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零九章 心有庆幸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零九章 心有庆幸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场倒春寒,并没有浇灭人们过上元节的热情,临近夜里的时候,今天依旧是解除宵禁的上元庆贺夜,连着三天的庆贺,已到了最后一天。

前两天因括地志的事人们依旧在议论纷纷,尤其是皇帝要招募文人编撰书籍一事,更值得让人们猜测这位皇帝到底想要做什么。

皇帝要做的事有很多,而且如今的人手,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皇帝的所需。

有人声称看过吏部的官册,并且正在高声讨论,现在长安城有大大小小的文官五千余人,其中三省六部的官吏且不说,九寺十二监的官吏都有上百人,今年京兆府与长安城四馆也增设了不少人。

为了缓解人手不足的问题,皇帝一直在增设官邸,增设官吏,就连各县官吏尤其是关中五个大县,其官吏人数有百余人。

王九思走在朱雀大街听着周遭的议论,有人的看法是积极的,觉得现在的皇帝一心为社稷,还很勤政。

当然,也有人是悲观的看法,觉得现在的皇帝为了一时的利益盲目扩充人手,一旦事都办完了,这么多的官吏冗余又该如何处置?

周遭的声音入耳,王九思抬头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前途是未知的,心中迷茫又不知该高兴还是该忐忑,皇帝还是记得他这位微末小官的,心里应该高兴?

就要走到自己的住处,听着自己的脚步踩在浅浅的积水上的声音,又抬头看到裴炎的屋子至今屋门紧闭,而且窗户也关着,已有很长一段时日没有见到他了。

长安城内坊民们还在庆贺着上元节,过了今夜长安城就要恢复宵禁了。

皇城内,承天门,今天没有臣子在皇城中,在皇城中的都是皇帝的亲眷,一盏盏花灯点亮了这里,让原本沉重又黑暗的皇城多了点点火光,在这里还有一群孩子的玩闹声。

李承乾与杜荷走到一旁,回头看了看正在玩闹的孩子们,回首对他言道:“他们都说朕是一个善于用钱的皇帝,朕一直在将钱出去,没想到你也一直在撒钱。”

杜荷道:“臣所行之事微不足道。”

现在的杜荷继承了杜如晦的爵位,又是杜家真正意义的掌权家主,至于杜构……杜构一家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之后,就被分离出了杜家,从此两家各过各的。

杜构与杜荷的兄弟之情本就已疏离,当兄弟之间几乎撕破脸之后,李丽质代替杜荷开始划分杜家的家业。

现在杜构一家已离开了关中,就如杜荷所言,杜家那些财富的确对皇帝家来说不算什么,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直到如今。

李承乾道:“也不知是不是年少时的旧病,近来张文仲他们……就是太医署的那些医官说朕总是内火太大。”

杜荷行礼道:“陛下自小就如此。”

“是啊。”

这小时候的事倒也难为杜荷还记得,当年的东宫太子成了现在的皇帝,而当年易上火的毛病,从小陪伴至今。

李承乾道:“谁身上没有一两个顽疾,你呢?近来身体如何?”

“臣一切都好,只是近来眼神疲惫,时而模糊。”

“皇兄,茶好了。”

李承乾从东阳手中拿过两碗茶,递给了杜荷一碗。

杜荷双手接过茶碗道:“谢陛下。”

东阳又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李承乾看着远处随风还在飘动的花灯道:“这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波斯的贵族带来的。”

杜荷尝了一口,品着花茶的味道。

李承乾道:“听大食说这茉莉花原是从大食而来,后来朕才知道原来在大食还有许多我们唐人不知道的好东西,正如茉莉花,朕也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原的作物。”

杜荷再一次行礼。

直到父皇与母后来到城门前,孩子们又围在了一起,李世民笑呵呵看着一群孙子孙女,面带笑意。

“皇兄。”

李承乾正看着父皇与母后,就见到了丽质,道:“父皇时常与朕抱怨,说是东阳与临川一直不愿意出嫁。”

