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二百九十六章 苹果产业的出路是文冠果

方晓章的ppt项目介绍很成功,让一众人都记住了嘉禾生化的年轻总裁。

开了一上午的会,郭阳也大致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

事情由苹果产业引起,庆阳和平凉等地出现了砍伐苹果树种文冠果的现象。

这两地和天水是苹果的优势产区。

天水的‘牛’;静宁的‘平凉金果’、‘陇原红’;庆阳的‘赤城’都是知名的苹果品牌。

历年来售价一直居国内最高。

其中,天水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第一批苹果生产基地,被农业、商务、财政多部委列入全国优质苹果出口创汇基地。

天水的‘牛’也是第一个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的苹果品牌。

经过50多年的培育,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

庆阳和平凉是从70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苹果产业,30多年的时间里,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渐提高。

但价格都有一个平衡点,平衡一旦被打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陕西苹果曾经卖过五六块钱一斤,最后导致陕西苹果卖到几分钱一斤,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

1997年时,国内苹果产业到达上一个顶峰,种植面积达到4700万亩,市场开始急速反转。

几分钱一斤还卖不出去的苹果市场来了。

大量果园废弃,果农砍树。

几年时间,4700万亩苹果面积减少到了只剩2600万亩,这让苹果市场在2007年迎来了一轮新牛市。

陕省延安洛川有一户果农11亩苹果园当年卖了106000元,在业内为人津津乐道。

又一次刺激果农大量种树。

苹果苗木在一年时间里从1~2元/株,上涨到了6~10元/株。

结果又一头栽进了金融危机里,苹果烂市,价跌滞销,收了还打白条。

追涨杀跌的农户气急之下,又开始摆烂,才栽下去的苹果园疏于管护。

今年地方力推文冠果项目后,又出现了拔苗毁园,甚至砍伐成龄苹果树的情况。

这让了解到情况的马锋旺极为痛心疾首。

苹果面积已经降不下去了,市场反转近在咫尺,这时候砍树,和在牛市来临前割肉有什么区别?

于是马锋旺四处奔走,但地方政府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暧昧。

陇省苹果种植面积420万亩,居全国第四,仅次于陕、鲁、冀;

产量居全国第七,低于鲁、陕、豫、冀、晋、辽六省。

但产值多少呢?

仅有29亿。

而嘉禾对文冠果产业的期望呢,这是一个百亿产业,乃至于千亿产业!

对地方来说,这是一个很好做的选择题,用脚投票都能投出同样的结果。

马锋旺认为地方政府被嘉禾忽悠瘸了腿。

于是开始往上层发力。

农业部和嘉禾是一丘之貉,那就只能从科技口、林业口发力,恰好这两年国内生物能源产业接连受挫。

对嘉禾的逆流而上,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早就充满了困惑。

最终联合在一起有了这次会议。

“从国家政策角度看,发展能源作物的一大前提就是不能与粮争地。”

“甜高粱就是我们能源中心主推的作物,其被称为高效率的“太阳能转换器”,干旱和盐碱地区也能种……”

会议已经接近尾声,可以看出,已经有点偏题了。

能源中心的景海春和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源处知道阻止嘉禾没戏后,重心就变成了推荐现有的成果。

马锋旺只能复杂的看着。

而郭阳也已经开始走神,甜高粱的确好,但嘉禾已经选择了木本油料方向。

有省里和市里支持,就凭眼前这些人,想叫停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也不能完全不理,听一听还是可以的。

嘉禾明年还想继续发展文冠果和麻风树呢!

