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清变 > 第十九章 把这茬忘了

大清变 第十九章 把这茬忘了

作者:云中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9: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明方见秦川听得入神,一时讲得兴起,又开始向秦川讲述天津八大家之外的一些富豪的奇闻轶事。qiuyelou

“要说天津新进发家的富豪,还得数那些洋行买办。要说买办,就得首推汇丰银行首席买办吴调卿,其次是英商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德国泰来洋行王铭槐和怡和洋行兼德国高林洋行买办梁炎卿,这四人号称天津卫四大买办。”

“吴调卿祖籍安徽,先在苏州一家笔店做学徒,后到上海给外轮当跑舱、干杂活,然后给汇丰银行赶马车,再后来学会了洋泾浜英语,逐步接触洋务,光绪六年到了天津卫,开始做汇丰银行天津分行首席买办。”

“这个吴调卿和其他买办不同,就是他十分热衷洋务,当然是为了他自己赚钱。他不仅创办了天津的第一家自来火厂,还作为合办人,创建了英租界的煤气公司,投资了天津电灯公司和自来水公司,甚至他还是上海和香港的几家英国公司的股东。”

“因为吴调卿人精明,又和驻跸咱们天津卫的李合肥是同乡,还在上海时和李合肥两人就打过交道,现在两人相交极厚,深得李合肥信任,李合肥甚至让吴调卿参与修筑和管理现在还没完工的津榆铁路,每当筑路款项不足时,都是由吴调卿从汇丰洋行借贷。”

所谓津榆铁路,就是在大清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向西至津沽铁路上的林西镇,向北至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榆关。

“吴调卿不仅家资巨万,因为和李合肥的关系,汇丰银行也要借助他承接北洋的生意,所以他在天津卫买办中声誉能力俱为翘楚。”

李明方口中的李合肥就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人称李合肥。

秦川还记得有一首对仗极为工整的对联,上联是:宰相合肥天下瘦;下联是:司农常熟天下荒。

这副对联上联说的就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不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还有一个头衔是文华殿大学士,这个大学士在前朝就是宰相。qiuyelou下联说的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翁同龢是常熟人,任过户部尚书。自秦朝开始设大司农官职,主要负责全国赋税经济,名称各朝虽有时不同,可司职基本保持没变。在清代,基本就是户部尚书这一职务。

按照李明方的介绍,秦川也知道了郑翼之、梁炎卿、王铭槐和其他一些在天津卫混的很好的买办的根底。

梁炎卿很有生意头脑,也很会做事做人,可就是行事低调,视财如命。尽管很有钱,可不仅不赌、不奢、不近烟酒,甚至自己从没有备过车马。除此之外,这个梁炎卿做自己的生意也很有特点,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力不到不为财”,他认为自己耳目所及才能做,超出范围,委托旁人都不行。

也就是说,他自己照顾不到的生意一概不碰。他除了借助汇丰和高林洋行的生意赚钱,再就是只买股票和地产。而且他还最相信英国人的公司。比如,他持有的股票主要是英资企业的,如大沽驳船公司、租界里的利顺德饭店、做地产的英资先农公司等。

在秦川看来,虽然这个梁炎卿很精明,在四大买办之中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可这个梁炎卿和太古洋行的郑翼之,他还暂时还都借助不上。

倒是那个在德商泰来洋行的王铭槐,有机会要结交一下。这倒不仅是因为王铭槐和吴调卿一样,都和李鸿章关系较好,最吸引秦川的,还是王铭槐所在的泰来洋行专营机器进口和军火买卖。

还有英国新泰兴洋行的宁星普,此人卖过开水、贩过私盐,后来去了太古洋行,为郑翼之所赏识。曾有一笔洋行英国人也讨不回来的伦敦商人的“死债”,是一笔150英镑的货款,宁星普毛遂自荐去英国讨回,回来后洋行经理当众分给他一半。据说,当时这个宁星普在伦敦讨债时,竟然还惊动了维多利亚女王,那笔货款还是在女王亲自过问下讨回,可见这个宁星普极有胆识。

