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二百六十五章 USDA,不想打价格战的老美

7月16日。

港岛,蓝星投资,交易室。

当国内豆粕价格最低被打到了4300元/吨时,郭阳、杨成、高德,以及五个操盘手反而都在紧盯着原油和粮食期货盘面。

从7月11日原油价格达到最高点后,这些天一直在回落。

目前停留在135美元/桶,意味着此前嘉禾买入的空单已经盈利。

杨成胸有成足的分析道:“老美经济忧虑加重,市场预期需求下滑,石油供应紧张局势缓和,投机基金出逃导致油价冲高后大幅开始回落。”

“大豆和豆粕期货下跌趋势也已经形成。”

“老板,国际行情彻底反转了,是时候再次加仓了。”

郭阳目光来回在原油和谷物的盘面上来回切换,思索了一会儿,随即点了头。

杨成随即对操盘手下达了指令。

“原油、大豆、玉米、小麦、豆粕,都按既定的方案建立空头头寸。”

建仓策略是提前就商定好了,这次操盘同样是持久战。

所以建仓上并不急促,就一点一点的磨。

按郭阳的想法,至少要等金融危机的标志**件出现后,局势才会彻底的烂掉。

而标志**件就是雷曼兄弟破产。

且在大趋势形成前,还要提提防大资金突然暴力拉涨,保证金得充足。

这次操盘,嘉禾一共准备了约40亿美刀的资金。

至少有一半都是用来预防突发风险的,再加上稳健的风险控制,想反向被拉爆仓都难。

建仓是个漫长的过程,有杨成盯着,郭阳和高德并没有久呆,反而回到了办公室。

“陈燕秋那边怎么样了?”

“在约谈船运公司。”高德笑道:“现在国际运费下跌,阿秋接触了几家,感觉还有的谈。”

“快了,只要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需求不足,船运公司也要倒霉。”郭阳透过落地窗看着海平面,“有需要的时候通知我。”

次日,郭阳和高德回到内地。

才落地,就关注到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快速下跌。

又过了两天,原油价格跌破125美元/桶。

随之,cbot大豆等期货价格也开始快速下跌。

套期保值能一定程度上规避掉期货价格变动带来的损失。

但海运费波动同样会带来损失。

年初时每吨南美大豆运到国内是147美元/吨,而到7月下旬,就只剩100美元出头。

在剧烈的价格波动下,进口大豆往往还没到达港口,企业的利润就化为灰烬甚至赔掉老本。

前几个月大量订货的企业都蒙受了巨量的损失。

在记者的实地调研中,一些中型厂商相继选择了退货,已有超过10船远洋大豆发生违约。

国粮集团、汇福粮油、植之元油脂等企业也开始限工限产,开工率逐渐跌落至60%以下。

食用油价格有趋稳的趋势。

然而,这个时候嘉禾粮油价格战的重心又回到了食用油上。

因为全球经济疲软,大豆和豆粕下降的趋势已经形成,不用嘉禾粮油去牵头搞事。

而豆油不一样。

大豆进行加工后,产成品主要是豆油和豆粕。

大豆的加工公式大约为:100%大豆=18.5%豆油 80%豆粕 1.5%损耗。

豆油与豆粕价格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而豆粕与大豆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当豆粕价格高涨的时候,加工厂会全力加工,豆油产量增加,价格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

而当豆粕出现滞销的时候,大豆加工厂会降低开工率,豆油产量就会减少,豆油价格往往会上涨。

如今就是豆粕滞销,大豆加工厂不愿意开工,豆油产量本该减少,价格上涨。

但嘉禾粮油依然保持全力生产。

一方面食用油保持价格攻势抢占市场,你敢涨价,我就敢抢夺市场份额。

另一面豆粕也跟随市场趋势竞争饲料厂的订单。

这种举动堪称疯狂!

食用油亏损也就罢了,豆粕还大幅亏损,这tm谁受得了?

7月20日。

一篇来自《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吸引了粮油行业的目光,一石激起千层浪!

“惨烈!日亏1500余万,不到两个月嘉禾粮油净亏损超10亿元!”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调查,嘉禾粮油在东莞的粮油工厂每加工一吨国产大豆亏损额再次达到900元,据此推测嘉禾粮油大打价格战,净亏损已达到了10亿元……

这篇报道迅速的在业内传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人都在讨论嘉禾粮油还要坚持多久。

然而,嘉禾粮油没有对亏损做出回应。

反而在粤省饲料市场上再次出击,和多家饲料厂商达成合作。

有小报报道,嘉禾粮油可能再次在豆粕价格上做出了让步。

这次事件就仿佛是一个缩影,全国各省市的豆粕报价再次降价。

而在各大商超里,嘉禾食用油的推广促销依然在进行,一些品牌油已经从超市的货架上消失,一些厂商减少了铺货量。

只有少数几家大品牌,还能保持持续供货。

“现在看的是市占率,亏多少钱不用管,只要市占率,市占率起来了就是胜利。”

“我们是在亏损,亏损还不少,亏了10亿又怎样?工资奖金少发了吗?还是你们也想停工只拿基本工资?”