如果能借着这次机会,把文冠果和麻风树再次大规模推向全国,对嘉禾就是战略性胜利。

听景海春和刘公社长篇大论的说了一阵,郭阳见时间差不多了,便说道:

“一个成熟的能源作物是种出来的,种草的就说草好,种树的就说树好,搞藻类的又说藻类前途无量……

各有各的说法,但真正用它去搞能源开发时,又发现大规模的种植和加工都没有。

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当今世界三大前沿技术,生物技术上我们已经落后了。

再按部就班去育种-中试-积累数据-推广,差距不会缩小只会拉大,嘉禾愿意去赌一把,相信自己的品种。”

说到这里,郭阳目光和省领导,以及酒泉、庆阳、平凉的代表等人对视了一眼。

“省里愿意和嘉禾一起搏一把,也是相信嘉禾的品种会再次成功。”

省领导带头鼓起了掌。

秦立军、庆阳和平凉的领导人也跟着鼓掌,掌声越来越热烈。

对秦立军等人来说,在嘉禾的身上见证了太多的奇迹。

从苜禾1号改良盐碱地开始,到天玉1号开创了玉米新时代,戈壁滩也变成了绿洲。

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也诞生了数个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

再从零打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虽然艰难,但也因为是从零开始,一旦成功,未来的想象力何其广阔。

部委的肖乐等人也不禁被这种气氛所感染,纷纷鼓起掌来。

郭阳笑了笑,站起了身,“走吧,各位领导,嘉禾在戈壁的小广场上备了简餐。”

“走,早就听说嘉禾厨师的手艺是一绝,今天可有机会尝尝了。”

第一次来嘉禾的肖乐表现得积极,动作迅速的收起了笔记本。

秦立军说道:“嘉禾是胜在食材一流,连调料品也是外界买不到的。”

肖乐笑道:“说得我迫不及待了。”

另一位领导打趣道:“好啊,肖乐,开会的时候一声不吭,一说吃的,反倒来劲了。”

在方晓章和张竞的带领下,一群人说笑着向外走去。

马锋旺缓慢的落在了最后,“郭总,嘉禾真有信心能把文冠果产业做成?”

郭阳沉吟道:“会上我说的很清楚了。”

“其实能成是好事。”马锋旺笑道:“西部脱贫的手段太少了,1997年4700万亩的苹果面积,现在还让人不寒而栗。”

“那马教授可得提前准备好调整苹果产业区域规划。”

“这次回去就要准备了。”

4700万亩苹果,那是未来十几年都不曾达到的高度。

但郭阳也知道就是这两年,苹果产业又进入了癫狂的牛市状态,在七八年内,苹果面积冲到了3500万亩。

供过于求再次出现。

这是市场规律,国内果业也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他又想起了一个关于海升集团的故事。

由于产能不能得到全部释放,已经做到浓缩苹果汁全球销量第一的海升集团开始大规模投资种植领域。

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种植模式,在全国苹果各大产区兴建了数万亩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苹果基地。

果树攀着支架长、机械顺着行间走、水肥沿着管道滴……让吃瓜群众看得目瞪口呆。第一次亲眼见到这种基地的郭阳也惊为天人。

当时郭阳和海升一样认为,凭借机械化部队,应该能很轻松的打败‘土八路’的传统种植模式。

专家们也普遍也认同这种观点。

专家们还认为,低海拔的苹果适宜区会被高海拔的苹果优生区所淘汰。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缺乏更好的谋生手段,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接受专家给他们家苹果设定的命运。

一位陕西礼泉的老农在接受采访时说:“五分钱一斤都绝对不砍树!”

因为在他那里,没有其它东西可以种。

与海升的机械化低劳力相比,农民自身劳动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更何况还有前期高昂的建园成本与机械购置、维修成本,人员管理成本。

也许是看到了老农的决心,也许是海升想起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那句话。

海升暂停了扩种步伐。

但最后也改变不了长期拖欠员工工资的结局。

正是因为熟悉海升集团的发展过程,郭阳才不愿意大面积投资果树种植基地。

马锋旺说文冠果能成是一件好事,郭阳相信他是真心的。

痛心农民砍树于是找嘉禾麻烦;

被嘉禾强行说服后,又能很快的认识和承认文冠果产业的作用。

马锋旺这人并不坏,他只是在尽自己苹果产业首席专家的责任。

文冠果成功不仅能带动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也能打破国内苹果产业无序种植的市场。

“听说嘉禾的苹果园今年要挂果了?”

