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96章 新的物理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96章 新的物理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16:40: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高温实验室之中,李青松则尝试着通过激光、高能粒子轰击等方式,营造出更高的温度。

温度是粒子平均动能的指标,以这个指标计算,其实在粒子对撞机之中,李青松已经制造出了接近10万亿摄氏度的超高温度,并在这温度之下观测到了许多奇特的现象,并由此极大程度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但那只是在微观尺度下,高温区域仅仅涉及到一些基本粒子而已。而宏观尺度又与微观尺度不同。

在宏观尺度之中制备超高温度,同样具备极大的意义。

这种宏观高温,哪怕是使用核聚变反应堆来加热都不行。因为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温度也仅仅才几亿摄氏度而已,相比起科研用超高温,基本上可以算是凉透了。

必须要使用额外的手段。

李青松所采取的手段便是高能激光集中照射、高能粒子轰击这两种手段。

但这两种手段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因为高能激光照射,从本质上来看,也可以算是高能光子的撞击,仍旧可以算是广义上高能粒子撞击的一种。

李青松特意研发了一些类似粒子对撞机的设备,专门为粒子加速,然后集中去轰击标靶。

由此,李青松便实现了在磁场束缚之下,将一片质量为5克的锌片加热到一万亿摄氏度高温的目的。

在一万亿摄氏度之下,不要说分子,便连原子都不复存在,原子核,乃至于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已经破裂。

于是,李青松首次观测到了宏观状态下的胶子等离子体,验证了宏观状态下,不同寻常的强核力的变化,再度增加了对于强核力的了解。

除了高温,还有低温。

以多普勒效应为基础,李青松采取激光束减速原子,降低其动能,再通过精准操纵移除高能原子,多管齐下,温度便降低到了极为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

在这种温度的介质之中,便连光速都产生了变化。

李青松看到,光线如同蜗牛一般在介质之中缓慢前进,就算是克隆体缓慢步行,都能轻易超过光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物理学意义上的超光速的实现。

物理学意义上的光速,是指真空光速。真空光速是一个常量,是恒定不变的,这个速度无法超越。但光在其余介质之中的速度却可以发生变化,可以轻易超越。

那些巨大的球形飞船的核心,中微子望远镜同样在不间断的工作着,观测着一例又一例中微子撞击事件。

中微子望远镜的工作方式便基于次生粒子在水中的运动会超越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这一原理。

因为中微子撞击水分子之后引发的次生粒子以超光速状态运动会引发某种辐射,通过观察这种辐射,便可以获取到中微子的相关信息。

每一种大科学装置俱都耗能巨大。

且不说粒子对撞机、引力波探测器、中微子探测器、高温低温实验室等等设备自身的能耗,单单是为了处理这众多大科学装置所产出的数据,便让2万余座量电超算长时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量电超算自身需要极低的温度,比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还低。这意味着就算是在冰冷的宇宙太空里,它也需要不断的散热。

驱动芯片运转所需要的能量更是庞大。粗粗算来,这用于处理大科学装置产出数据的两万余座量电超算,总耗电量达到了平均每天800亿度,年耗电量更是高达29.2万亿度,比当初国家时代的整个人类文明的总耗电量还要高!

一整个初级电弱文明的所有耗电量,此刻却仅仅用于维持超算的运转。而超算的耗电量,相比起此刻李青松的整支舰队,又算得了什么?

在李青松的舰队之中,还有20亿名以上的克隆体维持着清醒,每天都要消耗天量的食物与饮水,消耗天量的氧气。为了节省物资,物质循环设备更是全天候运转。

飞船自身设备的运转同样要消耗巨大的能量。林林总总加起来,恐怕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耗干一个普通电弱文明恒星际舰队的所有物资与能源储备。

也幸好李青松舰队的规模足够大,才能支撑起这天量的物资与能源消耗。

时间慢慢的流逝着,10亿以上的意识连接数始终被全部占据,20亿名克隆体除了休息时间外,全部都处在或者繁忙的工作,或者**休息,精神紧绷的贡献脑力状态。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摆渡飞船在不同的巨型飞船之间穿梭,众多工厂、设备、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一刻不停的工作着,一切都如同在资源充沛的恒星系之中一样。

便在这种情况下,几十台中微子探测器同时向李青松报告了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

它们再度同时探测到了一次中微子爆发事件。

该中微子爆发具备较高的能级,据推测应该产自某些较为剧烈的天文现象,譬如星体碰撞、恒星爆发之类。

通过不同中微子望远镜的交叉定位,李青松大致完成了对此次中微子爆发的辐射源的定位工作。

数据显示,它大概位于1.6万光年之外,接近银河系边缘的位置。

一次激烈天文现象其实并不奇怪。这种事情在宇宙之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但奇怪的是……为什么间隔会这么短?

这种信号,李青松已经不是第一次观测到了。

仅仅在半年之前,李青松已经观测到了一次这种信号,其类型、强度、坐标等等数据俱都与这一次相符。

难道在一个地方,这种激烈的天文事件竟然会接连发生两次?

这不合理。

没有任何天文事件能导致这种事情。这违背李青松已知的理论体系。

面对着这几乎可以推翻自己理论体系的奇特现象,李青松却并没有任何愤怒与沮丧,反而满是振奋。

不仅李青松,蓝图科学家们也满是兴奋。

因为在科学研究之中,科学家们最为期待的便是找到与自己理论不相符的现象,最好能将自己之前的理论推翻,彻底否定以往的自己。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的物理理论,才能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