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二百四十五章 休耕

步入十月中旬,酒泉已能感受到些微寒意。

沙漠里晚上气温只会更低。

好在科考队南北线队伍已经完成了汇合,并且抵达了罗布泊。

其实科考队原本没有考察罗布泊的计划,这是嘉禾的要求,有这么多专家不利用,也着实可惜。

得知了科考队的踪迹后,郭阳将这段时间的事情梳理了下,就又准备下乡了。

在办公室老坐不住,总想往地里钻,只感觉这样会更自在。

而且丰收的季节,一直面对文字和数据总少了点韵味。

不过在此之前,郭阳还要去趟市政府,秦立军通知敦煌西湖项目有初步的结论了。

到了行政大楼停车场后,郭阳和罗修各提了几盒红麻茶叶,然后就上了楼。

罗修负责给各个办公室送礼,郭阳则径直去见了秦立军,将两盒红麻茶放在了桌上。

秦立军板着个脸,批评道:“你每次这样大张旗鼓的,影响很不好!”

“就是些茶叶,这有什么,再说了,哪个干部经不起这样的诱惑?”

“你…”秦立军一时语竭,干脆摆了摆手,“下不为例!”

郭阳笑了笑,“哎呀,又不是什么衣炮弹。”

秦立军不想纠缠,干脆说起了正事,“批复下来了,西湖湿地可以租给嘉禾,但西湖管理局要参与保护区的管理。”

这应该就是监督手段了,任由嘉禾口碑多好、实力多强,这种事都是避免不了的。

毕竟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到一个县级市、几个重点景区的生态安全。

好在西湖管理局现有的人不多,也都是些做实事的人。

“行啊,领导,这个条件嘉禾接受,就是这个租金费用怎么算,有没有个定论?”

“你觉得多少合适?”

“我说了又不算。”

“让你说就说。”

“要我说租金象征性收个1块钱就行了。”

“那就1块钱。”

“真就1块钱,西湖湿地总面积也就66万公顷,你这一年租金也就不到1000万元啊?”

秦立军摇了摇头,正色道:“不是1元/亩,是总共就1元。”

正在喝茶的郭阳差点被呛住,“领导,你这不是在开玩笑?”

“你看我像开玩笑的样子吗?说一就是一,租金只是象征意义。”

秦立军将红麻茶收了起来,说道:“林业厅给西湖管理局的资金支持很少,总共也没几杆枪,嘉禾愿意投钱在保护区的生态治理上,这自然得大力支持。”

“不过嘉禾得真是这样做的,不要环境还没搞起来,就搞旅游开发。”

“绝对没问题。”郭阳笑道,本来也没打算靠这个发家致富。

秦立军突然问道:“你知道上面怎么评价嘉禾的吗?”

“怎么,省里还想给我颁一个环保卫士的奖章?”

“嘿,你这小子,奖肯定有,但和这个没关系,现在各个市县都在传嘉禾人傻钱多。”秦立军笑道:“这段时间来找嘉禾拉投资的肯定不少。”

“还真没有。”

“这事还没传开,应该马上就要来了。”

“那就不巧了,我这些天正好要下乡,要去哪些地方我自己都不知道。”

“你还真是会躲。”秦立军愣了愣,随即又说道:“等会儿要去金塔吗?我正好要去调研,你去的话就免得找谢总了,他这段时间好像挺忙。”

能不忙吗?沙特和岛国的苜蓿订单加起来超过130万吨。

苜禾又没这个供应能力,河西走廊苜蓿产业集群虽然已经成型,但也要去和辉煌、绿洲等单位沟通联系。

整件事都是谢时杰在负责。

郭阳原本的路线是下乡往西走,直接到敦煌,等着连存等人归来。

但秦立军这样说了,他自然也同意了下来。

参与调研的人数不少,除了秦立军,还有市农林局的卢艺林等人。

主要目的也是看看秋收情况。

一路上,时常能看到戈壁上晾晒的辣椒、玉米,各种各样的丰收场景确实让人心旷神怡,也难怪秦立军选择这个时候下乡调研,好写新闻啊。

有些收获早的土地,已经被农户抢种上蔬菜,不过嘉禾的大豆和玉米地都选择了休耕。

见着这一幕,一同下乡的市农林局局长卢艺林颇感可惜。

“其实这两年冬季蔬菜行情不错,多种一季,效益应该会不错。”

早春抢早播种一季主粮,秋天再抢种一季蔬菜,这是酒泉在最近十来年才掌握的种植技术,能增加不少收入。

也因此被当地农民广泛采纳,但卢艺林没想到,嘉禾完全摒弃了这种做法。

郭阳笑道:“冬天的蔬菜大都不适合机械化,嘉禾种蔬菜最多收支平衡。”

“但是营收数据漂亮啊!”