“对。”郭阳笑道:“坚持走绿色路线,以后会认证有机食品。”

“有机苹果在全世界的生产量都非常小,需求量却非常大。”

马锋旺说道:“陕西认证了300多万亩绿色苹果基地,有机的基地也很少。”

郭阳也不忘为全王打广告,“嘉禾的生物农药、天敌昆虫和有机肥,用在有机基地认证上事半功倍,教授可以试试。”

“嗯,我会的。”

马锋旺点头,“哪天我也去嘉禾的苹果基地看看,算是为这次的事道歉。”

“没那么麻烦,教授也是好心。”

“需要的。”

马锋旺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

他是鲁省人,从小和苹果打交道,一辈子也都在研究苹果,基本上每到一处,都有人邀请他去指导产业的规划、果园的生产。

这次主动去嘉禾的果园指导,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但郭阳也很自信,他可是站在前世那么多基地的经验上。

嘉禾的柑橘和苹果基地建园标准,都是这个时代国内所没有的。

虽然海升最终被汪洋大海似的人民战争打败了,但种植模式的先进性毋庸置疑。

时代也不同,现在是苹果产业即将走出低谷的上升期。

产能并不饱和。

说不得得给马教授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郭阳和马锋旺这位苹果产业首席专家又交流了一会儿,才往楼下走。

等两人到楼下时,其余人已经三三两两的走进了去戈壁小广场的小路。

不过,有一人也落在了后面,郭阳回忆了下,这是华夏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的陈志研究员。

看到两人,陈志凑了上来。

“郭总,农经杂志有个采访邀约,想请你出席一下。”

见郭阳疑惑,陈志又解释道:“农经就是原来的华夏星火,今年改版了,第一期内容想写一篇关于嘉禾的文章。

或者郭总有时间和精力,《农经》也想向你约稿。”

郭阳这才明白过来。

《华夏星火》现在叫《农经》是科技部主管,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主办的杂志,创刊于1990年。

以关注解决华夏农业中的重大问题为使命。

面向的是‘大农业资本’阶层。

如科技、财政、农业、商务、发改等多部wei,国家粮食zong局、质检zong局等。

以及各省和农业相关的头目,各市一二把手及农业官员,企业家、精英分子。

bu委很多重要官员本身就是农经杂志的重要特约作者。

在所面向的高端农业财经领域内,《农经》具备“唯一”和“第一”两大特性。

其在官方层面的影响力极其强大。

以往华夏星火也发出过采访邀约,不过郭阳都拒绝了。

这次他不打算再拒绝,而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谈一谈生物能源。

对木本能源作物,国内这两年已经风声鹤唳,普遍都不看好。

他偏要唱反调。

乃至于红旗河的设想,他也想通过这个平台表达出来。

借此吸引国内整个农业界的目光。

一旦嘉禾的能源项目取得巨大成功,红旗河阶段性的工程就可以启动了。

在脑海里迅速的思考了会儿,郭阳说道:“最近有时间,采访邀约和供稿我都可以。”

“太好了。”

陈志颇为兴奋,“此前还是华夏星火时,杂志社就想出一篇关于国内和国际粮商的文章。”

郭阳笑了笑,他希望《农经》的主编识趣点,别老盯着粮商那点事。

中午的简餐可谓宾主尽欢。

嘉禾的食材也从未让人失望过。

吃完饭,一伙人围坐在一起聊了一会儿,又出发前往文冠果种植现场。

期间路过了一处苜蓿基地。

正是草长莺飞之时,一望无际的苜蓿草场翻卷着紫云碧浪,鲜烂漫。

从事羊草分子育种研究的刘公社万分感慨。

“能见到这样一个品种,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当然是幸运。”景海春不假思索,“翁教授和苜禾农业,在天然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上带领国内前进了一大步。

现在国内的草学研究与应用,已经走到了世界顶尖。”

刘公社点头,“嘉禾在育种方面,确实独树一帜!”

新建的文冠果基地也没让人失望,远远望去,树苗整齐划一,羽状的叶在清风徐徐下微微颤动。

不由让人幻想当千万亩文冠果漫山遍野时,又是何等繁华似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