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79章 大科学装置

在大规模建设实验设施,全面验证过去一段时间的猜想的同时,李青松开进行了另一项以前从未有过的建设。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所谓大科学装置,便是专门针对某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装置。

这种装置通常规模极为庞大,科技含量极高,所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通常也是最为前沿,最为重要的那些。

譬如大型粒子对撞机,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可以模拟极端环境下的物质形态等等。

就比如此刻李青松心心念念,用于区分一个文明是电弱文明还是强核文明的关键科学问题,大统一公式,便必须要用到大科学装置来进行研究。

在以往时候,李青松并没有建造过真正前沿的大科学装置。原因很简单,之前阶段,李青松在基础物理学理论层面始终处于一个消化吸收的状态。

先是消化吸收人类文明的基础理论,再是消化吸收蓝图克文明的基础理论。

过去那些年之中的科技发展,基本上全都是应用层面的发展,并不涉及到物理学的基础理论。

而现在,蓝图克文明的科技已经消化吸收完毕,未来想要再发展,就只能依靠自己去研究了。

正因如此,李青松才决定要开展这一建造计划。

属于李青松的十多亿颗大脑仅仅思考了片刻,便做出了具体的规划。

“要寻找新粒子,寻找暗物质、验证超对称等等一系列最前沿的基础物理理论,粒子对撞机必不可少。嗯……那就先造它100座出来!”

粒子对撞机简单来说便是为两束粒子进行加速,令其猛烈对撞,以将其内部结构释放出来。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观测,便能寻找到更多新粒子,完善物理学模型,寻找新的作用机制等等。

“这100座粒子对撞机,唔,质子对撞机造它10条,正负电子对撞机也需要造一些,除此之外还有重离子对撞机、电子-质子对撞机……”

依据不同的能级和具体研究课题的细分,这些对撞机又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具备多种不同的建设模式和环境需求。

此刻基础工业体系已经搭建完毕,李青松立刻抽调出大量的克隆体,开始在太空之中进行相关建设。

没错,这些大型科研设施,李青松并不打算造在星球表面,而是造在太空之中。

太空之中重力极为微弱,且具备极高的真空度,正是适合建造粒子对撞机的好地方。

并且,与当初国家时代人们建造的那些对撞机,以及蓝图克文明建造的那些对撞机不同,李青松所建造的对撞机,更大,能级也更高。

很显然,能级越高,粒子碰撞便越猛烈,越能引发新的物理现象,科研价值便越高。

基于这种思路,李青松干脆专门在太空之中造了一座巨型核聚变电站,然后围绕着这座核聚变电站开始进行对撞机管道的铺设。

这一条重离子对撞机,李青松直接将它造出了20公里的长度。

它的管道直径约为10米,总体积便达到了约160万立方米。算上周边的辅助设施等,总体积高达300万立方米,总质量达到了500万吨!

这样一个需要专门建设一座核电站供电的庞然大物,却仅仅只是李青松需要建设的众多对撞机之中的区区一条而已。

而粒子对撞机,又仅仅只是李青松所需要建设的众多大科学装置之中的一种。

在粒子对撞机之外,李青松通过克隆体指挥着神工AI,调集来了无数重型机械,直接在牛郎a1上开始了挖掘,足足向下挖了一公里才停下。

之后,李青松在这里建造了另一种大科学装置。

中微子望远镜!

以超纯水等液体为介质,一旦有中微子与水分子发生碰撞,其后续影响便可以被观测设备捕捉到,进而让李青松可以对中微子发射源、中微子本身性质等展开研究。

这第一台中微子望远镜极为庞大。

它的主要设施是一个巨大的纯水罐,内部容积达到了600万立方米,足足可以容纳600万吨超纯水。

用于观测中微子碰撞的,则是数千万个光电倍增管以及探测器,确保任何细微的碰撞闪光都能被看到。

完成了这第一台中微子望远镜的建设,李青松便开始回填,将巨量的土方覆盖在了中微子望远镜上方。

中微子穿透力极强,其余粒子穿透力弱。有了岩石遮挡,便能确保只有中微子可以进入纯水罐,不会受到其余粒子干扰。

这样的中微子望远镜,李青松也一口气建造了50座。

除此之外,还有光学望远镜阵列、射电望远镜阵列等。

李青松建造了巨量的望远镜,铺设在了牛郎星系的各个位置,让它们组成阵列,对各个方向的各种天体展开观测与研究,以确认它们的演化过程、现有状态等等信息。

除了光学、射电、中微子,李青松还在另一个方面展开研究。

引力波。

按照现有体系,李青松知道,统一强核力,成为强核文明之后的下一步,大概率就要对引力展开研究,统一引力了。

此刻便开始对引力展开研究,看似有些太早,但李青松知道科学研究总是一步一步来的,要从最初开始慢慢积累,未来才能有真正掌握的那一天。

就像早在统一电磁力与弱核力之前,人们便已经开始了对强核力的研究一样。

现在开始研究引力,对于李青松来说不仅不算早,甚至有些太晚了。

引力波探测器的探测原理也很简单,无非是通过一纵一横两条激光束精准测量距离变化而已。

原理简单,实现起来却极为困难。因为引力波太过微弱,能造成的距离变化太过微小,设备便也需要极端精密才行。

为了达到所需的精度,李青松不得不将纵臂和横臂造的很长,甚至高达100公里,再辅以极为大型、精密的设备才算是达到了设计需求。

这种引力波探测器,单台的质量便达到了1000万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