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一十二章珍品众多的主墓室
……
不过对于‘自来石’这件汇集古代工匠智慧的伟大发明,刘东没有丝毫停下来欣赏一番的意思。
直接用舍利元光把整个雕刻着团龙图案的汉白玉石门,连带顶门的‘自来石’收进芥子空间后,后室中的情形也清晰的出现在了刘东眼前。
“我说作为整个北元时期在位时间最长,也勉强算是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这墓葬里不该一点好东西都没有,原来都放在这后室了!”刘东脸上露出了兴奋之色。
在刘东看来,后室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占据后室一多半的,用来存放墓主棺椁的棺床。另一部分自然就是除去棺床之外的空间了。
在完全用青石垒砌而且打磨平整的棺床上放置有三口红漆木制,但却并未完全腐朽的木棺。而三口棺椁周围的棺床空间上,则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美瓷器,以及宫廷中常用的漆木器,以及金银器、玉石首饰等陪葬品。
而见惯珍宝,手中高级文物众多的刘东之所以会兴奋,也是发现这些摆放在后室中的瓷器才是真正的精品。
其中有他非常熟悉的‘至正型’‘至大型’元青花,元代卵白釉,釉里红元代御窑,抢金五彩器,单色玻璃釉御窑珍瓷,以及少量的宋代五大名窑器,几乎历史上记载的所有元代御窑器种类,都能够在这里见到它们的身影。虽然除了元青花有三十多件之外,其他种类的最多不过一二十件。
但全世界加起来也不过一二十件,甚至更少的元代顶级御窑珍瓷,能够在这里见到这么多,已经是弥足珍贵了。
就像宝蓝釉戗金五彩。元代高温单色玻璃釉宝石红,因为原料难得的原因,在当时便数量稀少。到如今几乎除了在故宫,以及有数的几个世界级博物馆还有收藏外。全世界都不到十件。
当然,之所以元代的御窑除了元青花之外,如此难得的原因,也是因为元代皇帝和大臣们的墓葬实在埋得太深,也太隐秘了!
在古玩市场上超过80%的古玩都来自墓葬出土的情况下,元代少有高级和顶级贵族墓葬发现的情况下,再加上元代存在时间不过百年,元代御窑如此难得也就可以理解了。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墓葬。也许是刘东发现的唯一一座元代帝王墓。
不过对于这个荣誉,刘东丝毫不在意。而且他也不是考古学家,他在意的只是文物的珍惜和价值。至于隐藏在其中的历史信息,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头疼吧。
刘东简单的数了一下,加上宋金两个时代的五大名窑器,以及元代御用瓷器共计有168件。
而这些东西中,有和田玉雕琢的密宗佛教造像,也有红蓝宝石、钻石打造的各种首饰,外加金炉、金盘、金盏、金杯、金勺、金筷等各种造型不同的黄金制品。
虽然它们个头都不怎么大,但刘东却从中数出了各种宝石、玉质、金质佛教造像168座,各种不同材质的黄金用器367件,首饰422件!
等刘东把这些拿干净,然后又揭开了九层完全用黄金编织图案精美的黄金被后,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尸骨终于出现在刘东的面前。
不过,尽管这么说,但在刘东面前出现的却并不是尸骨。而是有些干瘪的,身穿蒙古皇帝服饰,而且脸部带着黄金面具,手上带着金丝手套,只能从服饰之间缝隙处看到隐隐白骨的尸身。
元昭宗的帝服用了元代大名鼎鼎,而且极有特色的‘纳石失’技术。
这是一种在汉族织金基础上,结合古代波斯加金技术,综合了两者优点的新式织金技术。更形象的可以解释为,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从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
也正因为集合了彼此的优点,也让元代丝织的丝织品中以织金最有名,称之为“纳金石“,也叫“织金锦“。
在元昭宗的尸身上,无论是服饰,还是腰间的束带,以及手套和靴子都是这种‘纳石失’技术的产物。
唯有头顶的笠子帽和脸上覆盖的黄金面具是真的实体黄金。
虽然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精美和珍惜世界闻名,但全世界也并不是只有埃及人死后才在脸部覆盖黄金面具。
就刘东所知道的,辽代贵族都喜欢在死者脸部附以黄金面具,没想到蒙古皇族也有这种传统。
而且相比国内现在已经出土的几张辽代黄金面具,元昭宗的这具黄金面具在大小上区别不大,不过相比之下要更精美一些。比如说眼睛部位镶嵌着两块鲜艳的顶级蓝宝石!
而面具两侧腮部,则阴刻着释迦穆尼佛手掐佛印的坐像。两个耳朵部位分别圆雕着两个狼头,狼头向外延伸,正好护住了两只耳朵。
一般来说,棺椁内有重要的陪葬品,都是放在尸身的左肩和右脚两个部位。所以,在审视完尸身的服饰和黄金面具后,刘东自然也向这两个地方搜寻。
很快他便在尸体的左肩部位发现了一个长条形的黑木盒子。
可能是在棺椁内密封比较严的关系,再加上材质非常不错,这件木盒子仍然可以见到光滑闪亮的黑漆,而且上面还浮雕着蒙古战士征战沙场的嵌金图案。
刘东在图案上端详了一下后,便打开了盒子。
不过等他看清盒子中的东西,以及上面铭刻的文字后,嘴巴立即张成‘o’型!
“我的老天爷啊,这不会是传说中那把‘苏鲁锭’吧?”(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墨盒s湮火’(两张)‘失落的残枫’(两张)‘梦幻境界d’的月票支持,以及书友‘宝宝熊猫’‘一生有你往事随风’的月票支持,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