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三章 华清宫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一十三章 华清宫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行礼之后,李善递上一个钱袋子,行礼道:“老师,这是今天的卖书所得。”

张柬之接过钱袋子,颔首道:“你去收拾书堂。”

待这个孩子离开,张柬之打开布袋子,将袋中的铜钱全部倒了出来,一共有一百三十钱,一共卖了十卷书。

书都是薄薄的册子,并不是多么贵重。

直到夜里,张柬之等来了不良帅魏昶。

“这点小事不用不良帅亲自来过问。”

魏昶道:“是魏王吩咐的。”

由此,张柬之也明白了如今魏王的权力,陛下给了魏王最高的学士之位,能够过问关中的所有学馆。

张柬之道:“这是那孩子今天在咸阳桥赚得的所有银钱?他没有私藏?”

其实想要卖书,的确不能去长安城,但也并不是只能去咸阳桥,只因在咸阳桥有不良人看着。

魏昶道:“那孩子甚至都不愿意用这钱给他自己买一张饼,一百三十钱,不多不少。”

张柬之闻言颔首,递给魏昶一串铜钱道:“有劳了。”

魏昶接过铜钱,又问道:“你是文林馆的主事,选弟子之事应谨慎,我们可以再去查问他的底细。”

闻言,张柬之摆了摆手,道:“不用了,一次足矣。”

魏昶又行礼道:“告退。”

这位不良帅离开了文林馆的后院,张柬之静坐了片刻。

仆从提着正冒着热气的酒壶就来,脚踩着雪地走到桌边倒上一碗热酒,又端着酒碗递上,道:“张主事,那学生如何?”

张柬之饮下一口酒水道:“若为社稷挑选人才,他不是一个好人才,但要在一隅之地想要有所成就,倒是挺适合他的。”

仆从问道:“看来张主事对这个弟子不满意。”

张柬之一手拿着酒碗,望着雪花落下飘过忽明忽暗的灯笼前,低声道:“眼前的事也好,国事也罢,总不会让所有人满意的。”

“张主事还是不愿意回家吗?老先生一直在盼着。”

张柬之低声道:“晦之回家了吗?”

“回去了。”

“有晦之陪在老货身边也就够了。”张柬之低声道:“我若是回去了,恐怕会把自己家给烧了。”

仆从尴尬一笑。

张柬之又强调道:“我真的会烧的。”

这位老仆从依旧面带笑容,站在张柬之身边,他是张玄弼安排来照顾公子的,虽说父子之间嫌隙很深,但总归是自家的孩子,哪怕公子不愿意,哪怕公子要打死他,他也决意要照看好公子。

再三执着之下,公子答应了,也就在文林馆住了下来。

其实公子是个很好的孩子,公子能分善恶,与善良之人走动,会将恶人拒之千里之外。

如此一来,公子也不会被人带着变坏。

与公子走得很近的好友,也就是晋王,纪王,狄仁杰与裴炎。

因此说,公子是能识人的。

晋王与纪王都是好孩子,狄仁杰与裴炎更是年轻人中的翘楚,公子能够与他们结识是好事,虽说成就不如他们。

在这些走得较近的同龄人中,公子反倒是最差的一个。

京兆府内,颜勤礼还在这里批复着文书。

“府尹,魏昶来了。”

颜勤礼点头示意,让人进来。

门外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魏昶走入屋内行礼道:“府尹,张柬之收了一个弟子。”

言罢,一份卷宗递上。

颜勤礼拿过卷宗,放在油灯下看着,蹙眉道:“你且早些回去休息吧,马上就到宵禁的时辰了。”

“喏。”

