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四章 惊蛰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一十四章 惊蛰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相较于以前的打仗方式,现在派出去将军与官吏多,反而兵马不多,关中没有感受到募兵的压力,这种压力被西域人与吐蕃人分摊了。

皇帝身在关中不知西域的形势如何,外面的梁建方与李奉诫在西域主持大军,还有刘仁轨与崔玄暐主持西域治理。

兵马多寡不重要,领兵的将军倒都是骁勇的将士。

葱岭的地势与气候不见得对唐军有利,因此从一开始英公就没打算在关中大规模地募兵,并且排除了大规模,大规模行军方式,而是让那些将军以几百人或者近千人的队伍,各自带着一路兵马攻打

而在葱岭可能会有数十路小股兵马,规模不大且会像一根根针扎在葱岭的腹地。

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吃力地拉着小号长弓,英公道:“陛下应该多来骊山走走的。”

骊山的确是个很好的地方,比如说还能与某个千古一帝当个邻居。

本来大家都是关中的皇帝,大致来说其实一直都是邻居。

李承乾询问道:“近来朝中如何?”

李绩道:“许敬宗骂褚遂良是个贱人,褚遂良骂许敬宗是老狗,唉……”

倒春寒之后,将大朝会的事安排好之后,其实也就没什么事,对皇帝来说在昆明池的开掘没有见到成效之前,自己这个皇帝都会很清闲。

再者说,大朝会那天的旨意送出去,直到送到西域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自己这个皇帝的大可以留在骊山行宫,不回长安城都可以。

李承乾道:“朕一直觉得他们斗来斗去,迟早累坏自己。”

英公道:“马周与于志宁,不会掺和的。”

待父皇也回来了,李承乾将空间留给父皇与英公,自己则去教孩子们如何拉弓。

连续十余天的转暖,就连山风吹来时也带着些许暖意。

树木都抢先抽出了新芽,半月后,乾庆十一年三月,骊山行宫终于被收拾一新,就连华清池的池水也变得更清澈了。

李承乾见到了喜鹊飞入了骊山的山林中,这说明暖春到了。

雨水节气刚过,接下来就等待着惊蛰的到来,李承乾坐在华清宫门外,看着女儿鹊儿往华清池中倒入鱼苗,她笑道:“等鱼儿长大了,父皇也就能来骊山钓鱼了。”

李承乾道:“朕更喜欢坐在外面钓鱼,哪有人进山里钓鱼的。”

小鹊儿稍稍抬头思量了片刻道:“父皇在意的不是在山上钓鱼,而是在池中钓鱼,华清池总归只有这么点大,鱼儿总会咬钩的,于父皇而言这反倒少了几分趣味?”

“嗯,你说对了一部分。”

她迟疑道:“还有鱼的种类?”

李承乾摇头道:“还有人,在各县的河边坐着,就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人,而在骊山行宫,看到的就只有景色而已。”

小鹊儿上前拉着父皇的手,道:“那是父皇喜看人间。”

李承乾道:“朕本就在人间。”

小福走来道:“陛下,该用饭了。”

李承乾这才起身领着孩子去用饭。

今天的饭食都是小福就地取材的,所以饭桌上的菜肴显得素了一些。

如今一家人的饮食都是小福在安排,陛下什么时节什么时辰爱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清淡或口重,也只有小福最清楚。

在骊山的这段时日很清闲,清闲到孩子们都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因皇帝开始休假了,孩子们的学业也暂时停下了。

陛下的孩子们还是很特殊的,偶尔孩子们还会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那种语言很好听,一字一音咬字清晰,铿锵有力,像是人世间本就该有这种语言一般。

太上皇与皇太后已回龙首原的村子了,余下的时日里,陛下还留在骊山休暇。

闲暇的时候,待婉儿照顾着孩子睡下,李承乾才得以亲自过问国事,看着手中的奏章,道:“宁儿,还有笔墨吗?”