“嘉禾又不是上市公司,不注重这些。”郭阳笑道。

秦立军也插话说道:“但这两年冬天的菜价确实不便宜,老百姓的菜篮子也挺重要。”

“嘉禾这几十万亩地如果种上蔬菜,届时又该过剩,农户就遭殃了,就像前段时间的玉米。”

“玉米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但其实依然是过剩的,老美的玉米生产总有恢复的时候,那时候又怎么办?”

“不是还有生物能源?”

“那是石油价格高,如果石油价格跌到20美元/桶,各国还会像这样疯狂扩产能吗?”

“郭总的意思是石油价格会跌?”

“那是肯定的。”郭阳想到了才离不开不久的阿拉伯考察团,一旦原油价格下降,一些海湾小国就会陷入危机,那时候就是嘉禾在中东快速收购扩张的机会。

卢艺林说道:“我就是看着这么大块土地就这么荒着,感觉怪可惜的。”

在国内,很多人确实见不得地荒着,郭阳想起了上一世居住的小区旁边有一块荒地,结果没用多久,就被附近居民种上了各种蔬菜,田块也被划分得极小,却又泾渭分明。

甚至很多人出了国,也习惯在园里种上各种蔬菜。

这几年,由于劳动力进城,各地农村撂荒的现象增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人大呼痛心疾首!

农林局在这方面承受的压力自然要更多一些。

郭阳沉吟道:“十几年前,国际农产品过剩的时候,欧盟推出了一项土地政策很有意思,规定农场主每年必须拿出10%的耕地休耕。”

“还有这种事?”

“是啊。”郭阳说道:“那时候欧盟、东盟、岛国、美国、加拿大,这些地区长期爆发农产品贸易冲突,就是因为过剩引起的。”

“欧盟休耕养地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后面土壤变好,技术进步,作物单产越来越高,然后又过剩了,恰逢原油价格高涨,欧盟也因此加快发展生物能源。”

秦立军说道:“一旦原油下跌,或者是产量再有突破,依然会过剩?是这个意思吗?”

国内的农作物单产在未来几年还有一个阶梯式的提升。

目前天玉1号和天豆1号的播种面积占比都在40%~50%,等天禾和其它公司升级的品种推广开,产量还将有一个大提升。

明年全球粮食危机一过去,未来的路怎样走还很难说。

“对,休耕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过剩。”郭阳说道:“其实,更应该休耕的是那些生态退化的土地。”

“休耕不仅能让土地恢复肥力,还能减少对地下水的抽取,这其实也是防止土壤沙化、盐碱化的重要途径。”

“以前把耕地利用到极致,是因为土地不够,国家也需要保障粮食安全,但过不了几年,国内很快就能具备休耕的条件。”

“市里可以试着推动试点,刚开始可以季节性休耕,严重退化的地区可以休耕1年,这如果做成了,很可能会成为国内的样板工程。”

西北干旱缺水、土壤沙化、盐渍化严重,如果能适当休耕,这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也绝对会成为亮点。

因为郭阳清楚,在十几年后的雄安新区、塔里木河流域都实行了休耕制度的试点。

但那是因为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等已经恶化到不能不整治的地步,是被迫休耕。

而如今提出休耕试点,却是属于主动休耕,其意义明显不一样。

秦立军也很意动,他属于新官上任,正愁着怎么做出一些亮点呢!

“国内粮食产量真能达到那一步?”

“没问题的,就算达不到,也并不影响休耕的进行,就现在这一条路,我走过不下百次,沿途的低产田数不胜数,农户却还在一味压榨地力,就算种一季绿肥,也要刈割牧草,而不是还田肥地。”

秦立军问:“那休耕该怎么做?”

郭阳沉吟道:“季节性休耕期间,支持农民种苜蓿、油菜等绿肥作物,不浇水,不收获,下茬作物种植前直接翻耕入田,减少地表裸露,培肥地力。

每一位承担了休耕任务的农户,只要按规定实施完成后,财政就给予一定的补助。”

秦立军和卢艺林都陷入了长考。

因为有讨赖河的存在,肃州以及金塔的农田灌溉条件相对算好的。

但由于讨赖河下游,鸳鸯湖水库的修建,导致北边沙漠入侵得厉害。

虽然几年前就在从水库下泄生态用水,但依然不够,如果能实现季节性休耕,就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水源。

唯一的麻烦在于财政。卢艺林说道:“嘉禾的盐碱地治理效果好,与嘉禾经常绿肥还田和休耕也有很多干系。”

秦立军讶然:“还有这层缘由?”

