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三百零九章 农经的影响力

《华夏星火》从今年改版成《农经》以后,无论是印刷装饰、版面设计,还是文章内容都有了大幅进步。

这也让这本高端农业杂志,得到了体制内众多大佬以及社会上众多农业资本的喜爱。

这里也是了解国内外农业政策变化、农企发展最好的途径。

所以,当每月才出版一次的《农经》邮寄到各大政府部门后,迅速就有人准备翻阅。

而这些人,无疑第一时间都被封面吸引住了目光。

【能源作物时代已经到来?——

孤注一掷,嘉禾集团的生物能源战略能否让其赶超四大粮商!】

这样一个半疑问句,配合着封面上嘉禾的戈壁绿洲总部大厦,以及森林、种子、柴油组成的照片,顿时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有意思,还真有意思。”

有人发出了感慨,“我记得就是前几期,农经有个编辑才发了篇:能源作物时代尚未到来。”

“这就要打脸了?”

不过看到主角是嘉禾,又纷纷闭口不言。

嘉禾在生物能源林产业上压了重注,农业口早就已经人尽皆知。

虽然褒贬不一,争议很大,甚至有专家学者直接公开质疑,发表学术论文、大学公开演讲、行业报告等等途径否认或者质疑嘉禾的能源林战略是劳民伤财、破坏土地和水资源……

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嘉禾的决心,也鲜有地方能拒绝几百亿的真实投资。

那是真的在撒钱。

伴随着思考,这些人陆续翻开了书扉页。

“如果说嘉吉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那嘉禾就是国内最大的私人控股农业公司。

经过数年高速扩张之后,当竞争者在全世界跑马圈地时,嘉禾却孤注一掷的押宝能源林。

这一战略调整,引起了众多非议,为此我们特意向嘉禾集团的董事长郭阳邀稿,并进行了对话。”

而在下一页,便出现了郭阳的身影,微黑的皮肤,嘴角带着笑意。

“其实我们在终端产品上一直做的不错,牛奶、食品,以及最近又爆火了的棘小白。”

在下方,还出现了‘棘小白’和‘悦活’的身影。

如果再拉上宁高宁就完美了。

小编有点怂啊!

随后又介绍了一些嘉禾的发展,以及和农经的对话。

如何看待国粮的海外并购,如何面对国际竞争,如何走向世界等等。

很多人大致浏览了一下,就迫不及待的找起了有关能源林的篇章。

他们很想看看嘉禾掌门人是如何回应能源林争议的,也想看看何为能源作物崛起。

然后就看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标题。

【西北西南能源农业崛起

——

暨红旗河构想: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往西北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调水的简要可行性讨论】

看书的人反应不一,但都被抓住了眼球。

西北西南?

这是嘉禾目前布局的重点。

但红旗河是从哪跑出来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那是从长江往黄河调水,何况也远远到不了塔里木盆地。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

不少人都被吊足了胃口,开始阅读了起来。

“近几年,北方文冠果种子价格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价格,很多在高点入市的企业和农民被套。

无独有偶,西南各省、自治区及石油石化公司纷纷抢滩登陆麻风树能源林后,也形成了不少能源林问题。

也因此,在行业和学界都出现了一种共同的声音:我国还没有一种定型的、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能源作物品种。

在此阶段,农民不宜参与。

然而,在这里,我代表嘉禾集团要向诸位宣告一个消息:能源作物时代已经到来。

基于此判断,嘉禾在3~5年内将在陇、陕、云、贵、川、桂等地投入数百亿元建设能源林。

截至今年,已完成400余万亩能源林种植,有成千上万农户、合作社、企业加入了这一宏大的计划……”

看到这里时,就有人忍不住感慨什么是嘉禾效率。

这才多长时间,就已经完成了400万亩能源林种植,比前几年南北两地加起来都多。

这就是撒钱的魅力啊!

即使烂尾了,但企业投入的钱是真实落在了地方的。

当再一次看到嘉禾是基于能源树品种的进步,才判断能源作物时代到来时,这些人也都习惯了。

种子就是嘉禾最强的矛。

但这次能不能刺破生物能源的障碍,没人能预料,除了嘉禾,也没多少人敢去冒险。

“发展能源林的困境是水,目前已有节水滴灌、水权调节分配、轮作休耕等等节水措施。

但潜力最大的无疑是休耕。”

第二个小标题出现了:全球农业资源供给潜力与挑战。

“从土地资源看,全球尚有较多的可耕地,总量超过14亿公顷。适合种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面积均超过10亿公顷,增产潜力达8—10%。

从单产潜力看,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等科技进步是产量提高的主要推动因素。

1960年以来的接近50年,三大谷物增产的80%以上来自单产提高。因此,未来全球粮食供给增加将主要依赖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产提高。”

