗?”

杨恒和祁子文摇了摇头。

郭阳说道:“其实逻辑不难。”

“国际粮商早已控制了南北美的大豆产业链,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掌控了全球大豆贸易。”

“而此前,跨国粮商在国内的一番操作,最终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国内的布局。”

“这些粮商将大豆低价卖给旗下的贸易公司,而贸易公司注册地一般在维尔京、新加坡等避税天堂。”

“随后再将大豆高价卖出,将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利润转移到贸易环节。”

“而在此过程中,避税自然可以轻易做到。”

“这样,国际粮商一方面将生产利润进行转移,规避了大豆出口国的税;另一方面,将加工利润也进行了转移,规避了大豆进口国的税。”

“因此,表面上外资压榨企业压榨利润都不高,实际上是已通过其全球产业链,将利润进行了转移。”

一番分析,让杨恒和祁子文两人听得入神。

这下通透了!

但也不对啊。

杨恒问道:“那今年为什么又要频繁提价?这不是给其它加工企业活路吗?”

“都想多赚点钱啊!”郭阳笑道:“这是顺应国际形势,等过了这段时间,再来次大降价,新建的加工厂又要倒闭一批。”

两人不寒而栗。

想起前几年的大豆,那就是跨国粮商大量进口低价大豆引起的。

实际上,郭阳还有个最形象的例子没说。

不过是十几年后的金龙鱼,一年的营收高达2500亿元,比茅台还高出1000亿元。

但某鱼净利润率仅有1.13%。

表面上看确实不赚钱。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从大豆原料入手是最根本的方法。”

杨恒和祁子文两人已反应过来。

这就是嘉禾正在做的事情,改良盐碱地,培育高产大豆种子。

如果国内大豆能自给,跨国粮商的一切招数都将是无用功。

杨恒说道:“之所以市场还没有反应,一是产量依然有缺口,二是还需要时间反应。”

郭阳笑道:“这段时间,各个主要大豆产区应该多了不少调研的人。”

“走吧,卢局长在等着了,一起去看看大豆的长势。”

金塔西北。

盐碱地大豆基地里。

即将成熟的连片大豆棵棵挺拔,硕果累累,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豆荚映入眼帘。

谁能想到,一年以前,如今这片绿油油的底色下曾经是斑白的盐碱地。

经历了冬春两季翻耕,播下的天豆7号(西北干旱区大豆种子)茁壮成长。

“产量不好预估,以前周边都没人种过大豆,西北种大豆的都少。”

地里,农林局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如是说道。

“但看这样子,产量就低不了,怎么也得有400斤吧?”

郭阳说道:“400斤?最低目标是550斤,往高了突破600斤也是大有希望。”

“600斤,能有那么高吗?”

“品种审定里不是写了,亩产550~650斤。”

一旁,市农林局的卢艺林忍不住问道:“试验田和大田应该有差距吧?”

“600斤只是中间值。”郭阳笑道:“看这豆荚情况,是没有问题的。”

肉眼预估,确实很有难度。

不过通过数单株的豆荚数量,结合掌握的干粒重数量,很容易就能估出结果。

何况参考产量是种子商店给的,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很精准的。

郭阳又询问了一些耗水耗肥的数据,表现都很不错。

“小祁,拔一株大豆,看看根系和土壤。”

“好叻。”

才毕业的小伙子活力十足,迅速的沿着根部拔出了大豆植株。

主根发达较长,深入地下,侧根则较为密集。

接种了根瘤菌的大豆根系上布满了球形的肿瘤,给植株提供了丰富的氮肥。

但最让人讶异的还是土壤变得松软疏松,盐碱特征消失极其明显。

农林局一行人都看傻眼了。

卢艺林当场就拍板道:“如果亩产真能达到600斤,市里所有的盐碱耕地都值得推广天豆7号。”

“亩产600斤,又能改善盐碱地,这完全值得。”

“金塔还有50多万亩盐碱耕地,这下老百姓又多了个轮作选择。”

盐碱耕地别说是制种了,种普通粮食都很难丰收。

种苜蓿呢?

苜禾1号种子又贵又稀缺,也普遍缺乏灌溉条件,如今面积多了,效益也在下滑。

郭阳笑道:“再等十来天就有结果了。”

疆省,喀什,泽普。

基地总经理沈志也在大豆基地里,抽查着豆荚、土壤等情况。

等他巡视完一圈回到驻地,已经是晚上九点过,这时才有日落的踪迹。

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长日照的生活作息。

“沈总,总部送的啤酒今天到了,已经冻好了,就等你们回来开饭了。”

“噢?”沈志眼前一亮,自产的海鲜,因为靠得近,随时能吃到。

但嘉禾啤酒,听人吹嘘了无数次,早就心痒难耐,沈志跟着上了桌。

一口啤酒下肚,啤酒特有的芳香和苦味传来。

“爽啊!”

“大豆长势好吧?”有人问道。

“嗯,挺不错。”沈志又接着喝了一口,说道:“第一季能种成这样,超出了我的想象。”

“是啊,就入冬和开春深耕了两次,盐碱程度基本没减轻,能有这种收获,很了不起了。”

“沈总,种完大豆种什么?”

沈志说道:“秸秆还田,施牛羊粪腐熟,休耕。”

“休耕?”

“老板同意了的。”沈志笑道:“施完肥,就可以提前放假回家了,明年再来。”

“真的?”

“卧艹,这不是得玩几个月?”

“你要想去捡也可以。”

吃了饭,沈志整理了下记录的数据,编辑好信息,随即发给了老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