“有很大关系。”郭阳笑道:“苜禾这几年总结的经验,有过绿肥还田,尤其是苜禾1号还田的盐碱地,土壤肥力和性状完全不一样。”

卢艺林附和道:“就像天禾那20万亩玉米制种地,还田了苜禾1号,然后休耕了一个冬天,今年产量不低吧,郭总?”

“亩均产量不低于3500斤,部分地块能达到4000斤以上。”

“这么高?”秦立军虽然不懂农业,但也一些大体的数据也知道,亩产3500斤,是绝对的超高产了。

“对。”

“这还是制种田。”卢艺林说道:“休耕实施三五年后,反而可能会利于总产量的增产。”

“老卢你也支持休耕?”

“额…如果能推动实施,对十一五计划的生态任务目标很有利,甚至可能会引来最上层的关注,虽然压力也会很大。”

“那就是支持了?”秦立军目光犀利的看着卢艺林。

卢艺林和秦立军不一样,算是本地的地头蛇,手下的人对酒泉的国营农场、种植大户、绿洲乡镇等情况都很熟。

如果他和秦立军站一起,那结果又大不一样了。

十一五计划啊,确实挺诱人!

郭阳这时说道:“我也可以到耕保中心吹吹风,争取做成国家级试点项目。”

卢艺林沉吟了会儿,说道:“那可以在敦煌、玉门、瓜州试点,那边的盐碱耕地也多。”

“巧了不是。”秦立军笑道:“刚好可以支持嘉禾在敦煌西湖的发展。”

一桩关于休耕的口头协议初步达成。

嘉禾提前去和耕保中心吹风,争取高级别的项目试点,敦煌、玉门的休耕节水,也将为西湖湿地的保护助力。

农林局卢艺林则负责项目资料的梳理,以及层层申报。

秦立军则负责搞钱,如果这个月能找到补助资金的来源,今年说不定就能弄一两个试点。

这件事如果做好了,能在全国推广,对两人的未来都有不小的帮助。

等嘉禾的地盘调研结束后,秦立军带人去了下一个地点,郭阳也准备回城去玉米制种工厂看看。

不过,路过粮油加工厂时,郭阳看到厂区里车辆繁多,就让罗修开车进去晃一圈。

正好看到一个颇为眼熟的身影,是上次闹着卖粮的哪家合作社,正站在运粮车旁。

“停一下。”

按下车窗,那人也看了过来,郭阳打趣道:“来卖粮啊,粮价涨了没?”

张全很快反应了过来,抽出支烟递了过来,“哎呀,涨了,涨了,还要感谢老板上次的指点,要卖了,那可真亏惨了。”

“我不抽烟。”郭阳没接,说道:“其实玉米后面还可能涨。”

“不等了,今年的粮食产量高,合作社的仓库快堆不下了,早点换成钱心里踏实。”

“哟,看来赚了不少啊!”

“哈哈,还行,6000亩出头的地,今年收了快两千万斤玉米。”

“那还真不少,这得卖一千二百来万了,你们技术不赖。”郭阳称赞道,种植大户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了。

这几年到西北包地种地的人,基本上都发了家,可惜他上辈子年龄小了,毕业没赶上,等年龄到了,又进入了末法时代。

他其实还挺怀念种地的日子,也许没穿越,他还在种地吧,难不成去写网文啊?

只是在工厂转了一圈,见没问题,就离开了。

这段时间忙着呢,他就不去添乱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才到了天禾的种子生产工厂。

同样繁忙的场景,拖拉机、小货车、农用车排成了长队,玉米堆积如山,和粮油加工厂不同的是这里的玉米都没脱粒。

丰凯的制种玉米收获机已经设计出来了,但不能直接脱粒,即使是收玉米棒子都还会出现些许损伤。

但总比人工一穗一穗掰好,真用人工,天禾的20万亩制种玉米得要多少号人?

