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清变 > 第十七章 陶朱再世

大清变 第十七章 陶朱再世

作者:云中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9: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信心十足的李明方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qiuyelou

“东家,我这就去新华厂进坯布。”

秦川急忙欠身伸手拉住急着要走的李明方:“不急,我还有话要说。”

看着李明方坐好,秦川又拿出一支香烟点燃。

秦川有个习惯,只要一思虑起复杂的事情,就忍不住要吸烟。

“老李,虽然咱们这染厂开工没几天,可你也看到了,每月十多万的进项是跑不了的,咱们虽然不扩大产能,可也不能让这么大一笔钱白白躺在钱庄里闲着,那点利息我秦川根本看不上眼,咱们的钱是要转起来的,只有让赚来的钱运转起来,而且还要越转越快,咱们赚的钱才会越来越多。”

秦川深吸一口香烟,略一思索又道。

“我是这么想,要想让咱们手里的钱转起来,那就要开设新厂,专门生产别人没有而只有咱们有的东西,只有那样的东西才会最赚钱。”

只有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那不赚钱才叫怪呢。

秦川的话,立刻让李明方又兴奋起来。

“东家,你又有什么好法子了?快说说。”

秦川没有说话,而是伸手从茶几下拿出一个精致的小铁皮盒子。秦川揭开盖子,把盒子递给李明方。

“老李,你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李明方接过铁盒看时,只见盒子里有多半下洁白似雪的小颗粒,不禁有些疑惑。

“东家,这不是糖吗?”

“你尝尝看。”

秦川也不说破,只是笑着看着李明方。

秦川的神情,让李明方心里有些打鼓。这不是糖,还能是什么东西?

李明方小心翼翼地伸出两指从盒子里捏出一小捏,慢慢放进嘴里品尝,那细细白白的小颗粒一入口顿时融化,一股咸咸的味道立时融了满口,李明方连忙站起身,几步跑进二楼不远处的盥洗间又吐又漱口后,才又一脸疑惑地急忙跑了回来。

“东家,这东西怎么好像是盐?”

“对,就是盐。”秦川肯定地点头。

“是盐?”

李明方伸手再次拿起拿铁盒,有些不相信地嘀咕着。

“东家,你这盐,怎么会这么白?这样白的盐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这叫精制盐,咱们现在吃的粒盐,杂质非常多,晒盐的时候,盐池里的土也免不得混杂进去,所以我们平时吃的粒盐色黄味涩,那是因为里面含有很多土,以至于洋人们都嘲笑咱们大清子民是吃土民族。qiuyelou现在洋人有规定,那就是供人食用的盐,含盐量必须达到九成以上,含盐量低于八成五的食盐,甚至都不允许喂牲口。”

“这些,你知道吗?”

秦川一脸忧色地对李明方道:“现在咱们大清市场上的粒盐,含盐量没有超过八成的,咱们长芦地区的盐场还好些,这里海水盐浓度高,其它的许多地方产的盐,有许多都打不到七成,人吃了难以满足身体需要。”

“咱们这精制盐,顾名思义就是去除了其中的杂质,更加纯净的盐,我估摸着,含盐量不会低于九成五。”

李明方放下盒子对秦川说道:“这精盐,我倒是知道。东家,现在洋行也有卖精盐的,租界里的洋人都吃那种盐。还有,咱们南方产盐区也有一种细盐,比咱们的粒盐要洁净一些,他们是通过薄晒、搅动等手段制得的。只不过,这种细盐和洋人的精盐都没有这样白净。还有你刚才说的,那个什么含盐量多少,我就不清楚了。”

“对。”

秦川点头道:“他们吃的那种精盐,就是没有咱们的白净,确切地说是没有咱们的洁净。而且,最主要的,咱们的含盐量还要比他们的高很多。”

“老李,你说说,如果咱们能大量生产这么白的精盐,而价钱又比平常那种粒盐高不太多,你说能不能赚钱?”

“能啊。”李明方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李明方听秦川说他的盐竟然比洋人还要好,兴致又渐渐高了起来,见秦川询问是否能赚钱,便掰着指头算了起来。

“东家,人要吃饭,就必须得吃盐,我入洋行前,在保定县衙里管过文案,对这盐价很了解。”“

“大清立国二百多年来,这盐价一直就在上涨。以保定为例,康熙三十年,一斤盐只要十文,嘉庆九年就涨到了46文,现在更是涨到60文,而且看着这盐价,我感觉着还远没到尽头。据我所知,尽管这盐价一个劲地涨,可盐场的灶户的钱却一直就是不涨,就拿长芦盐场来说,他们向灶户收盐,每斤还是1文钱,而官府每600斤大引,才向盐商收取四两二分的盐课,也就是不到六块鹰洋,卖出去就是三十多鹰洋。就是这样,还有大量劣质盐充斥市场,盐商们运到岸,还要打些折扣,或是八两算一斤,或是九两算一斤,又或者掺砂带水,这些盐商各个赚的都不少。”