这些天,孩子们练字用去了不少墨水,宁儿这才将长发束起来从桌上拿起一方砚台,在挑拣了一番后总算找到一个能用的。

她将墨研好,将砚台放在陛下的桌前,道:“许多物件还留在长安,带来的砚台没这么多。”

见她要去准备,李承乾拉住她的手道:“不着急,过两天我们也回去了。”

宁儿点着头帮着陛下整理纸张。

苏婉道:“近来总感觉记不好事,才想起来还有不少书卷没收起来。”

她才回过神,又道:“快去看看天色是不是要下雨了。”

几滴雨水落下,华清宫外已是一片雨,其实不用皇后吩咐,宫女已将殿下们的作业收进来了。

李承乾接过小福递来的一碗粥,道:“这粥放芹菜了?”

小福道:“东阳公主说陛下吃一些芹菜好,过了这个时节就难找这般鲜嫩的芹菜了。”

“嗯,味道还不错。”

小福眯着眼高兴笑着。

宁儿看着这个丫头,觉得这个丫头侍奉陛下这么多年,她一直很傻,其实她大可以要一个名分的。

私下里,宁儿时常与小福说过,但这丫头一直很傻,她却也很知足。

直到这天夜里,在皇后的安排下,宫里的福姨成了福妃。

翌日,平日里这个时辰就该做饭的小福没有出现在炉子边,而是穿着华贵的衣裳走在皇后身边,与宁妃走在一起。

相较于出身名门的苏皇后,还有富有才学的宁妃站在一起,小福的光芒黯淡了许多,但她却一直掌管着皇帝的饮食,以后也不会有人替代她了。

关中三月,惊蛰,皇帝离开了骊山,回到了皇宫。

这位皇帝回到皇宫之后,就召见了于志宁与许敬宗。

新殿内,李承乾道:“这是慕容顺给朕的书信。”

许敬宗双手接过杨内侍递来的书信,翻看着其中内容道:“陛下,慕容顺的确是个有手段的人。”

这一次,慕容顺来信就是说他为大唐准备了五万兵马迎接大食人,若加上安西大都护府的兵马,该有十一万大军。

于志宁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承乾站起身走了两步,揣着手看着殿外的乌云,惊蛰时节的雷雨似乎要来了,今天的乌云很沉重。

正想着突然见到远处的天际闪过一阵雷光,之后便传来了隆隆的雷声。

等到有风吹过,又过了半刻时辰外面的雷雨才落下。

刚过三月,南方的暖空气就急不可耐地北上,一路冲击到了关中,听说秦岭南北这些天的早晨一直有大雾。

也就在这个时节原本覆盖关中的西北冷空气还未消耗殆尽,双方如此一撞,就成了一场雷雨。

雷光又在眼前乍现,雷声好似要撕开天空。

李承乾走回殿内,道:“慕容顺的事是不是可以证实,只要大唐的商人足够大胆,他们也可以买下一个小国?”

这的确是个很大胆的想法,可这世上能够做到这样的事的人,应该只有慕容顺有这个实力,况且慕容顺得到小勃律国的手段并不是太正道。

于志宁道:“陛下,这世上又有几个商人能够如他这般。”

李承乾颔首,道:“当初朕还在东宫,几次想要接近商人都被拦住了,如今想来,还挺庆幸有诸位劝谏。”

于志宁作揖道:“臣不敢当。”

现在,于志宁讲话也带了几分老人才有的沙哑嗓音,李承乾重新坐回来,道:“朕也不需要大唐的商人与慕容顺那样为大唐买下一两个小国,若朝中与商人走得太近也不好,两位是有此顾虑?”