“怕什么?不用怕!公司完全亏得起!放开了生产,大胆铺货,对手退一步,我们就进一步。”

津门工厂的会议室里,郭阳热情激昂的发言。

很多中层、基层的管理人员并不清楚公司为什么要打价格战。

就像外界传闻的,明明在亏损,为什么还要全力生产?

不理解就有了各种猜测和阴谋论,质疑管理层,什么里应外合想搞垮公司之类的都出现了。

而郭阳的露面,则打消了中基层的这种顾虑,让生产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等给津门工厂的员工开完会,郭阳仰躺在老板椅上。

这几天工作强度拉满了。

从港岛回来后,沿着沿海一路向北,粤省、闽省、浙省、苏省、鲁省、津门…

重要的加工厂和滨海盐碱大豆种植区都跑了一遍。

虽说有点废人,但集中火力处理事情也有点过瘾,细胞仿佛都在战栗。

因为取得的成果也是很喜人的。

在豆粕上,粤省的配合饲料总产量居全国之首,鲁省排第二。

其它省份离前二都有不少差距。

但如今,粤省和鲁省,嘉禾粮油的豆粕交易已经占据优势地位。

其它省份也在攻城掠地。

食用油市场上,主攻京城的汇福粮油在撤退,老板石克荣反而频频现身房地产,压榨工厂开工率降到了50%以下。

植之元也老实了,工厂开工率同样不足50%……

一圈细数下来,食用油市场除了福临门、金龙鱼、鲁还有一战之力,其它的都差不多趴下了。

噢,还有个九三粮油依然坚挺在东北和华北市场。

有意思的是,郭阳一路宣讲的消息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

嘉禾粮油两个月亏了10亿元的消息得到佐证,并且还将继续保持现状,全力生产。

7月末。

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至121美元,带动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再次下跌。

大豆的期货价格跌至3800元/吨,从高点5500元每吨下跌了1700元。

豆粕价格也下探到4300元以下。

这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一些进口贸易商,眼睁睁看着仓库中囤积的成千上万吨大豆蒸发掉几百万人民币。

而大豆的下跌之势仍未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油厂更加恐慌,纷纷停产限产。

即使是国粮、益海嘉里也减少了对外采购。

有记者前往采访了福临门的总经理方洪:“福临门会加工国产大豆吗?”

方洪满脸严肃。

“暂时没这个计划。”

“市场在等待大豆价格跌到合理位置,但也要提防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

“大豆价格跌下4000元,意味着即将到达国产大豆的生产成本线。”

“再往下跌,情况就难以预料。”

这仿佛提醒了市场上的贸易商和大豆加工厂。

为什么大豆加工厂都喜欢建在沿海港口?

因为方便进口,因为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更便宜。

而去年国产大豆的大幅丰产增产,对应国际市场上生物能源投资炒作,大豆价格高企,结果导致部分国内产区大豆价格反而比进口大豆低。

这也是嘉禾敢发动价格战的原因之一。

同时,打了这么久价格战,九三粮油一直默不作声多半也是如此。

嘉禾和九三不仅在沿海有加工厂,在大豆产区也有工厂,还掌握有成熟的大豆种植基地。

然而,随着国际大豆价格下跌,目前国产大豆已不具备价格优势。

如果再继续下跌呢?

国产大豆价格将陷入劣势。

去年国家设定的大豆收储价是多少?1.85元/斤!也就是3700元/吨。

这是平均价格。

进口大豆到岸完税价已经快接近这个位置了。

即使国内大豆单产提高了,但还有高昂的物流运输成本。

一些人试图说服自己。

国际大豆的生产成本低,就是这些人的底气,应该不至于全输……

如果真要换成加工国产大豆,在沿海港口建厂的地理优势就消失大半。

8月2日,鹏城商报刊登了植之元董事长郭柏春的发言。

“植之元并不担心市场被抢占,甚至我们在考虑继续减少开工率,乃至完全停工,因为嘉禾在东莞强行加工国产大豆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市占率,企业可以忍受一时的亏损,但如果是一两年,或者是更长时间的亏损呢?”“嘉禾粮油两个月亏了10亿,一年就是60亿,两年就是120亿。”

“没有企业会这么干,国内食用油市场一年的利润才多少?”