“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食、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以来全球粮食过剩、粮价低迷的局面。

若不计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粮食,全球粮食供需形势本不致如此紧张。

另一方面,农业开发均是先易后难,越后开发成本越高。

同时,种植成本是粮价的底线水平,石油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推动粮价抬升。

最后,全球经济驱动力转移到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全球资源消耗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也表现出对农产品巨大的需求,仅金砖五国人口就达到30亿。

今后如何满足这30多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增量,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新挑战。

基于以上几点,我判断全球粮食低价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再加一点,粮食‘金融化’趋势日益增强,自然灾害以及意外因素导致的减产都会导致投机炒作。

比如,大洋对岸正在遭遇的红火蚁和铁蒺藜……

但竞争对手们先别忙着高兴,嘉禾粮油在国内开启的粮油‘价格战’并不会就此结束,反而还将持续。

一是出于竞争,二是希望加快国内种植结构的调整。

外界可以指责嘉禾既想抓种子,又想要粮油。

但育种技术的进步确实带来了局限于国内的农业革命,这两年也是国内农业种植结构转型的阵痛期。

玉米过剩,大豆即将自给。

在几年之后,也许可以展望一个未来:国内粮食产量全面过剩。

那出口就是必然的。

或者,让土地休养生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对这个国家来说,没人敢轻言粮食过剩。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有限的耕地资源,让过去几十年,全世界都在担心华夏能不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但如今,一年一年的增产数据又确实摆在那里。

而且,增幅越来越夸张。

现在有人彻底撕开了这张面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衡量,粮食过剩不远了。

从粮食过剩,又很快演变成了下一个话题:农业需要休养生息。

“即使粮食不过剩,国内的土地也早就该休养生息了。”

“我国耕地受干旱、洪涝、盐碱、贫瘠等因素影响,中低产田占比较大,对粮食单产提升造成了很大压力,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原本肥沃的黑土区耕地出现长期透支,黑土土层变得越来越“薄”,肥力变得越来越“瘦”,质地变得越来越“硬”。”

“以贵省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面积达50多万平方千米,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岩溶区,也是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同时该区也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

然而,‘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使该区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

目前,嘉禾已在该区域建设麻风树种植基地,但依然是杯水车薪。”

“湘省是农业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又是有色金属之乡,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严重……”

“而在西北内陆,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也是嘉禾生物能源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

看到这里,有些人已经对嘉禾粮油取消价格战不抱有希望了。

价格战不仅是嘉禾粮油插入对手心脏的武器,也是在推动被迫式休耕。

西北不缺土地,当然也不缺沙地、盐碱地等低产田。

把价格压到极限,中高产田产1500斤以上粮能接受,但只产几百斤的低产田只能被迫退出,或者加入嘉禾的能源林计划。

何况国内粮价也一直高于国外。

从多方面考虑,嘉禾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价格战,而且这厮根本没透露会持续多少年,一些粮油企业已经在思考对策了。

只是也有官员注意到了其中的问题,被动式休耕,也可以是撂荒,这是两码事。

所以这篇文章意味着嘉禾希望由国家来推动大规模休耕。

既解决了短期内的西北能源林用水问题,嘉禾敦煌西湖项目也会跟着受益。

那上层有这个动力吗?

农业部视察酒泉时就已经透露出了苗头,国家是支持这事的。

‘藏粮于仓,藏粮于民’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

‘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这句来源于华夏古代农业经典《禹贡》的话,被许多人记在了脑海里。

“耕地轮作休耕,这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思路。”

“既有利于涵养地力、保养生态,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这将是利在千秋的举措。”

“嘉禾确实会从中收益,至少第一阶段的能源林项目能顺利实施。

但一旦嘉禾获得成功,休耕的水资源也必将满足不了能源林的需求。

这时候就不得不拿出一个大胆的构想了--红旗河调水工程。”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华夏东南部和南部降水丰沛、气候湿润,而西北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明显对比。

有感于这种地势特征与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古人发出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慨叹。

近年来,也有修建三门峡、长江三峡等遍布全国的水库电站,以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等大型调水工程,以缓解部分地区对水和电的需求。

而红旗河构想,也是基于水资源的不平衡,欲从我国西南部丰水地区调水济往西北干旱地区。

以下内容的目的,也是想探索出一条现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西部调水路线……”

此时,手上拿着农经杂志的人都入了定,一动不动就像是座雕像。

只有时而蹙起的眉头,和目不转睛的眼神证明他只是看入了神。

大拐弯附近取水,自流进怒江;

于三江并流处穿越横断山脉,借用怒江河道后经隧洞进入澜沧江,借澜沧江河道后经隧洞进入金沙江;

