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 第143章 我真的只是为了救主公

真就敞开了卖,批发价八毛钱一包,然后标签上都贴着“建议零售价一元”,现款现货,概不赊欠。

食品厂拿一间房来对外做门市,上一百包就批发价,批零兼售。

但妇联、工会甚至工厂的相关部门来,拿介绍信表明是女同志福利那就六毛,前提是这些拿过去不许转卖,只能是免费发放,这边会派人跟着过去亲自参与发。

好名声也留在了自家这边。

暂时不接受百货公司、供销社进货的要求,问就是这在跟江州市一起做市场调查。

必须先摸清整个销售规模。

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做产品销售的任何一家,都从未有这种大数据概念。

税务大院老保安却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税务专员也要这样下去摸排各种数据,才能推算出大概某家企业有多少销售,多少盈利,甭管做多少花样遮掩,该收多少税都别想逃。

然后得出来让他都匪夷所思的结果。

刚开始可能有信息传递、跟风购买甚至下意识囤积,这些因素的影响做不得准。

反正每天两千包在商州市唰的就没了。

下到县里,三万多人的居民量,也是五百包每天都能卖光。

那就再加,一点点的加。

连真空塑料袋都跟随车队回来,又顺着客轮带货到了商州,这卫生巾的数量还在供不应求。

让卫东都怀疑是不是有很多乡下婆娘,也到城里来买,或者有经济头脑的拿去乡里赶集的时候售卖?

不对呀,起码这会儿商州地区下面的乡镇,悄悄私卖还是可能被割尾巴。

这种大胆狂徒很少吧,而且是卖卫生巾这玩意儿。

只能说市场需求真有这么大。

大约十多天吧,县里的销售才算是基本平稳住,每天近八百包左右。

而商州市里四千包上下。

李二凤在白峰山乡下的镇上供销社,也搞了个农村点,则只有到每天不到十包。

很少的销量。

她还按照让卫东的要求,派小妹去蹲守一天,悄悄拿相机拍照!

县里,商州市的门市,都有这样的相机拍摄照片。

董雪莹现在对男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端着饭碗感叹:“我还真说错了,你跟老尤他们区别大了,他们从来都不会做这种水磨工夫盘查细致数据,所有精力都用在外面信息上……嗯,其实你是抓住一条有用的,就朝深了做……”

让卫东瞟她一眼,沉稳点头说是的,小少妇立刻脸红收声。

狗男女就这样,随便说什么都能心有灵犀的开车,约好待会儿出去打野球。

得亏是老房子光线暗,灯泡小,李二凤本来拿着筷子听得津津有味,怎么就戛然而止。

让卫东再把话题拉回去:“那就拜托二凤把乡里……这样,起码从初中开始免费送,我们一步步来,先从县里完小到初高中送,麻烦你再找几所这样的学校,依旧是一点点加,不要浪费得出个精准数据,以后有大用。”

李二凤也忍不住斜眼观察他,以前读书的时候怎么没发现你这么开窍,居然连这种小姑娘**都知道吗?

董雪莹偷笑,有她的功劳,初用的时候还是给男人感叹过,她家姐妹俩没少吃苦头。

所以赶紧在偷笑出声前帮忙盛汤:“什么用?”

让卫东掰手指:“我们现在朝着粤州、平京发车,给沪海、浙州发货轮船运,都是估摸着送五万一批,实际上这点量恐怕只针对到一座城市而已,全省县市大概要发多少,我们的厂究竟可以扩张到什么样的产量,这都是可以算出来的。”

两位高层才在日常的晚餐会上表示哦,那就分头忙起来。

让卫东照例吃过饭说去食品厂看看。

董雪莹稳住帮忙洗了碗,还跟住在自家的一堆妹子们到对面一起看会儿电视剧。

然后才打着看亲戚的借口,悄悄出门过俩街,拉开双排座靠墙边停的车门溜上去都没人注意到。

有车,还是这么宽敞的双排座,那可以玩的地方就太多了。

更别提这都七月初,暑热夜晚下的空调车里,比这全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舒适。

可能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个冷库稍微能比比。

等把李二凤支回去搞中小学赠送。

这俩索性把车开进食品厂院子,在车上过夜。

当然让卫东知道还是给车窗留条缝,免得野鸳鸯丢了命被围观就不好看了。

就像他计算大数据的最大原因,也是好说不好看,关键还没人信。

首先一堆生产管理的车间主任、班组领导被调过来加入。

卫生巾厂肯定是重中之重。

让产量暴增,工资数还没太多增加。

在大家都习惯不用任何设备协助的情况下,单人每天三百包的包装数算是个极限。

可以拼命超过,但很难持续,也不推荐这种涸泽而渔的工作方式。

所以普遍基本上保持一百到两百包,卷一两千个卷儿再贴包封装,强度也不小。

赚这十多二十元日薪,让卫东觉得应该给。

但这帮人来了就改成搓卷的只搓卷,装袋的只装袋,效率自然就提高不少。

所以他们顺势还想把工资结构也改掉,一分钱搓个卷这价格明显高了。

搞得月薪就有点离谱,很容易上百甚至能摸到千。

平均工资才四五十的年代,这已经能赶上京沪粤的涉外酒店员工高薪了!

