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零八章 括地志只是开端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零八章 括地志只是开端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上元节的第一夜,人们在一声声“上元安康”庆贺声中度过。

过了上元节的第一天,今天依旧是解除宵禁的,乾庆十一年才刚开始,长安城开始了漫长的庆贺,从新年一直到了如今。

人们在这个新年好似有用不完的热情。

清晨时分,苏亶在几个学子的陪同下,推开崇文馆的门。

“括地志是什么时候送来的?”

“回主事,昨晚连夜送入崇文馆,我们今天早晨也才知晓。”

脚步匆匆走入崇文馆内,一个书库正关着门,有两个守卫正在看着。

“你们是……”

听崇文馆的主事问话,守卫忙解释道:“李大将军命我等来看管书卷。”

苏亶穿着一身灰色的衣袍,虽说没有穿着官服但腰佩鱼符,言行中表露出来的也有一种不怒自威,他道:“哪位李将军?”

“李道彦大将军。”

苏亶是外戚,是皇帝的丈人,从身份上来说李道彦是李唐的宗室,算是陛下的宗室。

本就身为外戚,不想与宗室有过多纠葛。

陛下这个安排……让苏亶很苦恼。

几个学子站在后方,本来跟着苏主事而来,苏主事的气势还是很足的,颇有一种谁敢在崇文馆放肆的感觉。

但一听到是李道彦大将军,苏主事的神色又满是忧虑。

正在苏亶犹豫着要不要去见陛下问个缘由,门外传来了话语声。

苏勖踩着结着霜的地面,走路时还在寒风中打着摆子,一边道:“来晚了,来晚了。”

说着话,他又走上前,道:“先将括地志寄存在崇文馆,让崇文馆的学子抄录,抄录之后再交给泾阳的印书坊。”

苏亶与苏勖是两兄弟,是亲兄弟,也是武功苏氏的核心领头人。

苏亶道:“陛下看过括地志了?”

苏勖抚须道:“陛下多半……是看过一些的。”

说是陛下看过一些,可看过其中多少或者只是一卷?苏勖觉得陛下对括地志肯定是很了解的,因魏王在多年编撰时时常会与陛下探讨,括地志的诸多纲要也有陛下的参与。

那时候的陛下还是太子,就开始参与括地志的编撰了。

当初是如何,苏勖也不得而知,那时候主持编撰括地志的是王珪,不是他苏勖。

苏勖只知道当年的情形,是魏王几次因此括地志的编撰之事,恼怒打砸东西,之后磕磕绊绊才开始重新规划括地志的。

大抵上,苏勖能知道的只有这些了,至于当年还有多少有关括地志的隐秘,又或者是与当年的东宫太子是否还有缘由,这恐怕也只有已入土的王珪老先生清楚。

说话间,这天又开始下起了细雨,细雨夹着雪花落下,让从一夜庆贺中度过的长安城平添了几分静谧。

苏勖站在书库前,看着漫天的雨水道:“本想着今年的冬季会暖和一些,恐怕现在又要来一场倒春寒了。”

苏亶道:“昨夜暖和得反常,今天会有些雨雪也是应该的。”

苏勖道:“昨天,吏部刚送来的文书,陛下让老夫任职括地监的监正,括地志要加入崇文馆的支教书籍中,往后老夫要多来崇文馆走动了。”

苏亶其实很羡慕这个兄长,这位兄长可以心无旁骛地主持文学,可以一心都在编撰事宜上。

苏勖道:“不知道崇文馆可有安排?”

“兄长所言的安排是什么?”

“自然是如何将括地志并入崇文馆的支教中。”

只要不和李唐的宗室打交道,苏亶心里还能踏实一些,并且兄弟两人还能说一些心里话。

苏勖向来是一个闲散的人,一心追求学问,别无它求,因此武功苏氏的事他也不管,都是苏亶在安排。

再之后,太子妃定在了武功苏氏,苏亶的长女成了太子妃。

而武功苏氏也从此与太子绑在了一起,从此武功苏氏如何,太子说了算。

直到现在,武功苏氏的子弟鲜有在朝中为官的,倒是有很多人在各地支教。

只能说李唐这一朝的外戚,没有任何一个小辈子弟在朝中为官,外戚一脉薄弱得不像话。

苏亶拿起其中一卷,将书卷打开看着其中内容,道:“需要上百名夫子,将括地志的学识揉碎了,将学识分在一卷卷书中,还要由浅显易懂到精深,都需要时日。”

两人正说着,有学子来禀报道:“禀主事,太府寺的人来了。”

苏亶抚须道:“太府寺的人来做什么?”