以隧洞、明渠和水库相结合的方式绕过沙鲁里山达到雅砻江……

全程6000多千米,预计年总调水量可达600亿立方米。

除了红旗河,文稿还提了桂省的平陆运河,届时一相连,整个西南西北的联系将更紧密。

另外就是一张张图片,以及一些资料。

整篇构想的篇幅挺长,但想解释清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是痴人说梦。

然而,几个关键点却有解释。

首先是经济支撑,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如果西北西南的能源林真能崛起,完全可以一边开发,一边营利。

种树也可以将时间线拉长,这就是最好的经济支撑。

甚至有可能出现工程还没建完,成本就已经收回来了的情况。其次是技术条件,经过南水北调、三峡、青藏铁路等超级工程的建设,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长时间的查勘、论证、研究。

然后是生态保护……

一条条的都进行了阐述,等看完所有的论述,有人为此感到兴奋,也有人为此感到惊恐和怒不可遏。

红旗河工程规模空前。

而且是出自企业提出的构想,生物能源--轮作休耕--红旗河工程--生物能源,这下得好大一盘棋。

本期期刊,最大的看点就是这篇文稿,农经整理的其它文章也都是围绕着能源作物而来。

所以,关于生物能源林和红旗河工程的构想,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农业体制内。

这注定是一份褒贬不一的构想。

……

酒泉。

从知道新一期《农经》出炉后,郭阳就一直呆在酒泉。

这几天,他每天都早睡早起。

上午锻炼完后,就准时来到总部大厦,打开电脑,喝着茶,看看戈壁绿洲的风景,然后开始上午的工作。

等到下午时分,去公司各部门转转,露个脸,顺便和员工聊几句。

又一个丰收季即将到来,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他也没有过多的插手基层管理。

而是分出了一部分精力放在公司人员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等的制定和调整上面。

然后就每是天五点半,轮着召集蔚来田间和微博的工作团队开视频会议,就各项细节进行调整改善。

这一天早上,在梳理完文件等资料后,郭阳决定下乡走走。

不过,越野车才驶出大厦,还没进入主路,就传来阵阵刺耳的喇叭声。

罗修瞄了眼,“老板,好像是秦立军领导的车。”

郭阳也看到了,一辆贴着公务车的黑色帕萨特,“停一下吧。”

帕萨特很快就并排停了下来,秦立军从车窗探出头来,“郭总,你手机怎么关机了?”

郭阳说:“电话太多了。”

“……”秦立军:“农经的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大胆。”

郭阳挑了挑眉,“你来就是想说这个?”

“领导让我来转告你,省里会全力支持嘉禾的生物能源战略。”秦立军笑道:“至少休耕,省里已经计划在全河西走廊实施了。”

郭阳笑了笑,“能源林肯定能成的,不仅能成,而且能创造的收益也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下乡去哪儿,我和你一起去。”说这话时,秦立军已经下了车。

郭阳笑道:“随便转转,走到哪儿算哪儿,提前规划好了路线,下面那帮人一准给弄得漂漂亮亮的。”

“我感觉你在暗讽我。”秦立军上了车,“说来也有一段时间没和你一起下乡了。”

“上面的领导不会又问我南方到底有谁在吧?”

“哈哈哈,不至于,不至于。”秦立军说道:“这篇文章一出,嘉禾和河西走廊就已经绑在一起了。”

“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郭阳想到了微博和惠农网,等在体制内发酵完,也许也可以通过这吸引部分感兴趣的大众。

华夏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资源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工程院院士王浩看完有关红旗河的构想后,情不自禁的拍了拍桌子。

“一誓我朝九万天,西望左公柳八千!”王浩感慨道:“设想很大胆啊!”

水资源所副所长赵勇说道:“也太大胆了。”

王浩问:“你觉得没搞头吗?”

“嗯?”赵勇讶然的想了想,所长这句话很有深意啊,“这还只是一个构想,没有任何科学论据。”

“我们不就是做这个的吗?”王浩笑了笑,说道:“行不行,组织一只团队去查勘几次,也就有初步判断了。”

赵勇说:“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都还没完,现在推这个不合时宜吧。”

“不是我们在推,是嘉禾在推。”王浩揶揄道:“我们只是顺手而为,何况什么时候实施还说不准。”

赵勇缓缓点头,他有点明白王浩的意图了。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就由我联系专家们做个论证吧。”王浩又说:“看能不能从嘉禾要点经费。”

赵勇说:“这我去问问。”

华夏地质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头白发的赵希涛像往常一样来到所里遛弯,却无意间看到一个新进的年轻人在看书看得入神。

好奇之下,他也站在身后看了起来,隐约之间看到了华夏地图,但上面有一条很怪的曲线,像是一条不存在的河。

年龄大了,他以为眼睛有些,只能凑近了看,一不小心就惊动了看书的小伙。

小伙一激灵,和见了鬼没有两样。

缓了会儿后,魏乐军才说道:“赵老,你差点没吓死我。”

赵希涛问:“看什么看这么入神?”

