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史书上被特别记载:冬十二月,雷,霖雨。
这场大雨,自然不是什么几天时间,就会消停的灾难。
准确的说,这是地球在进入小冰期前的一个气候调整期的阶段性调整。
透过史书记载,就能轻易看到整个气候的变化脉络。
本轮调整,应当是史于近二十年前的太宗孝文皇帝六年,当年,关中出现暖冬,桃李开花。
其后,在九年,关东大旱,十二年,黄河决口河东,后六年,天下大旱,蝗灾四起。
这些还只是被记录在史册上,影响了全国的大型自然气候灾害。
至于那些中间偶发的中小规模的局部灾难,则被未被史官载入正式史册,只是成为石渠阁中的档案。
即使如此,这轮调整对汉室造成的打击,也是异常沉重的。
太宗九年,关东大旱后,国家旋即立刻下令释放在押囚徒和惠帝后宫宫女,以此弥合大旱造成的人口损失。
十二年,黄河决口,太宗皇帝立刻下诏,除田半租。
十三年更是干脆完全免除天下田税。
至后元元年,在经过深刻反省和调整后,太宗皇帝更是下达了那道著名的‘兴汉三诏’之一的《议佐百姓诏》。
在这道诏书中,最高统治者皇帝,开篇就沉痛的描述‘间者数年岁不比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可见,当时的灾难频发之严重,已经到了连皇帝,都不得不放下架子,认真对待的地步。
而到了后元六年夏四月的蝗灾之后。
而骤变的气候,更影响了起码一万顷麦田,使之面临歉收甚至绝收的境地。
整个关中一片哀鸿遍野。
无数百姓怅然悲泣。
但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
这场灾难,带来的并非全是坏事。
受灾的数万户百姓,还在家里流眼泪的时候,就有着许多商贾,怀揣着大笔的金钱和各种承诺找上门来了。
男人,可以去矿山挖矿,去作坊冶铁,去工地上干活。
包吃包住,每天还给一斗粟米,每月在额外给五十钱的工钱。
就连女人,也能去作坊织布,去桑田养蚕。
去年以来,随着盐铁官营政策和移民屯垦政策的推行。
关中的商人,真是一头载进了一个蜂蜜罐里面,甜得他们都不想爬出来了。
本来,很多人以为盐铁官营会是灾难性政策。
但谁成想,实施了盐铁官营后,他们的日子反而更好过了。
他们再也不需要为销路和渠道发愁了。
只要你能生产出铁器和盐,大农和少府联合主导的盐铁衙门,眼睛都不眨一下,按照官价,一口全吃。
而屯垦移民,更像一个张开了大嘴的怪兽。
无论是盐铁器皿还是衣物粮食,它们来者不拒,全部吞到肚子里。
所以,在过去的几个月,关中的商贾和豪强们,真是幸福又烦恼。
幸福的是,买卖做的太爽了!
只要能稍微保证一下质量,生产的产品,无论是盐铁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完全不愁销路啊。
至于烦恼——大家忽然发现,好像人手不够用了啊!
关中的人口结构,长期以来,主要就是自耕农和地主阶级组成。
偶尔有破产农民,马上就被少府安排进了上林苑给皇帝老子种田。
多数商贾的雇工,基本都是自己的家奴啊佃户什么的。
即使强如田氏这样的大贾,全族上下加起来,雇工人数也就千把个。
靠这点人,显然是没办法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任务。
于是,大家眼珠子一转,马上就将主意打到了那些受灾百姓身上。
在不经意间,资本懵懵懂懂的踏出了它觉醒的第一步——跟农业抢人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