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清变 > 第一百九十三章 成欢之失

大清变 第一百九十三章 成欢之失

作者:云中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9: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秦川一提到周宪章,冯国璋脸色不由阴沉下来,沉默了半晌才语气沉重地低声说道。qiuyelou

“璧州在城外忙于军务,一会就会转来看望大人,只是显承。。。。。。”

冯国璋又沉默了好一会,才艰难地吐出一句话:“显承已在成欢战死!”

心中的预感得到证实,秦川心中早已一沉,伤感了许久,秦川才低声问冯国璋。

“华甫,显承是如何战死的?成欢之战又是何种情形?”

冯国璋深深叹口气,喝了一口清茶,取过桌子上秦川书写战壕构筑要领剩下的那叠宣纸,又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一支震旦集团出产的金星牌金笔。

冯国璋手中的这支金星牌金笔,是秦川专门嘱咐潘斯炽定做的一千支特制钢笔,笔身镀金,上面精工雕刻有盐团的徽饰,还刻着号码,笔尖也是铱金的,不仅书写流利,仅是外观上就尊贵华美,堪称精品。这批金笔,秦川只发给盐团连以上军官使用,能送给冯国璋,显然秦川别有心思。不仅是冯国璋,李纯、于光炘、李国华、周宪章、辛得林也都有一支。

冯国璋拔下笔帽,伏在八仙桌上,用手中的金笔在宣纸上又写又画地开始给秦川讲述起成欢战事。

叶志超和聂士成第一次带到牙山的清军只有两千五百来人,眼看着日军在汉城的兵力逐渐增多,已经远远超过清军的兵力,这还不算如今在釜山登陆的部队。

叶志超和聂士成二人深感兵力不足,形势严峻,不得已只好一再电催李鸿章加派援兵。

及至江自康率两营兵至,总兵力始达三千八百八十人。

叶志超、聂士成二人正等着后续高继善引兵再至,不想先是接到李鸿章来电,告叶志超“中日朝鲜合议决裂,速备战守。”随后又接到“高升被倭击沉,边衅已开,顶备战事”的电报。又得知如今汉城南下的日军部队已经到达振威一带,逼近牙山。

两人感到事态严重,一旦开战,牙山清军势必以寡敌众。聂士成更认为“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乃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可以为后援”。建议叶志超率古北口练军移防公州,聂士成本人率其它部队移防成欢迎敌。

其实,叶志超和聂士成二人自接到高升号被日舰击沉的消息后,就已取得共识,认为驻守牙山已失去意义,此时全军应该迅速北上,得到陆上支援方可于日军决战。qiuyelou

只不过,这个想法已经无法向李鸿章报告了。因为,牙山至天津的电报线路,需要经汉城再至平壤,最后再至天津,此时汉城通往牙山的电报线已经被日军切断。

李鸿章坚持维持牙山驻军,目的就是待北路集结重兵后,南下汉城,造成和驻牙山清军对汉城南北夹击之势。此外,牙山驻军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阻断自釜山登陆的日军部队和汉城日军汇合。

得不到李鸿章的指示,叶志超又不敢擅自更改李鸿章的作战计划,聂士成也知道叶志超的难处,只好退而求其次,才提出这个建议。

聂士成的这个建议,虽然说是放弃牙山,可也没敢走远,成欢和牙山只相距五十公里,即便北路大军如期逼近汉城,这里一样可以造成对汉城日军的夹击之势。而叶志超移防公州,却可控制住清军向北的退路。应该说,聂士成的这个建议,还是抱着一旦形势不利,全军就可顺利北撤的心思。

叶志超当然明白聂士成的意思,正和他想到一处,哪能不同意。

于是,聂士成和江自康率两军的四个多营,赶赴成欢准备迎击来犯日军。谁知聂士成走后,叶志超又改变主义,留聂士成部记名总兵谭清远率仁字副一营留驻牙山,他自己带一营护送辎重赶赴公州,在半路上又在天安暂屯。

对于叶志超和聂士成撤离牙山,秦川是赞成的。

以秦川看来,他们不足四千人的兵力,能在一无后方,二没有坚固工事的朝鲜南部坚守,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留在牙山甚至汉江以南,绝无生路。这也说明,李鸿章一直还是认为他的北洋精锐,在战斗力上不仅不输于日军,甚至还要强于日军。

有这样的心思,这倒也怪不得李鸿章,不要说清军和日军在朝鲜的几次冲突中都占了上风,在这个时候,甚至是欧美列强,都一致认为清军陆军战力绝不输于日军。

只是,秦川对于叶志超把本就不足的兵力又分做三处,却是大惑不解。仔细想想,秦川估计还是叶志超不愿担上违背军令的罪名,在牙山留下一营,以示他并没有完全放弃牙山。

秦川认为,当时情况下,叶志超和聂士成就应该果断撤军北反,且战且走,绕路而归,这才是上策。虽然叶志超和聂士成如此布置,也是一个以“走”字为核心的部署,可秦川觉得,这二人在战、走之间忧犹寡断,以至战不能全力一击,退又拖泥带水,十分失算。