李丽质双手背负,站在一旁,一脸地笑意道:“东阳与临川都是有大志向的,她们有理想。”

其实东宫的弟弟妹妹都有理想。

近来临川正在帮扶各县整理市税,各县的市税能够规整有她不小的功劳。

唐人依旧是用铜钱的,因铜钱中真的有铜,以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用金子与银饼来做锚定,可后来又放弃了这个不成形的想法。

关中的作坊业兴起,可大唐所用的经济规律依旧是古典的,围绕黄河与长江两岸的生命线,形成了中原大河大江的文明,造就了古典农业的繁盛。

因此,这个大唐的底色依旧是农业,依旧是粮食,这是绝对不能抛弃国之根本,社稷的底线。

李承乾想起当年岑老的屡屡告诫,在岑文本告老之际,他还在进谏农事与粮食才是国本。

因此,只要粮食的底线还在,只要大唐的土地上还种着粮食,以粮食为基底的大唐民生就不会轻易崩塌,粮食就是大唐在一次次风雨飘摇中,保持屹立且不倒塌的最佳依仗,也是大唐强大的抗打击防御。

这个大唐的经济底色依旧是农业,唐人的生活规律依旧以粮食为主。

现在,再回想当年岑老几次进谏的话语,“望陛下依旧是以农为国本,万不可动摇。”

舅舅在离开朝堂之前,他陪着新帝,走完了从贞观到乾庆阶段。

而在岑文本离开朝堂之前,再一次将大唐的未来路线给扶正了。

父皇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皇帝,因此在父皇手中有很多忠心的能臣,房相,郑公,舅舅与岑文本在贞观一朝给大唐打好了足够稳固的基础。

直到现在,李承乾还能感受到这个“地基”的稳固,深感万分庆幸。

于公于私,哪怕是家业,或许人们都想要给子子孙孙留下一个挥霍不尽的家业吧。

或许,现在的岑文本还在家中颐养天年,在这位老人家身边还有子孙相伴。

李承乾拿着茶碗,抬头看着星空,无声敬茶。

一夜的欢庆过去,长安城又过去一夜,直到天快亮的时辰,还有人走在朱雀大街,回到家中休息。

宁静的朱雀大街,还没有太多的行人,就有内侍在朱雀门前张贴了布告。

睡眼惺忪的守卫提了提神,他清醒了片刻,才看清新张贴的布告,布告所写是今年开朝事宜,陛下将今年的大朝会定在了上元欢庆之后的第三天。

阿史那社尔常年出征在外,他每每回来的时候,就会给皇帝进献奇珍。

上一次进献的是一种十分漂亮的贝壳,听说是在北海得到的,这一次进献的是一整张熊皮。

李承乾接过熊皮,道:“赐茶。”

阿史那社尔行礼道:“谢陛下赐。”

李承乾又坐下来,道:“这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一种花卉,波斯贵族进献的,倒是个好东西。”

“原来陛下近来喜喝此茶。”

“也不是朕有多喜欢,只是图个新鲜而已。”

阿史那社尔重重点头,有些懊恼道:“可惜北面没有茶树,也没有这么多花。”

“无妨,此番回来你就在长安多留几年吧。”

“谢陛下。”

新殿内,君臣两人还在说着话。

又有内侍脚步匆匆来报,李承乾颔首道:“安排人手,照看好父皇。”

“喏。”

“陛下,是出了何事?”阿史那社尔关切问道。

“是父皇在长安城走动,朕让人暗中照看着。”李承乾又笑着道:“你继续说你在北面的遭遇。”

“喏。”

今年,阿史那社尔带着他的族人又一次向北面发起了远征,只不过这一次人手不够,就带了不少回鹘人。

在他的讲述中,李承乾大致推测着,阿史那社尔应该是杀到了贝加尔湖的北面,若不是因严寒只好退回来,他现在应该在更北方。

有些传说,阿史那社尔也是听说的,说是在北面还有人。

大致上,李承乾推断着现在的时间节点,现在应该是北方的人口迁徙时期,而这一次人口迁徙很有可能会在北面出现一种新的人群,而这种人群与这高卢人或者北面的人有着些许联系。

但这都与现在的大唐相距太远,在人类的迁徙活动中,总是免不了战争与杀戮。

而大唐的扩张又何尝不是在参与到这次大迁徙当中呢?

