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在肆虐了六天后,终于开始停歇了下来。
太阳的光芒再次播撒大地。
刘彻走出宣室殿的大门,看着从殿堂的屋檐上,倾斜而下,汇入未央宫发达的排洪泄洪管道中的雨水。
刘彻的眉头有些拧,脸色不太好看。
这场灾难,给汉室关中的农业生产生活沉重一击。
持续六天的连绵大雨,仅仅在长安城里,就造成了沿河数十处居民区被洪水淹没的悲剧。
更有十余人死亡。
至于长安城外的辽阔关中平原,洪水造成的损失,就更是让人心悸。
过去数日,地方官就已经报告了数十起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村寨损毁事件。
郑国渠有十几处渠道被洪水和泥石流冲毁,需要重新修葺。
但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在这场灾难中,不少官员,脱颖而出。
政绩最突出的,莫过于汲黯的表兄弟上林苑的苑监司马安。
这个在刘彻的前世,吊打了河东官僚系统的大牛,在发现了上林苑的各水系的水位暴涨后,立刻就率领上林苑的杂役和驻军,冒着大雨,不分昼夜的巡视河段,在危急时刻,他甚至带头带着士兵,抱着秸秆和木柴,跳入水里,堵住了决堤的缺口,使得整个上林苑在这次大雨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司马安的事迹,迅速被报到刘彻案前,因而被成为典型,立刻就从上林苑苑监,提拔为京辅都尉。
司马安也因此成为了汉室六十年来,第一个非列侯非外戚出任京辅都尉的官员!
想当年,萧何山寨秦律,删减增订成为汉律,也花了三年多。
后来刘安编辑《淮南子》二十余万字,花了将近七年。
如今《新农书》四年而成,堪称神速!
当然,这跟国家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新农书》自立项以来,就受到了刘彻的全力支持,前后起码有三千多名官吏、学者加入编辑和录文工作,单单是财政拨款,刘彻前后就投入了将近千万钱。
相当于每个字几十钱。
这样的投入,堪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编书行为。
一个时辰后,已经编辑整理完成的全套《新农书》被搬到了刘彻面前。
因为《新农书》用的是白纸载录,所以很轻便,总计二十一卷的全文,也就装了一个小木箱子而已。
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刘彻花了三天时间,将这八十多万字啃完。
总的来说,刘彻非常满意!
这本《新农书》完全符合刘彻当初提出来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编篡目的。
上承战国农家许子等人的论述,下接战国以来农业技术变化和变迁,追述汉兴以来诸般新兴技术和器械的变革脉络。
几乎可以堪称是当代农业百科全书。
更关键的是,这本《新农书》第一次引入了插图。
用了一千多副插图,详细介绍了诸般先进农具和先进沟渠技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水车、曲辕犁以及堆肥技术,更是事无巨细,图文并茂的记载于上,让人能一眼就看清楚。
“此书可为天下农师!”刘彻放下《新农书》,感慨一声,就下令道:“其令,赐《新农书》主编臣商容等黄金百金,布帛十匹,赐爵为左庶长,迁臣商容为大农中丞,余者编臣,各论功行赏,命少府有司,即刻刻录《新农书》全文雕版,勘印千套,以赐郡国守尉主薄及两千石!”
好东西,当然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了。
更何况《新农书》这样的当代农业指导书籍。
像秦始皇收六国图册、史书及技术书籍,然后藏到宫里面,不跟大家分享,这样的傻事,刘彻可不会做。
更何况,马上就要迎来正月朔望朝。
刘彻需要这样一个振奋人心,同时宣扬自己‘文治功绩’的筹码来说服百官和天下,告诉保守派们,朕依然是坚持以农为本,不会改变国策的,你们哪,把心放回肚子里面吧。
至于主爵都尉衙门的成立,只是为了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而成立的衙门。
习惯就好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