只不过,秦川心里想的这些,当着冯国璋的面,却不好说出口。秦川知道,聂士成非常看重冯国璋,而冯国璋也对聂士成十分感怀。

冯国璋不知秦川心中所想,很有些不甘地继续向秦川解说着成欢战事。

在日军开始对成欢发起进攻前,聂士成指挥部队连日构筑工事,三天时间构筑围堡壁垒六座,其中在成欢以东的月峰山上构筑四座,在成欢以西牛歇里山上和汉城南来道路西面各构筑一座。

江自康率一个营驻守牛歇里山,哨长尹得胜率炮队驻扎牛歇里山顶,营官许兆贵率一营防守月峰山。

不久后,聂士成派出的侦查人员探明,日军要在第二天凌晨分两路对成欢展开攻击,于是聂士成准备设伏先击其一路。

按照聂士成的部署,哨官徐照德率一哨伏于山侧,帮带冯义和率三百马队藏于安成河旁的树林中,帮带聂鹏程带四哨埋伏在安成渡西侧,营官魏家训带一营居中策应,于光炘、周宪章、李国华、辛得林等人率数十人埋伏在安成渡南岸佳龙里的民房里,以防日军抢占民房固守。

按照冯国璋的介绍,安成渡是汉城南下成欢的必经之地,两岸沼泽稻田交错,林木茂盛,确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对于聂士成设伏,秦川认为非常正确。只不过,对于聂士成的伏兵配置,秦川却大感遗憾。

秦川认为,聂士成在这场伏击战中有三处失误。

一是:投入兵力过少,聂士成只投入一千四百余人,也就是一半的兵力,没有一战溃敌的决心;

二是:伏击圈纵深过浅,一旦日军后续部队拼死冲击,不仅达不到伏击效果,甚至还可能遭受损失;

三是:于光炘这一路突前设伏兵力过与单薄,一旦出现意外,很可能不能全身而退。

说实话,在秦川看来,这样的伏击战,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打成一个击溃战,不可能彻底扭转战局。

果不其然,日军右翼前锋进入伏击圈后,双方发生激战,初时清军大获全胜,击毙日军桥本昌世少佐、松崎直臣大尉等四名军官,日军死伤五十余人。可随即日军后续部队赶到,局势瞬时翻转,帮带冯义和率领的三百马队首先不支撤出战斗,其它几部也只好后撤,只有在佳龙里的于光炘、周宪章等几十人被日军三面围攻,陷于重围。最终,周宪章和二十余名清军牺牲,余部在于光炘、李国华、辛得林等人率领下,拼死突围而出。

随后,恼羞成怒的日军第九混成旅团旅团长大岛义昌,指挥两路日军对清军成欢阵地发起猛烈炮击,清军连日构筑的围堡在日军两个多小时的猛烈炮火轰击下,纷纷坍塌,几处阵地易手。聂士成虽然督军反复冲杀,怎奈失去地势之优,兵力又相差悬殊,数次冲杀都无功而返。无奈之下,聂士成只好率军突围冲向天安,在叶志超接应下才稳住阵脚。

日军攻占成欢后,并没有马上全力追击聂士成,而是挥军杀向牙山。

牙山守军只有谭清远率领的一营清兵,不敢正面拒敌。谭清远也还算有些胆色,虽明知不敌,可也没有立刻遁走,而是率军撤出牙山驻地暗中隐匿于山区,本想夜间突然杀回,趁日军大胜,忘乎所以防守松懈时,狠狠咬日军一口。

不想,不知从哪里走漏了消息,日军夜间竟然暗暗在驻地设伏,谭清远夜袭不仅没“偷着鸡”,反倒失了“一大把米”,被日军候了个正着,死伤百多人不说,黑灯瞎火的被日军追出十几里,八门大炮丢的一门不剩。

谭清远带着残兵败将一路狂奔,直跑到天安见到叶志超、聂士成才收住脚。随后,三人又一路退到到公州,不几日又发现日军侦骑跟踪而至。

由于已和天津失去电报联络,叶志超犹豫良久,最终还是决定北撤。他们的撤退路线是绕道朝鲜东海岸,渡汉江、大同江,行程两千余里,历时月余,才最后来到平壤。

冯国璋讲完,秦川不由一阵唏嘘感叹。

在成欢,清军虽然以寡敌众,可叶、聂两军也并非没有机会,而是两人没有把握好,如果抓住机会,一击必得,那时平壤之战的时间恐怕就会大大延后,清军也会准备的更充分些。

正感叹间,聂士成沉着脸,迈着大步气哼哼走进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