有点损伤,后续筛选的时候做细致一点,也能有一定作用。

天禾的种子生产不说做得多好,但在严群带领下,一直很稳定。

种子生产线也是强化了的,基本上很难出问题,郭阳低调的巡视了一番,就回了公司。

次日一早,两辆车就从酒泉出发前往敦煌,郭阳带上了苜禾工程部牛虎林,以及天禾科学院的毕强等人。

一路上,荒芜的戈壁和丰收的场景交替而过,但还是以黄色的土地居多。

这一次,郭阳换了条路线,有两个原则,一沿着国营农场走,二沿着疏勒河沿线走。

先后经过了玉门的老君庙油矿农场、黄农场、饮马农场,才到达疏勒河上的关键水利枢纽:双塔水库。

下游就是疏勒河的季节性河道段,这里也基本是瓜州和玉门的交界点。

双塔水库下游同样有几个在瓜州境内的国营农场,小宛农场、四工农场以及西湖农场。

西湖农场基本上与敦煌交界,是疏勒河上最后一个农业区,位于敦煌城市的东北部,瓜州xian城西部,沿着古河道往下就是西湖湿地。

这里也是陇省农垦最偏远的一个农场,来到这里,郭阳仿佛知道了七八十年代是什么样。

全是大坑小坑的那种泥路,老旧的土胚房,还有很多是危房,加之柴草乱堆乱放,视觉贫困是第一印象。

1.2万亩的农场土地也很零散,“鸡窝田”很普遍,和农村没什么两样。

这里的疏勒河道早已干涸,农场职工基本生活用水都很难保证。

地下水源就更不要想了。

汽车在农场里转了一大圈,才找到了一池涝坝水。

郭阳从没想到还有这么艰难的国营农场,仅一个水的问题,就超出了苜禾当初拿下的第一片盐碱滩。

如果说这里是西湖湿地保护区还好说,甚至是普通的农场都好说,但这里是农垦旗下的农场。

这一时期的农垦改革还没开始,郭阳知道其中有很多问题,只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哦,这里也是盐碱滩。

在农场的边缘地带、以及古河道下游两侧,全是大片大片的盐碱荒滩、盐碱草滩。

即使从卫星地图上看,也是一片斑白。

从西湖农场出来,郭阳依然没缓过劲。

直到进入敦煌,看到敦煌农场那整齐的方格田上,同样是一片白,但却是雪白的,这才舒畅起来。

连毕强也跟着发出了感慨。

“差距还真是大啊!”

“敦煌农场主要是靠党河水,虽然也位于党河下游,但离得并不远,水源要靠谱些。”

牛虎林这时说道:“我之前调查的时候,听人说西湖农场和黄墩农场,以及另一个农场合并成了敦煌农场,西湖农场也属于敦煌农场管理。”

“确定吗?”

“应该没错。”

郭阳笑道:“那倒要方便不少,敦煌农场的王忠书记上次我见过一面,在节水滴灌上达成了合作。”

毕强想起那骇人的盐碱草滩,说道:“疏勒河水要流到西湖湿地,那片盐碱滩是不是也要攻克?”

“必然的了,不止是那里,从西湖湿地到西湖农场中间河道两侧的盐碱草滩都是治理的对象。”

“如果后续情况好,瓜州以西、榆林河下游那片盐沼滩也是将来的目标。”

一向自信的毕强直感到头皮发麻,这难度不是一丁点的高,连牛虎林也有点胆怯。

瓜州以西那片盐沼滩太大了。好在不是同时开始,不然真可能提桶跑路了。

牛虎林说道:“得要有来水啊!湿地内有泉水涌出,西湖农场的盐碱草滩可没有。”

郭阳说道:“水总有办法的,双塔水库和党河的生态输水我会负责搞定。

今天才和市里达成了一致,推动土地休耕,加上节水灌溉,水源调配,这样多管齐下,至少能保证水抵达西湖农场。”

“工程部的任务是规划、施工、维护,天禾科学院的任务是繁育耐旱耐盐碱能涵养水源的植物。”

毕强问道:“休耕能成吗?”

“肯定能成!”

郭阳心里其实也不敢保证,要想休耕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农垦的国营农场带头。

这涉及到几百万亩土地,几万名职工!

但这时候肯定不能退怯。

嘉禾大量的工程和钱撒向土地,给职工提供生计,赚了钱的人再进城买房,脱离农场。

农场的土地休耕后肥力也慢慢恢复,出租给嘉禾还能有一笔租金收入。

这是郭阳的初步思路,至少在西湖农场这是肯定可行的。

不过还得农垦高层以及省里批准,甚至农垦总公司也要找人去协调沟通。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进了城后,一行人找地方吃了饭,休整了一晚。

第二天连存等人终于归来,带着绘制好的地图、植物标本、种子等,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