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生源……”刘彻停顿了一下下,看着群臣。
在本心上来说,刘彻当然希望,这太学跟武苑的学生,都是来自社会各个阶级。
一切唯才是举,如同考举一样,有本事,有能耐,你就可以过关。
但这,是不可能的!
考举,士大夫勋贵列侯能容忍刘彻这样玩,是因为,知识,被他们垄断着,话语权、解释权,在他们手上。
寒门弟子,泥腿子,再怎么蹦跶,也蹦跶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历次考举也证明了这一点。
几乎七成以上的考举过关士子,来自列侯士大夫勋贵阶级或者他们的弟子门人食客姻亲。
而,最终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的,迄今为止,几乎全部是列侯勋贵士大夫。
寒门弟子,几乎全部在基层打转。
想要杀出重围,这些寒门弟子,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于士大夫贵族阶级的努力。
如此一来,胜负自分。
即使日后,有来自底层的人杀出来。
这样的人,也会很快被士大夫贵族阶级所同化、拉拢、收买,成为新的士大夫贵族。
然而,若是在太学中,刘彻也这么玩。
那么,士大夫跟贵族们,肯定会跳起来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种事情急不得……”刘彻心里想着:“历史上科举兴起于隋朝,但到宋朝,才从贵族玩物,成为全民运动……”
“但,朕得想个办法,开个口子。能让一二寒门弟子进入太学,哪怕是一个人,也可以!”刘彻心里琢磨着。
哪怕只是一个来自寒门的学生。也是象征意义。
也能为以后扩大生源,做准备和预谋。
眼珠子一转。刘彻笑了起来,因为,他想到一个名词——力田。
力田者,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在地方上的种田能手。
自战国开始,由于中国的统治阶级,从春秋时期的奴隶主跟国人,变成了地主阶级跟武人。
于是。列国开始鼓励和奖赏那些种田种的好的人。
到了汉室,力田这个名词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重视。
农民兼地痞无赖出身,还是个亭长的汉太祖刘邦,深知国家强不强,关键在粮食,粮食打的多不多,关键看农民的种田技术跟水平以及勤劳度。
不过,这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考举是今上的大政,而且,实际效果,众所共睹,比以往的举荐,效率更高,发现和获得人才的几率也更高。
既然如此,那么,陛下弃举荐而用考举也就非常正常了。
“其四:疫于王事,死王事,及战没沙场之将官尉佐,忠臣之后,其长子可递交申请入读太学,有司不得阻碍!”刘彻又道。
这更没有疑问了。
谁都知道,刘彻在上林苑,起了个别苑,专门教导和抚养那些失去父亲的遗孤。
这些人,是真正的天子羽翼,太学欢迎他们还来不及,怎么会阻碍呢?
“其五:其他特殊情况的入读者,如藩国夷狄之学生,入读太学,需经丞相批准!”刘彻最后说道。
夷狄藩国的学生?
儒家的博士们,顿时就高兴了起来。
他们最喜欢这样的学生了,他们也最热衷将先圣的理念跟思想,传播到全世界去。
教化四夷,最终天下大同,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但他们不知道,其实,最初,按照刘彻的想法,这些夷狄跟藩国的学生,是要严格控制的,必须要指定住所,指定课本跟指定老师,且不许跟其他人交流。
但,经过长久的思考后,刘彻放弃了这个想法。
因为,刘彻发现,假如他这样做,除了让那些留学生产生疏离感,认为被歧视外,不会产生更多效果。
作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必须要有一定的胸怀来容纳夷狄。
当然了,一些涉及保密跟安全的东西(兵书、军事制度跟经济政治原则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能教的。
但其他的寻常的东西,就无所谓了。
所谓,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刘彻并不觉得,现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夷狄贵族,是不能被同化的。
如今的中国,对于四夷部族,可是比后世的米帝更强盛更先进更伟大和更富裕的****上国。
漫长的历史,也证明了,从来没有什么夷狄异族的贵族来了中国后,不被同化的。
不过,自然,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入读太学的。
起码,你的国家得是承认长安宗主国,而且,恭顺的沿用中国文字、制度跟服饰,认同中国理念,并且得到了刘彻册封的。(未完待续。)
ps:第二更,ps:上一节有个bug,孔安国伪造的应该是古文尚书,俺打错了~另外,此时,伏生应该是活着的。当然,后来授予孔安国尚书的那位伏生,就应该是小伏生了,也就是伏生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