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230章 超纯氢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30章 超纯氢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24 12: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前宇宙寿命仅有约138亿年而已,仍旧处于演化早期。在这个阶段,宇宙之中储量最多的元素便是氢元素了。

因为它还未来得及被众多恒星通过聚变加工为其余元素。

不说恒星,就说那些气态巨行星,其整体质量的90%以上都是氢气。

这一台全新设计的质子衰变探测器虽然氢气用量极大,但相比起宇宙之中的氢气储量来说,丝毫不算什么。

李青松便制造了更多台木星飞机,扔到了2号行星那稠密的大气层之中。

之前的木星飞机专门用于采集氘气,氕气,也即普通氢气则会被过滤出去。现在这些木星飞机不同了,它们会将氕气也带回来,然后通过转运,运送到距离飞马座V432星约有1000亿公里的地方。

这里远离恒星,也远离任何大行星。在周边数亿公里范围内甚至不存在一颗矮行星。

这便让这个地方具备了极为稳定的引力环境。再加上适当的环绕速度后,这里的重力便降低到了极为接近零的地步。

在这个地方,李青松兴建了一座超大型的超纯氢分离工厂。

来自气态巨行星的氢气便被运送到了这里,然后开始接受一系列的譬如加压、浓缩等流程,最终将超纯氢提炼出来。

其纯度甚至能达到数十亿颗氢原子之中,才会有一颗其余元素原子的地步。

一边进行着超纯氢的提炼,李青松一边进行着质子衰变探测器主体的建设。

4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下,氢气的密度约为0.7克每立方厘米,约为水的70%。

按照这个体积计算,16亿吨氢气的总体积便是22.85亿立方米。

换算为球体的话,这个球体的半径便达到了650米左右。

李青松此刻所需要建设的,便是这样一个半径为650米的巨大球体。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大。可是地球上的一些山峰,其总高度也才一千多米的样子而已,而此刻李青松所需要建设的这个球体,其高度已经超过了那些山峰!

同时,山峰可以视之为类似圆锥体的结构。而现在,李青松所建设的是球体!

同样高度下,球体的体积可是远远超过圆锥体的。

与这个球体相比起来,就算是地球上大名鼎鼎的南岳衡山,其主峰放到这颗球体面前也完全不值一提。

来自星系内部的无数块特种钢板、无数种连接件、精密设备等如同洪水一般向这里汇聚,在数十万台通用型机器人的忙碌之下,这些建材在太空中一点一点的组装了起来。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了防止这颗球体的外壳被内部的巨大压力顶破,李青松还调集了大量的,用于建设太空电梯的那种高强度绳索,一圈一圈的缠绕固定在了这个巨大的金属外壳之上。

完成了主体的建设,接下来便是最为精密也是最为困难的内部建设了。

在这一层球壳的内部,李青松安装了大量的磁场控制设备,营造出了超强的磁场。同时在距离球壳内部约五米的地方,质子衰变探测器的内层也开始建设。

这一层内层的厚度仅为0.5厘米而已,其材料强度也普普通通,完全不可能挡得住4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

但这一层材料却有两种特点。

其一,它对于氢脆有极强的抵抗力。

氢气因为分子量太小的缘故,在高压下会“挤”到其余物质的结构里面去,导致其余物质的强度降低。而这种材料可以良好的防止这种事情出现。

其二,它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这便意味着它可以受到磁场的操控。

届时,李青松所制造的磁控设备会将巨大的压力灌注到它上面,通过它作为中转来对内部的氢气施加压力。

一边进行着探测器主体和超纯氢提炼工厂的建设,李青松还同步开启了第三项建设。

专门与之配套的核聚变电厂。

磁控设备需要消耗极为庞大的电力。且,它并不是加压完成后就一劳永逸了。它必须要时时刻刻的运转,一刻不能停,才能将这压力保持下去。

事实上,据李青松估算,要维持这一台探测器的运转,自己平均每小时便需要耗费约200亿度电!

这基本上相当于地球国家时代一整个国家的耗电量了,而此刻,这如此庞大的电力却仅仅只是用来维持一台探测器的日常运转而已。

以一座氘氚聚变工厂装机容量为30亿千瓦时计算,单单为了供应这一座探测器运转,自己便必须要在其周边建设7座电厂!

便在这远离任何大星体的深空之中,李青松快速进行着各项建设。

就算以李青松的工业能力,建造这台探测器也用去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

之后,超纯氢开始灌注。

经过多层提炼的超纯氢气通过专用的管道灌注到了内层球壳之内。很快,内层球壳内部的压力便攀升到了一个大气压左右。

质地较为柔软的内层球壳原本还有些干瘪。但此刻,在内部大气压的支撑下,它如同一颗被吹满了气的气球一般鼓胀了起来,恢复到了标准球体的模样,外部再也没有一点凹陷与干瘪。

再继续增加内部压力的话,它便有可能被直接撕裂。

这时候,布设在外层球壳内部的磁控设备开始工作。

庞大的电力供应之下,基于类似于磁悬浮或者磁约束的模式,外部的压力均匀施加到了内层球壳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之上。

内层球壳所受到的内部压力,被转化为了外层球壳的压力。

外层球壳之上的太空电梯材料牢牢的束缚着外层球壳,将一切压力消弭于无形。同时,厚重的装甲也将来自外界的绝大部分辐射挡住,不让它们对内层探测造成影响。

在仍旧源源不断的氢气灌注之下,内层球壳内部的大气压力迅速攀升。

五倍大气压,十倍,五十倍,一百倍,一千倍……

此刻,内层球壳内部的压力已经和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所受到的大气压力相差无几。

如果一名克隆体进入此刻的内层球壳,他会瞬间被压成肉饼。

但就算压力已经如此巨大,在磁控设备的压制下,质地柔软的内层球壳仍旧完好无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