“农经出了篇文章,一个农业口的朋友让我帮忙看看。”

魏乐军突然眼前一亮。

赵老别看到退休都只是研究员,但曾多次考察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三江并流地区更是考察了数十次,还曾参加过南水北调中线的考察……

对文中提出的红旗河构想,应该鲜有人比赵老更有发言区。

想到这,魏乐军说道:“赵老,你坐,这篇文章提了个调水构想,你看看。”

赵希涛皱了皱眉,那张地图是调水?

带着疑惑,赵希涛坐下来认真阅读了起来,而魏乐军则去帮忙泡了杯茶。

但直到茶水变凉,赵希涛也未曾动过,神色也让人难以揣摩。

良久后,魏乐军才问道:“赵老,你认为这个有可行性吗?”

“可行性?”

赵希涛只是冷笑了下,就让魏乐军感到了压力。

“简直就是荒唐!”

一瞬间,赵希涛就仿佛川剧变脸一样,面目涨的通红,“他们还嫌工程不够大,不够多吗!”

“三门峡、三峡、南水北调这些工程的利弊得失,实非当下浮躁功利心态所能明鉴。

这所谓红旗河规模空前,涉及水资源配置、沿程不同流域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数亿民众的生产生活。

人类假如不把自然规律作为依据,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魏乐军早就愣在了一边。

不敢动,也不敢说话,这赵老脾气有点怪,在学界也得罪了不少人。

而且他才想起,似乎有人说过,赵老是坚定的三峡工程反对派。

所以一直到退休都没捞到啥名头。

发了一会火,赵希涛直咕噜看着魏乐军,“你是不是也以为这是造福中华的工程?”

魏乐军毫不犹豫的摇头,这时候保命要紧。

“孺子可教也。”赵希涛挺满意的点头。

魏乐军眨了眨眼,这么容易就信了啊!

赵希涛又看了看农经封面,农业他不懂,但除了红旗河和将信将疑的生物能源,对休耕他是极为认同的。

“歇地不歇空,一年顶着两年功”,这可是前人千百年来留下的智慧。

只是现代人越发急功近利。

想到这里,赵希涛意识到以农经的影响力,应该早就传遍了各大机构。

对有些‘工程派’这可是大利好。

坐在板凳上琢磨了好一会儿,赵希涛看向了魏乐军,“小魏,有没有兴趣发几篇论文?”

“当然有!”

“有志气。”赵希涛站了起来,“那我这把老骨头就再来当一次反派吧!”

魏乐军感觉自己咋就莫名其妙的上了船。

“看地图,红旗河源头和上游在地貌上属于典型的高山深谷,是地球上面积最大、切割最深的地区……

但还有些点需要实地踏勘,小魏,得辛苦你了。”

……

“对现代国家来说,有没有牢固的石油供应,是攸关国家的大事。

预计明年,我国就将超过老美,成为全球制造业规模第一大国,石油消耗量将达到4.4亿吨。

其中有7成都将依靠进口。”

作为那篇文稿的推手之一,刘德树虽然只是顺手而为,但也让领导召见了他。

领导也陷入了思考。

国内是石油的超级买家,但想维护超级买家的原油供应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进口和海运是一个绕不过的槛……

同时开源节流也是必须的。

其中又以能源结构的多样性可被挖掘的潜力最高,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

不过石油在我国发电的比例不高,发电用油不多,但交通和工业领域用量巨大。

除了已经有了些政策眉目的电动汽车,生物柴油也未尝不可以。

思索了一会儿,领导才说道:“三年而已,等他就是了,这小子还真能折腾。”

刘德树说:“但没准这次真能成。”

“成了那就多条腿走路,走得更稳更好。”

“那红旗河呢?”

领导笑了笑,“先让业界吵个痛快,不吵个几年十年,我看这事没完。”

桂省。

“嘉禾八成对平陆运河也有想法!”

“啊,他就是提了一嘴吧!”

“没想法他提这干嘛,不然嘉禾干嘛跑到百色栽麻风树,直接在西南发展不就行了?”

“是这样吗?”

“不是也得是!”

晋省。

在文冠果建园和种植上吃尽了苦头的李永才在农业局看到农经上的文章后,又一次坚定了信念。

同时也做了个决定,将这份艰辛在惠农网上记录下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