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229章 另一条道路

在众多克隆体的远程操纵之下,一千艘艘半径约为五米,整体呈现出圆球形状,如同一艘潜艇的探测器,在木星飞机的运输之下,被丢到了编号为2的那颗气态巨行星之中。

在那超音速的狂风,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巨型雷暴,还有无以计数的众多冰雹打击之下,这些潜艇探测器躲过了重重阻碍,前所未有的深入到了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大气之中,下一刻便与李青松失去了联系。

没有办法,这里的气体太过稠密,磁场太过强大,干扰太多太多。李青松已经掌握的任何通讯手段,都不可能让他在这种情况下与潜艇探测器保持联系。

唯一的希望,便在于那些潜艇探测器内部搭载的智能程序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们便能在深入上万公里深的大气,抵达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之后,再度上浮出来,将那里的信息带回来。

当然,此次仅仅只是实验而已,它们还无需下潜到那么深的地方。

时间悄然流逝。按照预设程序设定,此刻它们应该已经下潜到了约5000公里深的地方。

在这里停留一个小时后,它们就将上浮。如果一切顺利,它们将会在三天之后完成上浮工作。

李青松操纵着众多克隆体,在这庞大的气态巨行星边缘等待着。

时间悄然流逝,数天时间瞬间过去。

众多木星飞机以及玄鸟平台汇聚到了预设的上浮地点,在狂风骤雨之中,密切搜索着行星表面。

“就算环境再恶劣,以电弱文明巅峰科技水平造出来的探测器,十台里面总能幸存一台吧?甚至,我不奢求一千艘探测潜艇里能返回一百艘,只要能返回十艘就行。”

李青松默默的想着。

返航时间已经到达。但目之所及,仍旧全部都是气态巨行星那超音速的狂风以及雷暴。

潜艇探测器的影子是一个都没有看到。

李青松又多等了三天时间,最终,终于看到了一艘潜艇探测器的影子。

它异常艰难的上浮上来,坚硬的金属表层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伤痕,似乎下一刻就要崩溃。

幸好,它内部的各种设备都还完好。

李青松将它拖回实验室里,迅速展开了分析。

看完了其中的数据,李青松叹了口气,将深入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探测的计划彻底打消。

那里的压力太大太大了,自己专门设计的探测器都承受不住。那里的气象环境也太过恶劣,层出不穷的气流变化甚至能轻易撕裂这些李青松特意设计的探测器。

一千艘潜艇探测器之中能有一艘顺利返航,已经是幸运之中的幸运。

而这,才仅仅只是深入气态巨行星大气层5000公里而已。

金属氢层的深度则是约两万公里左右。

那里的环境,比此刻探测器到达的深度更加恶劣了无数倍。

恐怕就算自己真的统一了强核力,也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足以到达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的探测器。

“如果探测气态巨行星的计划不可行,那么便只能尝试另一条道路了。

在整个探测计划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那种因为质子忽然衰变而导致的‘振动’。

这种振动必然极为微小。而足够的压力,是放大这种震动的必备条件。

原因很显然,压力越大,质子忽然衰变消失,物质的碰撞才越剧烈。

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物质。物质足够多,质子的数量才足够多,发生质子衰变的概率才越高。

综合以上几种要素,或许……我可以模仿气态巨行星内部的环境,造一种新型探测器出来?”

李青松逐渐有了一点灵感。

“这种探测器必须要具备足够大的体积和质量,其内部介质必须要受到足够巨大的外部压力,唯有如此,质子衰变之后,其‘振动’才会有足够的强度。

同时,这种内部介质应该必须要使用氢元素,不能用其余元素。因为其余元素的原子核里有很多质子,就算损失了一颗质子,也只是衰变为另一种元素而已,仍旧具备足够的物质支撑力。

而氢原子核仅有一颗质子,一旦衰变消失,其原子便会直接消失,造就出一个‘空腔’,如此才能引发震动。

这种探测器必须位于零重力空间中,因为任何外部引力都可能干扰探测精度,导致探测器遗漏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轻微振动。

这种探测器一旦建成,内部便不能再运转任何机械,因为任何机械的运转都会导致震动,导致干扰,影响探测精度。

由此,它的探测器主装置与供能装置应该是分离的,我需要在它旁边建造一座专门供电的核聚变电站……”

慢慢的构思之中,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探测器在李青松脑海之中渐渐成型。

完成了原理设计,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是工程实现了。

而工程实现首要面临的难题便是,如何令大约1.6亿吨氢气保持约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且保持稳定?

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是一个几乎难以想象的数字。

要知道,地球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受到的压力也才仅仅约1100倍大气压而已。

而此刻这个数字,是马里亚纳海沟沟底压力的180多倍!

这几乎相当于180多头大象的重量全部压在人类指甲盖之上时所受到的压力。

在实验室环境之中,李青松确实用激光冲击与磁压缩技术,制造出过远超这个数字,甚至于高达地球大气压上亿倍的压力。

但那是在实验室之中,而且仅仅面对极为微小的物体。

而此刻,需要李青松加压的物质质量高达1.6亿吨!

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就算李青松真的做到了稳定的对1.6亿吨氢气施加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这也才仅仅只达到了探测质子衰变震动的下限。

1.6亿吨氢气约含有10^38颗质子,以质子寿命为10^37年计算,这么多质子平均每年仅有10颗质子会发生衰变。

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也仅仅只是将那种震动放大到可以被观测到的精度下限而已。如果想要更灵敏一些,最好能做到将探测器内部容纳的氢气质量再提升十倍,同时将压力再提升到原来的两倍。

如此,便是4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16亿吨氢气。

面对这些性能指标,便连李青松也感到了一点沉重。

造这台探测器的难度可是真高啊……

但,总比深入到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去尝试分辨那一丁点的“星震”要容易一些。

同时,李青松确认,这确实有一定可能性是探测质子衰变的正确道路。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造这台探测器虽然难,但普通的电弱文明仍旧具备造出来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