李明方的话还真吓了秦川一跳,他还真没想到一块鹰洋竟然还买不到二十斤盐。

秦川略一思索,计算着说:“你看这样,咱们为了防止黑心盐商缺斤短两加上掺杂使假祸害老百姓,我准备每半斤装上蜡纸小袋封好。就算咱们的精盐一斤只赚三十文,由于不缺斤少两,老百姓也不亏着。北方这些省份,加上蒙古,总有一亿多人口吧,往少了说,每人一年三斤盐,那就要有三亿多斤,还有蒙古那几千万头牲口也要适量用盐,加起来差不多就要有四亿斤,这就是一千二百多万两银子,换成鹰洋,那就是一千六百多万,那咱们可就发大财了。”

正说的兴致盎然的秦川,猛然发现李明方表情先是激动得脸色涨红,继而很快又变的沮丧不已,不由停住话,疑惑地问李明方。

“老李,我说的哪里不对吗?”

李明方重重叹了口气,很是遗憾地看了看装着精盐的小铁盒,语气满是无奈道。

“东家,按说你这精盐绝对是好东西,可是卖不出去,你怎么能赚钱。”

“卖不出去?”

李明方的话,让秦川很是费解。

见秦川不明白,李明方叹口气开始给秦川解释起来。

中国自汉武帝时实行盐业专卖,清代也不例外。清代盐政,先承明法,后几经两江总督陶澍和四川总督丁宝祯上书改革,形成窝商、引商、厂商等盐业经销制度。厂商就是在盐厂收取灶户制好的食盐,再贩卖给引商。

引商又分盐引和岸引,盐引是要从窝商那里购买,有了盐引才可以从厂商那里购买食盐,然后在再盐运使衙门领取岸引,也就是官府准许的行销地区。许多引商因为不具备贩运条件或其它原因,多数都还要把岸引再出手卖给运商,由运商运到相关地区贩卖。所谓窝商,就是缴纳了巨额银钱,经官府准许有资格贩盐的大盐商。

秦川要想制盐,也就是做个自己干的厂商倒是不难,只要到天津城里鼓楼附近的长芦盐运使衙门办个文书缴足盐课就行,可要卖出去就非得过了窝商引商这一关。要知道,那些岸引可是有巨大利益的,在他们的区域,他们甚至可以自行提价卖盐。不要说这些大盐商多年来形成的巨大利益集团,能否愿意让秦川这个外人插足,就算大盐商里有人同意,也还有个问题,那就是每个盐商有权开具的岸引,也就是行销地区都有局限性,一般都是数县规模,销量有限。

尤其是经过二百多年,现在大清版图里的各县岸引都被全国十一个产盐区的大盐商们瓜分,秦川现在就是想缴巨额银子,官府也没得地方给他行销。当然,也有少数偏远地区没有运商愿去,现在官府对于这些地区实行票商制,也就是那些没人愿去的地方,只要有人愿意贩盐去,到衙门开具票据交上盐课就行,可这些地方销量有限不说,运输费用也很高。

经李明方一解释,秦川也不由有些头痛,古代实行盐铁专卖,这他是知道的,早在学历史时就知晓,可他万万没想到,到了这年月,这规矩竟然还在。

虽然这鬼盐法很让秦川头痛,可这么一个大财源,他怎肯轻易放弃,秦川试探着问李明方。

“老李,照你这么说,咱们直接收购场商的盐也是不行的?”

李明方肯定地点头道:“不行。”

“可如果场商收了盐,由咱们代替他卖给那些盐商是否可行?”

李明方核计了一下道:“这倒是个办法,你没有收盐,只是替他转手卖给盐商。”

秦川点点头继续说道:“如果咱们让利给某一个大盐商,由他帮助咱们联络引商、岸商到咱们这里买盐,然后再运到他们的区域贩卖是否可以?当然,这也要给他们甜头,比如他们按价每从咱们这里买走一斤盐,咱们返还给他五文,也就是说,他们只要指定运商从咱们这里买盐,他坐地就会又多赚许多。。。。。。”

秦川越说思路越清晰,不知不觉间,把后世促销的种种手段都搬了出来,直听得李明方目瞪口呆方才意犹未尽地罢休。

李明方呆呆地看着秦川半晌,才喃喃自语:“奇才,奇才,东家简直就是陶朱公再世!”

“我李明方今天是彻底服了东家你了,有东家这些奇思妙想,恐怕那些盐商们也要和这些布商一样,抢着来买咱们的精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