“粤省的地理条件就决定了只能加工进口大豆。”

“等国际大豆价格再次跌落3000元/吨,或者更低,进口大豆的优势就又回来了。”

“所以,植之元依然没有加工国产大豆的计划,嘉禾粮油注定只能拥有一时的辉煌。”

紧随其后,北边汇福粮油的石克荣面对媒体限工限产的提问,给出了类似答案。

“限产是为了静候时机,汇福粮油可拿不出几个亿来亏。”

“汇福在南美投资了铁路物流、港口码头,在对外采购上很有优势。”

“国产大豆的平均生产成本本来就高,今年农资又大涨,比拼到最后可能又是一地鸡毛,农民惜售,国家出台收储最低价,加工厂面临巨额亏损……”

“四五年前倒闭的那些加工厂,很可能就是嘉禾粮油最终的结局。”

一时之间,各路企业老板和媒体都不太看好嘉禾粮油的未来。

不过这些人不知道,最先挑事的国粮,已经悄悄派出了队伍前往大豆主产区。

而国际粮商也一直沉默不言。

郭阳也一直注意着市场上的动向,尤其是四大粮商。

邦吉在金陵、日照、津门的三个大豆加工工厂动态都在嘉禾粮油的掌控中。

主要在东南沿海布局的嘉吉和路易达孚,嘉禾粮油也没放松搜集信息。

这三家粮商开工率有所下降,但降得很有限,明显不想放弃市场。

粗加工的豆油主要供应福临门和金龙鱼等油企精炼,豆粕则是嘉禾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对手。

至于adm,从国粮的反应就知道贸易上有很大矛盾。

他和高德之所以出现在大豆产区,就是因为国粮想撬嘉禾的大豆种植订单。

他奶奶个熊,这明里一套,背后一套,差点就让国粮恶心一手。

还好嘉禾对种植基地的掌控欲一向就很强,一有接触,反手技服人员就知道了。

对于外界的变化,嘉禾也一概不予回应,记者就算找上门,也找不到长期在乡下视察的他和高德。

然而嘉禾不搭理,身处东北的九三粮油,却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

薛礼强表现的很强硬。

“国产大豆已不是吴下阿蒙,面对可能到来的进口大豆冲击,至少农垦已经做好了准备。”

“我们不想打价格战,但如果真到了拼刺刀的那一刻,局面会超乎想象的惨烈。”

“对此,九三粮油很有信心。”

“很多人还固执的坚信进口大豆的成本优势,而忽略国产大豆单产提高的事实,认为今年的低迷会打击农民的信心,扛过今年,明年情况又会好起来。”

“对沿海限工限产,坚持加工进口大豆的同行,我只能祝他们好运,也许他们失去的市场再也拿不回来。”

“还有,嘉禾粮油真的两个月亏了10亿吗?”

“我不信。”

九三的主要加工产能在东北,背靠大豆主产区,原料、物流都有优势。

在单产增加的背景下,业内也知道九三和进口大豆应该有一战之力。

但你最后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阵子热议的媒体和评论家脑瓜子嗡嗡的,嘉禾粮油没亏10亿吗?

不是,嘉禾董事长在给管理层开会时,不都亲口承认了?这还能有假?

“失去的市场再也拿不回来?”

鹏城,植之元的郭柏春、技术总监左青看到这里,想到了饿狼扑食一般的嘉禾,想到了还在正常生产的嘉吉,突然间就有点愣神。

郭柏春问道:“路易达孚还没消息吗?”

“还是让我们关注usda(美农业部)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期报告,然而快8月份了,都一直没出……”

说到这里,左青停下了,看了郭柏春一眼,预感到了不妙。

“会不会就是因为报告不知道怎么出?”

郭柏春沉吟了会儿,说:“全球需求疲软,就算北美和去年一样大幅减产15%以上,那也是供大于求。”

“usda这一次的报告很关键…”