许敬宗道:“陛下,光是京兆府与商户走得太近就已饱受朝堂诟病。”

李承乾长出一口气,一手拿着桌上茶碗的碗沿,又道:“若大军在外,唐人的商人能够走出去,让诸国与礼部签订契约,让商人前往,是不是可以将大量的财富与货物带来……”

大军开道,官吏领路,商人“抢钱”的模式在陛下的口中讲述出来。

当今陛下绝对不是什么君子,所以如今的朝臣也算不上什么君子,满朝文武都是如豺狼,朝堂在经营一道上恨不得将人的价值吃干净,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皇帝与于志宁,许敬宗还在商议着。

随着上官仪也被请入殿内,新殿内的话语声更多了,而殿外的雷雨声也更大了,雨水浇灌着大地,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水雾。

自今天一早来到新殿之后,于志宁也记不清自己喝了几碗茶,听着许敬宗的讲述只觉得疲惫。

许敬宗认为,大军在外唯有征服与掠夺,至于陛下所言的经营大可不必多此一举。

对此上官仪很反对许敬宗看法,他觉得两国交战并不是每一次都与东征高句丽那样,将人口都掠夺干净了,有时候战争是有一方降了,而另一方进城。

正如当年刘邦与项羽分别入咸阳,那是两回事,两种评价,与后人而言相差甚远。

抢了就会落人口舌,可若是要用一种更正义且正当的方式得到敌国投降之后的财富,就能够避免被人指责。

于志宁道:“许尚书。”

许敬宗回神道:“讲。”

于志宁又道:“平日里许尚书是个何其精明的人,怎么如今这时候不懂变通呢?”

许敬宗迟疑道:“于尚书是何意思?”

“官吏带着商人在外发财掠夺的确不好,可换言之,大唐的商人也是唐人,只要是唐人就要得到保护,官吏是在保护商人进行贸易,并不是给商人领路,只要明白主次即可,至于如何去做,想必许尚书比老夫更懂。”

许敬宗老脸也不红,面对这些话语他理直气壮,站得也是笔直,道:“的确这件事只有老夫能办好。”

李承乾面带笑容,许敬宗本就最擅长这种事。

于志宁接着又道:“那好,之后的事可还有异议?”

“陛下!”许敬宗又行礼道:“此事臣来安排,但商户到了西域之后的诸多事,能否交给刘仁轨去办?”

上官仪道:“陛下,安西大都护府就快建设完备,吏部本打算这两年就将刘仁轨调任回来了。”

许敬宗道:“那就先让刘仁轨带着商户先试一年。”

于志宁道:“有商户的人选吗?”

许敬宗道:“有!自当年老夫主持京兆府,就听说了一人,此人当年混迹在长安时就拒绝拜在杜荷公子门下,而后在关中站稳了脚跟,现在的家业在河西走廊与西州,此人名叫裴明礼。”

上官仪反问道:“此人好用吗?”

“好用,为人灵醒且忠心大唐,以往或有寺庙在河西走廊仗义疏财,可裴明礼从不做这种事,他恪守本分,只做买卖,此人在河西走廊有三处作坊,两间仓库,家产该有十万贯。”

上官仪道:“此人老夫早年听闻过,当年为了找你许敬宗,几次投报无门。”

许敬宗颔首。

上官仪又道:“老夫倒是觉得他恐怕拿不出十万贯现钱。”

“正是。”许敬宗又补充道:“算上他的家业与作坊,该值十万贯,陛下!不需要这个商户有多么富有,只要此人忠心,且听话又有些手段,那么只要朝中给他一个机会,余下的事他自己就能做好。”

李承乾道:“光这一个不够,葱岭大仗在即,朕还需要更多的人手。”

大军先去打一遍,再由官吏与投降之国写好契约,之后官吏就可以保护商人,从此开展贸易,名正言顺地掠夺,最终目的是要将财富带到大唐。

这又是另一种智慧,比如说一个商户在西域赚了十万钱,如何将钱带来。

或者说在西域就开始截流,在交易产生时,只要带入大唐境内就需要缴纳市税。

再之后,外面的雷雨刚停歇,民部尚书褚遂良也被召入了殿内。

这下可好,殿内吵得更厉害了,李承乾只好站到殿外与上官仪,还有于志宁躲个清净。

李承乾接过杨内侍递来的椅子坐下来,看着雨后还湿漉漉的景色,笑道:“以前还听于尚书说,待老去的那一天写一篇文集,从此了却余生也挺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