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16章 材料学炼丹

相比起进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的功率和质量、体积就小得多了。

激光炮的整体结构类似一台望远镜,有外部的镜筒,里面则有精密的光学器件。

精密激光炮的镜筒直径最高能达到10厘米,长度可达数米。但防御激光炮,镜筒最大也不过1.5厘米,长度更是只有30厘米左右。

它的擅长方向也与进攻激光炮截然不同。

进攻激光炮的发散角极小,可以进攻较为遥远的目标。防御激光炮则因为目标通常较近,已经闯过防御电磁炮防御圈,距离飞船仅有几十公里甚至几百米的缘故,它对于发散角的要求并不高。

它的进攻距离最远也只有几百公里,超过了这个距离,便会因为光束发散的缘故,导致失去杀伤力。

它的功率也较低,杀伤力也十分低下。毕竟它的目标只是一些微小的弹丸而已,实在用不到那么大。

与它其余方面的低下性能相比,它的激发时间与持续时长则远远高过进攻激光炮。

它甚至不需要充能准备时间,可以做到瞬时启动。同时,因为整体功率较低,无需太多散热的缘故,它可以长时间使用,最高能一直启动几个小时时间,比进攻激光炮那启动几十秒就要休息几十秒的效率高多了。

这同样是基于它的战术需求所定制的。

毕竟星际战场之中,电磁炮弹丸的数量可能极多,有大量的拦截目标需要它去拦截。

启动速度慢了,还没启动,高速电磁炮弹丸可能就击中了船体。持续时间短了,那漫天遍野的电磁炮弹丸怎么拦的过来?

综合种种需求,便造就了进攻激光炮与防御激光炮截然不同的造型与性能。

经过了漫长光阴的不断迭代与研究,此刻,防御激光炮也已经初步完善成型,具备了实战意义。

于是,进攻电磁炮、防御电磁炮、进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四种武器,李青松已经全部掌握。

加上此刻高速雷达也再度经过三轮优化,可靠性、稳定极大提升,同时体积和质量极大下降,看似李青松已经具备了制造一艘真正“现代化”战舰的全部需求。

但李青松知道,还不行。

还缺少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

高速转向架。

星际战场之中,无论进攻武器还是防御武器,对于精度和反应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有可能一艘飞船高速从己方前方掠过,进攻的时间窗口仅有零点几秒,甚至几毫秒。

也有可能一颗弹丸忽然出现,以高速向己方飞来,拦截窗口也仅有几毫秒时间。

雷达探测到了它,防御武器也具备击中它的能力,还缺少什么?

瞄准精度和反应速度啊。

进攻或者防御武器的炮口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应的转向,从瞄向其它方向转为瞄准目标,然后立刻激发。

反应速度必须要极快,刚一发现立刻就要转向。转向精度必须极高,略微偏差一点,就不可能击中目标。

以一颗距离己方50公里——对于星际战场和弹丸飞行速度来说,这个距离已经算极为接近了——的弹丸来说,己方防御电磁炮或者防御激光炮瞄准的角度每差万分之一度,经过50公里后,其误差也将扩展到大约8.7厘米的程度。

而一颗电磁炮弹丸,哪怕质量为5克的重型电磁炮弹丸,其尺寸通常也不会大于1厘米。

8.7厘米的误差可谓天差地远。

经过简单计算,李青松确认,要精确瞄准50公里之外的目标,电磁炮或者激光炮的精度必须要达到十万分之一度才行。

可以确认,在星际战场之中,激光炮和电磁炮都必然时刻处在运动状态,必须要不停地改变瞄准位置,可能一秒钟就要变换十几次、几十次朝向。

飞船可能时刻处在剧烈的机动、转移或者振动、摇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秒钟十几次、几十次的移动炮口,每一次移动的精度必须要高达十万分之一度,这对于精度和速度的要求简直高到了天际。

就算是李青松,现在也没有把握做到。

这一项技术同样从几十年前便已经开始攻关。

一开始时候,李青松使用自己能找到的最先进的材料,使用最为精密的设备,也仅仅只能做到每秒钟移动一次炮口,把精度做到百分之一度,且还是在完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

这个性能其实已经足够高了。但比起实战化要求还是差得太远。

李青松只能如同其余几项关键技术那样,调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脑力,对这一项技术展开不断的迭代攻关。

耗费了漫长的时间,在将技术水平提升到极限之后,李青松却也只能将精度提升约百倍,还是达不到实战要求。

纵览整个研究过程之后,李青松最终确定,想要突破现有的精度极限,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

开发更为坚韧、磨损度更小的材料,同时,再度提升金属加工工艺。

提升金属加工工艺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慢慢磨而已。但新材料的开发,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搞材料研究搞了这么久,李青松愈发觉得,开发新型材料其实和古代人类所谓的炼丹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将一些莫名其妙的玩意儿扔到炼丹炉里,最终能炼出来什么东西,只有天知道。

材料学研究同样如此。

用各种各样的原料,经过各种各样的加工手段,加热、冷冻、搅拌、静置、化学处理,等等等等,最终能生成什么材料,具备什么样的性能,同样只有天知道。

现有的化学和物理以及材料学理论还太过落后,实在没办法只通过理论计算,便将合适的材料开发出来。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用绝招了。

按照理论层面粗略的方向指引,李青松直接成立了五十万个材料攻关小组,每个小组两名克隆体,每一组都尝试一种新的配方,直接采取暴力破解的方式展开了这一次材料学研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