这几个月大豆暴涨暴跌带来的亏损伤了植之元的筋骨。

但只要进口大豆的价格降到国产大豆的成本线以下,未来就还有翻盘的希望。

和植之元抱有同样想法的加工厂并不少。

就如四五年前,进口大豆靠着低价优势冲垮了国产大豆产业。

九月,华夏和北美大豆将同步进入收割期。

所以,北美大豆产量如果今年能稳住,对郭柏春等人就是好消息。

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商望穿秋水,然而,usda的报告拖着一直不出。

鲁省,济宁,嘉祥,这里是鲁西南腹地。

连片的大豆田上,一辆商务车穿梭在田间道路上,郭阳和高德透过车窗,看着已密闭封林的大豆。

历史上黄淮海地区曾是全国大豆产业的中心,种植面积一度占全国的40%。

但目前仅占20%左右。

主要原因是农户长期处于自发种植状态,种植地块也分布在零散和瘠薄耕地上,生产条件差,管理水平低,栽培技术比较粗放。

导致产量不高,效益不理想,最终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而之所以国粮撬不走嘉禾的大豆基地,也与这个原因脱不了干系。

天禾早在几年前就在济宁辖下的嘉祥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

育种、制种、科研、栽培模式……一应研究俱全。

随后又以此为基础,建立规模化的大豆生产基地。

在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统一大豆、玉米、的生产,确保同一地块作物一致。

同时,改农民自留种为统一用种,推行窄行密植、秸秆还田、机械播种、免间苗等新技术,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收购、储藏、运输。

最终生产出来的商品大豆品质和规格都高度一致,这样的大豆种植基地,谁看了都眼馋。

只能说国粮的眼光不赖。

但嘉禾在这里耕耘几年,和种植户已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

种子、技术和农机服务等等也都是嘉禾在提供,想要撬走难度不小。

不过国粮真要采购国产大豆,难度其实也不大,因为今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暴增。

商务车绕着大豆田兜了几圈,才最终在办公室见到了基地的总经理安涛。

安涛原本是嘉祥制种基地的生产负责人,前期天禾在鲁省盐碱地上的天豆1号示范推广基地也是安涛建起来的。

后来业务扩大,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

郭阳和瞿阳一合计,就把安涛提了上来。

“挺悠闲的啊,老安。”

翘着二郎腿看报的安涛冷不丁被吓了一跳。

“老板,什么时候到的?”

“刚到,开车在地里转了一圈。”郭阳又介绍了下,“这是嘉禾粮油的高德,高总。”

两人互相打了个招呼,随后安涛又忙前忙后的给各泡了杯茶。

“今年风调雨顺,这两个月除了追肥和防病虫害,基本没啥活,就看看报。”

高德笑道:“刚去看了,今年的大豆和玉米长势都很好。”

相比高德,郭阳更直接,“直说,大豆一亩预估能产多少斤?”

安涛伸出了一只手掌,过了一秒,又收回了大拇指。

“500?还是400?”

安涛笑道:“良田至少能收500斤以上,有些甚至能收到600斤,差一点的盐碱地、贫瘠地也能收400斤以上。”

“今年肥料太贵了,有些农户舍不得追肥,不然还能高些。”

高德又问:“成本呢?”

安涛说:“不算地租,每亩约200元,算上地租,一亩成本约600元。”

郭阳和高德心中的把握又大一分。

这样算下来,每吨大豆的生产成本在2400~3000元之间,甚至能更低。

而且这里运输到鲁省工厂并不远,即使北上津门,物流成本其实也不高。

在农民保本的情况下,到厂成本最低能控制在2700~2800元/吨。

但大豆今年每亩普遍有30~50元的补贴,农民赚补贴钱就够了。

苏省等滨海盐碱地上的大豆基地也差不多。

甚至物流成本更省。

郭阳和高德继续向安涛问了些细节。

比如玉米改种大豆的情况,鲁省今年大豆播种面积增长的很夸张。

去年鲁省玉米播种面积四千六七百万亩,大豆播种面积四百多万亩。

但今年玉米改种的不少,鲁省大豆播种面积上千万亩跑不了。

和嘉禾建立了合作关系的有四五百万亩,至于没建立合作关系的,其竞争力也稍差一些。

种植面积小且分散,品种各异,栽培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机械……

加上收购过程中的混收、混储、混运,原料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国粮即使想转变采购路径,第一想法也是撬嘉禾的大豆种植基地,而不是自己建立渠道。

等鲁省的种植基地考察也告一段落,高德问道:“老板,还去东北吗?”

“不去了。”郭阳撇了撇嘴,“看九三的态度就知道了,这老薛,接受采访就算了,末了还不忘提一嘴嘉禾。”

“哈哈,不到两个月亏10亿元也确实夸张了点……”

嗡嗡嗡。

高德掏出手机,“咦…阿秋的电话,可能是船运公司有消息了。”

“应该没那么快。”郭阳说道:“先接,可能是老美那边有消息了。”

不一会儿,高德脸上的神情越发诧异。

“老板,还真让你说准了,usda的供需报告出来了,不过有点诡异。”

“老美似乎不想打价格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