可让卫东舍不得看那些大妈拼命改善了收入,又被砍半。

如果说之前他砍大学生的销售提成,还能说是局部调整试验,反正只有几个人,不干就滚蛋。

这里已经迅速上升到几百人的规模。

亲眼看着这么多跟他和董雪莹本来一样的底层,欢天喜地的有了高收入。

自己又没亏,就干不出这种没皮燕子的事。

本来这就属于商品经济流通下的收益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工资架构。

是改革开放必然带来的冲击。

是靠机器省了大部分生产环节的成本,本来给到资本家或者国家的丰厚利润,都被让卫东下发了。

怪不得国家都要搞双轨制。

自家做起来才知道,这套工资体系很容易被击穿。

于是不得不限制每人每天只能工作八小时,而且每周休息两天。

这么高的工资,就不要这么拼,大家要懂得照顾家庭,陪伴家庭,享受生活。

让卫东想出这些词儿的时候,都在疑惑,老子是带领大家提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了吗?

大家还是高兴的。

可让卫东就心慌了。

他来商州,也是想观察下找个对策。

因为如果仅仅是个小商人这么干,可能在江州顶破天也就日产十万包的量,多了卖不出去,也不至于肥成怎样。

偏生让卫东一开始就奔着全国市场,还琢磨要去砖儿台打广告。

这数量就惊人了。

工人在无限扩张,都还有干不完的活儿。

狂暴提速不是开玩笑。

现在校办厂那几台没拆,新厂房已经增加到四十四台机器,还在以每天新增两三台的速度,稳定持续的扩大!

江大机电系已经单独又搞了个小校办机械厂。

就是专门给卫生巾厂做这个设备,据说已经是江大最富的专业。

目前日产十五万包的产能,就是几百名女工坐在巨大的“消毒车间”手搓装袋。

沈翠月已经在说周围的妇女被吸光了,开始出现很多周边要坐公交车来上班的情况,食堂最多能承受千人规模,厕所不够用,还有就是……

现在妇女扎堆的厂里已经暴露出来卫生巾最大的后遗症:

被当成草纸一样的废弃垃圾到处扔。

实际上这玩意儿不是草纸那类可以降解的东西,哪怕不讲环保问题,看着也很糟糕。

让卫东顿时想起以前大院,早期经常被堵的厕所。

又得要求在标签封纸上注明强调别乱扔。

想想就知道这个全新的工业规模,上量以后有多恐怖,漫天都是用过的姨妈巾到处扔?

跟鬼子旗似的到处飞扬。

那画风简直不敢想。

让卫东记得上辈子似乎曾经有段时间,全国都是红色、蓝色薄膜小塑料袋到处污染,难道在这个还没形成全国环保意识的年代,卫生巾反而抢先,然后这口锅要他来背吗?

好像有鸡汤文说过,欧美国家的企业造成这种环境污染几十年后,被清算罚赔出了天价。

所以通过大数据计算出到底需要多大产量,就知道自己这颗头未来会被砍成什么样!

老子不过就是个误打误撞生产卫生巾的厂家,有什么资格教育消费者使用习惯?

头痛。

说出来还没人信,不就是乱扔垃圾吗,关我们什么事?

目前任何人都没有这环保意识,更别提清算重罚。

就像商州屠宰场、皮革厂旁边那条被污染了多少年的小河,每天浩浩荡荡的把很厚的油污泡沫推进长江。

让卫东每次看了都犯恶心。

他跟董雪莹把车停这边院子里,感觉空调系统都过滤不掉空气中弥漫的那股怪味儿。

可这环保治理的活儿他做不做都没用,全都在毫无忌惮的排放。

食品厂还不是每天洗几百斤下水油进去。

所以让卫东能做的就是拼命搞建设。

他之前和董雪莹回江州前,就食品厂院子里搭建了新的烹制厂房,这趟回来受到卫生巾厂的“消毒车间”影响,更加变本加厉。

把篮球场大小的院子后面空地,本来是那种污染多少年的土坎、还有小路、臭水沟到河边,全都做水泥硬化规整。

然后把整片厂区都顺着之前的烹制厂房,做了大型全覆盖的玻璃房子!

里面用商州比较常见的砖混竹木结构搭建,墙面、屋顶大量采用玻璃充当隔墙、顶瓦。

只要不承重的地方,都尽量用大块玻璃替代。

商州唯一的玻璃厂据说还是老尤之前当过工人的地方,拼了全年产量来疯狂供货。

全力以赴的按照让卫东这外行要求,把之前地方上只会做很薄的那种窗户玻璃,尽量做厚点。

不用做多大块,反正把电视大小的玻璃当砖,砌到承重墙间。

这次回来就天天干这活儿,所以让卫东才有借口老呆厂里。

下一步就是等这覆盖整个厂区后半截的“玻璃大棚”完成后,就拆了前面那排老房子,改建成玻璃大楼。

目的很简单,这是让卫东在1984年唯一能找到显得很现代化的建筑样。

要让食品厂以一种改头换面的现代化姿态矗立在商州。

这也算他为尤启立能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