李承乾喝着茶水安静的听着,时而面带笑意。

直到午时,阿史那社尔与皇帝用了午膳之后才离开,送别了这位突厥可汗,李承乾这才回到殿内。

杨内侍道:“陛下,是要将他留在长安吗?”

李承乾拿起一份奏章,也没有抬头而是一边看着道:“留着吧。”

“陛下仁慈,是担心这位突厥可汗死在外面?”

李承乾正色点头道:“当真朕答应过他,将来他死后与颉利合葬,就算是要死,朕也会让他死在长安城,而后与颉利一起安葬。”

杨内侍微笑地退到一旁。

陛下向来是言出必行,当年的约定过去二十余年了,至今还记得。

再回想起来,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阿史那社尔,如今已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可汗,他也不能再为陛下远征了,往后会在长安城度过余生,还会有下一个突厥可汗为陛下远征,而这个人正是李思摩的儿子,如今就在突厥,为大唐戍守阴山。

早在去年秋季,陛下与英公就说起过此事,阿史那社尔虽骁勇,可他毕竟年迈了,拿下了靺鞨之后,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再让他北征,他多半就会死在外面。

从去年开始,陛下与英公就定了下一个北征的人选。

大唐还是要继续北征的,下一代人会顺着阿史那社尔的脚步,一路朝着北面而去。

大唐不能就此停下开拓的脚步,皇帝希望大唐不论在何时何年,在外面永远有这么一两支在外开拓的兵马,哪怕这支兵马的人数并不多,这支兵马可以是唐人,也可以是突厥人,回鹘人,或者是西域人组成。

李承乾写下一道政令,免除突厥未来三年所有市税,并且赐阿史那社尔诸部棉布,铁,盐与金银,随阿史那社尔出征的突厥壮年男子一律给予唐军相等的钱饷。

当李世民逛了长安城一天,正要回去又见到了承乾下达的政令。

相比于贞观一朝的大方,李世民总觉得这个儿子确实小气了,问道:“辅机,你觉得如何?”

长孙无忌道:“至少给赏赐了。”

李孝恭嘴里嚼着枣道:“要是放在以前,现在的突厥早就多好几个大将军了。”

李世民再一次对这个儿子的人品保持观望的态度,身为皇帝承乾是严苛的,但在某些事上,他又不是这么大方。

“观音婢常说,承乾也有他的难处。”

“臣也离开朝堂了,如今陛下能够自立,能自理朝政,臣甚是欣慰。”

李孝恭道:“长孙狐狸成了老狐狸,本就与你无关的事,你何必摘得这么着急?”

长孙无忌正色道:“河间郡王以为,陛下如今的政令如何?”

李孝恭道:“很好,很对某家的胃口。”

李世民看了看左右两个老家伙,摇头叹息加快了脚步离开长安城。

崇文馆内,还有学子正在齐声念着郑公的话语,中元节一过这里就开始讲学了。

而在崇文馆的后院,苏亶与几个父子一脸愁容,正在筹谋着有关书籍编撰的事。

几个官吏从崇文馆领了文书之后,便前往京兆府。

从朱雀大街一路走到京兆府,京兆府内,颜勤礼正在与几个关中县令争论着今年的赋税。

刚上任京兆府尹第二年的颜勤礼,正将账目重重拍在桌上。

吓得几个县令一个哆嗦。

颜勤礼伸手戳着账目上的数字道:“今年开朝之前,市税收缴不齐,你们就等吏部处置吧。”

“颜府尹,那些人他……”

“够了,老夫不管这其中有什么缘由。”颜勤礼挥袖道:“老夫告诉你们,他们开设作坊敢不交市税,京兆府自会去拿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