关于宁星普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宁星普幼年时,曾有一次要过河,船夫因为宁星普没钱不肯渡他,宁星普只好自己游了过去,并在河岸上当众发誓,日后一定要给没钱过河的穷人修一座桥,在他发迹后,他也果然兑现了当初诺言。

兴高采烈讲的口干舌燥的李明方,抓起茶杯一仰头,把剩下的半杯已经凉了的茶水一口喝干,接着又说了起来。

“咱天津卫这地方,自古就是九河下梢,商贾云集人杰地灵的宝地,不要说咱们大清有多少人在这里发家崛起,就是洋人在咱们天津卫发大财的也大有人在。比如英国人高林、德国的施礼德。。。。。。”

“高林原先是一个小船主,来天津后先是在大沽做领航员,后来靠在大清收购皮毛进行加工运往国外大发其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开起了现在租界里著名的高林洋行。尤其是,自从光绪十六年,依据谢尔曼法案,美国国内开始大量收购白银,导致咱大清银价大涨,现在就是在天津卫,一块鹰洋已经能对以金本位为后盾的英镑五先令了,这几年高林的资产就是翻着番地增长。”

德国人施礼德则是一个流浪汉,初来天津时身无分文,没饭吃、没住处。可他靠依靠捡来的一包德国产缝衣针,起步发家,现在在租界里开了一家皮货行。

听着眉飞色舞的李明方讲述,让秦川也不由暗暗称奇,想不到这些在本国一文不名的洋人们,来到这天津卫竟然一个个都仿佛如有神助,一个个都头脑开窍混的风生水起。看起来,这天津卫还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

“东家。”

李明方讲的有些累了,将背靠在沙发上,感叹道:“咱们大清就是没有洋人的那些报纸,要是大清也有那样的报纸,把这些洋人的事一登上,各省那些头脑精明的人还不都得跑到咱天津卫来。”

“报纸!”

李明方这句话,听得秦川不由一激灵。

秦川心道:“奶奶的,我怎么就把这茬给忘了,现在天津卫可还没有国人办的报纸,只是在租界里有两份英文报纸《北方邮报》和《中国时报》。其中《北方邮报》是来天津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办的,《中国时报》被天津人称为《益文西报》,是由现任天津海关税务司帮办德国人徳璀琳创办的,如果自己也有了报纸,不仅做个广告方便,日后只要自己需要,也能更好把握舆论导向。”

“好!”

秦川突如其来一嗓子,把正在感叹不已的李明方吓了一跳,秦川知道自己有些失态,忙笑着说。

“老李,咱们也办个报纸。不仅开盐厂,把报纸也办起来。”

“对了。”

秦川把手里的香烟很吸两口对李明方道:“除了盐厂和报纸,咱们干脆同时再办个香烟公司。”

盐厂的事情还没有照落,秦川又突发奇想要办报纸还有什么香烟公司,这不由让李明方目瞪口呆。

秦川费了好一番口舌,才让李明方安下心来。

最后两人商定,既然要办就办个大的,实在不行就把染厂先抵押出去。不过,借钱不会去外国银行,以免被人坑了,两人思来想去半天,最后还是决定要找个有信誉的本土银号或者个人借钱,至于银号,最好就是大德亨。

去大德亨贷款,以及去天津城里鼓楼长芦盐运使衙门办文书缴课税的事就由李明方去办,寻找大盐商做合作伙伴的事情,也要由李明方先去天津城里找几个大盐商摸摸底,最后再由秦川出面详谈。另外,秦川叮嘱李明方想办法找人打听汉口一个叫艾小梅的人。

同时又让李明方放出风去,就说要寻找有能力的外国人做合作伙伴,有意向的可以先把简历投递到利华染厂,不接受面谈。

至于秦川,这十几天只好窝在染厂,不管怎么说,也得先把李云栋和金掌柜的那批色布在约定的时间里赶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