“说是陛下旨意。”

苏亶又坐下来,见到了一个太府寺的官吏,来人是太府寺的少卿王九思。

王九思是朝中鲜有的年轻少卿,太府寺少卿。

尽管现在科举及第的年轻人不少,可能够位列少卿的年轻人,依旧不多。

王九思快步走到书库前,行礼道:“本是佳节,前来打扰,实在抱歉。”

对方行礼得体又恭敬,苏亶道:“听闻,你近来在写各地放牧的奏疏?”

王九思道:“正是,关乎人们吃肉的大事,陛下说会多给予下官方便,不过此番来之前下官也没有见到陛下,只是有内侍来传话,让下官过来一趟。”

苏亶算是明白了,今天这一前一后都是陛下安排的。

众人刚喝了一口酒水,却见弘文馆的主事孙处约也来了。

如此,文学馆,崇文馆,弘文馆,太府寺的人都到了。

最后,上官仪到了崇文馆,苏亶才明白了陛下的意图。

苏亶是这些人中地位最高的,自家的女儿是当今皇后。

而苏亶对上官仪也只能客客气气,只因上官仪是最早跟随陛下的人,于志宁,许敬宗,上官仪此三人就是当年重要的东宫班底。

当年的陛下还是太子,就是凭借此三人,一步步得到权力。

要说识人之明,是不是有当年的老太公高士廉在指点当年的太子,没多少人清楚。

苏亶觉得,以前的那些事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清楚。

而陛下还是太子时,仅仅只是依靠这三人一步步走入中书省,不得不说那时的陛下,就有了十分独到的眼光。

如今想来,当年的这三人,现在都已在了朝中十分关键的位置。

据说现在的工部尚书徐孝德也是,传闻中徐孝德靠着给陛下送茶叶,送到了工部尚书的位置,也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

苏亶对上官仪客客气气,上官仪也是一脸的恭敬。

也在上官仪的话语中,在场的几人明白了陛下安排今日事宜,让这么多人齐聚崇文馆的真实原因,是陛下想要编写几套书,这几套书是给支教夫子所用的。

从孩子蒙学开始,一直到长大大致从六岁到十二三岁这个年纪,孩子们每年都需要换一套书,并且每套书都需要有进一步的学识。

重中之重是需要一个十分博学的人,涉及数术,经义,史书,礼教……以及诸多旁门。

上官仪道:“诸位不要觉得括地志编写成书只是开始,对陛下而言只是第一步。”

话语一顿,面对在场众人,上官仪又道:“往后还需要长安四大学馆与朝中各部通力联合,需要为此编写十数年,甚至数十年。”

王九思道:“下官得到内侍卫的传报,这才来的崇文馆,也不知道需要太府寺做何事?”

上官仪道:“王少卿这一年查问各地的畜牧颇有成效,学识需要编写入书中。”

苏亶道:“崇文馆的人手本就不够,看来要多做准备了。”

上官仪道:“朝中的秘书监也好,著作郎也罢,陛下还要设立新的官邸。”

苏勖神色了然,恐怕一个官邸还不够满足陛下的,还要再多建设几个。

苏勖道:“上官御史,此事听起来,恐怕没有数百上千人,办不成。”

上官仪道:“可一旦完成了,对以后来说是一劳永逸的。”

苏亶摇头道:“想要以后一劳永逸,就需要从一开始,就做得足够好。”

屋外的雨势越来越大,听着雨水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上官仪走到书库的屋檐下,看着漫天雨水,双手背负,抬首道:“余下的事就交给诸位了,但凡还有所需,尽可知会老夫。”

崇文馆内,苏亶与苏勖相视一眼没有开口讲话。

王九思一直看着上官仪的背影,直到这人一直走到雨幕中,看不到他的背影了,才回神思量着。

上官仪执掌御史台,又是皇帝信任的臣子,但凡三两句话,都是符合皇帝心意的吩咐。

再者说,皇帝一句话,就有数百上千人为此忙碌。

但如今的皇帝是圣明的,这位皇帝从不会被外物所影响,听说这位皇帝喜钓鱼,从不建设宫殿取乐,皇帝的身边都没有取乐物件。

苏勖与苏亶正说着话,完全忽视了孙处约与王九思。

而孙处约坐着也觉得无所事事,外面下着雨雪,一时也不好离开,来时也没有准备蓑衣,便没话找话地说了一句,问道:“近来在太府寺如何?”

王九思道:“这一年还也挺好的。”

孙处约道:“多半,是陛下觉得你不合适在太府寺?”

王九思很想问你们能这么揣测当今陛下吗?这合适吗?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多此一问不太好,便反问道:“那孙主事觉得呢?”

孙处约想了片刻,颔首道:“多半是的,陛下觉得你在太府寺做得不好,让你换个地方做事,将太府寺少卿的位置让出来,给别人坐。”

言罢,见王九思的神色多有些不悦,孙处约压低嗓音道:“这朝中呀,震慑天下的是英公,筹谋盘算之人是于志宁,而吏部与兵部是陛下的左膀右臂,御史台就是陛下手中最凶狠的豺狼。”

孙处约又道:“九思,你是一个十分有天分的孩子,你心地纯良万万不可与这些人走得近。”

苏亶与苏勖还在交谈着,没有在意到这边两人的低语。

王九思作揖道:“谢先生指点。”

孙处约见外面的雨势减弱许多,也离开了这里。

王九思又在这里坐了片刻,不论自己的位置如何变,都不能靠近孙老先生提点过的那些人,不能靠近御史台,兵部,吏部……哪怕是中书省的于志宁。

换言之,坐在那些位置的朝臣都是极其有手段的厉害人物,不论是许敬宗,褚遂良,还是上官仪,这些人……他们的手段绝不是自己可以企及的。

离开崇文馆时,王九思忽然觉得自己很渺小,人微言轻能够左右的事太少。

来到安邑坊的食肆,冻雨还在下着,这里的一切都很静谧,似乎人们还未从昨晚的庆贺中苏醒,街道上也没见到太多的行人。

王九思在这里又见到了张柬之。

张柬之正在往一碗面中倒着醋,道:“听闻你一早就去崇文馆了?”

王九思颔首。

“有心事?”

王九思道:“他们都说贞观年间的朝堂是一片祥和的,君臣相宜,朝臣相互谦让有礼。”

张柬之吃着面道:“是呀。”

王九思接过店家端来的面条道:“若是能够见到当年的朝堂是什么模样的就好了。”

张柬之咽下一口面,又撕咬下一口饼,问道:“怎么?现在的朝堂不好吗?”

王九思往羊肉汤上撒了一些葱花,饮下一口,啧舌道:“也没见过别的朝堂,只是有人说如今朝堂群臣个个如狼似虎。”

张柬之笑道:“朝中位置,能者居住,正是陛下看重才能,群臣才会如此。”

王九思深吸一口气,刚要提起筷子大口朵颐,却见外面有人大声喊道:“朝中有政令下来了,陛下有旨,为传播学识,为天下学子,联合崇文馆,弘文馆,文学馆,四方馆建设著作监,传令天下,招天下夫子前来编写书卷,为天下学子百年之计。”

闻言,张柬之已一口气将碗中的羊肉汤喝完,嘴里还嚼着肉,一边道:“往后有的忙了。”

言罢,他拿起桌边的斗笠,抖落一些水珠,重新戴上,走入了雨水浇灌的大街上。

倒春寒真的来了,刺骨的寒风吹过,让原本在屋檐下避雨的客人冻得直缩脖子,避着寒风纷纷进了店。

店家见状,他满面笑容地揭开一个木盖,木盖下是正在翻滚的羊肉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