人走后,颜勤礼还在看着手中的卷宗,卷宗上所记录的都是关于一个孩子的出身,以及那个孩子在关中的行迹。

不良人最擅长查这些事,他们的人脉遍布关中各县,打听一个人太容易了。

因此,不良人也是京兆府的手与脚,能够在不惊动各县县官的前提下,派人去查问,虽说能够缉拿与查问,可不良人终究是不良人,无法入仕,只能听凭京兆府安排。

看罢,颜勤礼就将卷宗放在了一旁,张柬之这个人不用过多担忧,这个张柬之是一个对李唐忠心的人,十分地忠心。

倒春寒这场雪断断续续下了五天,随着数百车煤送入了关中,让煤炭紧缺的关中各县都松了一口气。

好在,早在几年前,潼关与长安城都储备了数量众多的煤炭。

现在的朝堂就是如此,皇帝又是提倡节俭的,以前朝中鼓励人们戒奢以俭,而且还一直在囤积粮草,恐怕经过这一场倒春寒之后,囤积煤炭的风潮多半也会兴起。

京兆府尹颜勤礼站在朱雀门前,看着人们正在围观或传阅着朝中下达的政令。

颜勤礼抬首迈步离开朱雀门,背对着万千坊民,其实人们都没有注意到,在这股节俭且爱囤积货物的风潮之后,其实都是朝中与皇帝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

因为这里是关中,是一个人口正在急剧膨胀的关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关中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因此需要不停地虹吸中原各地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盐铁,金银,丝绢布匹乃至人口与粮食。

正因如此,想要提高关中的抗风险能力,在人口急剧膨胀的前提下,就需要保持资源的增长量,并且保证资源的储备。

正因如此,关中以西还有好几处矿藏资源至今被官府看管不能开挖,并且潼关南下,还在修缮着关中连接南阳的水路。

在一个个长安城坊民笑脸中,颜勤礼很喜欢看人们脸上带着希望的笑容,生活有了憧憬。

皇帝没有打算迁都,而是要继续建设关中,这让关中乡民怀着无比敬重的心,热情地活着。

李唐是从关中起家的,如今李家成了皇帝,也不会抛弃这里,如果皇帝真的走了,财富与人们也会跟着离开的。

朝中接连数道政令下达,在人们眼前传阅着,其一,修缮并且继续开挖昆明池。

其二,修缮潼关与南阳之间河道,保持运输通畅。

其三,增补官吏三百余名,补充至关中各县,多为八品文吏,从支教夫子中选拔。

现如今的朝中用人之策就是如此,想要入朝为官,就需要有支教的经历,或者是军中两年以上的经历,否则不会被朝中录用。

皇帝说是开了科举,入朝为官的人能够不看门第,不分贫寒,可同时科举的门槛又是严格的,如果学子的父母辈旁支有人犯,恐不能入仕。

皇帝一边施行仁政,但一边在巩固他的集权。

皇帝一边在均税,却在部分地区不再均分田地。

一边保持着人口增长,一边在调度人口,迁徙人口。

一批接着一批的人前往洛阳与长安,又有一批接着一批的人离开长安前往各地支教或者任职。

大致上,如果真要说这是盛世,这应该是个忙碌且国力充盈的盛世,而这个盛世下的人们,他们都有做不完的事。

其实皇帝做的事很少,准确地来说皇帝做的事并不多,无非是几道旨意。

而这几道旨意,却让千千万万的人为此奔波,为此忙碌。

大唐正在走向一个巅峰,绝大多数人们还在想着这个巅峰需要多久才能走到。

而此刻的皇帝,却在骊山上已对大唐的下一个巅峰有了些许脉络。

乾庆十一年,二月的中旬,倒春寒的刚刚过去,晴空下,山上的冰雪也开始融化了。

李承乾带着一家子前来骊山走动,打算在骊山的行宫住一些时日。

父子俩坐在池边,倒没有下池洗浴,温泉池冒着热气,池水浑浊。

李世民的须发又多了几分白,喝下一口茶水,道:“以前的杨广啊,就喜欢在骊山的温泉宫过冬。”

李承乾从炉子边拿起核桃,刚烘烤过的核桃味道很不错,递上道:“西域送来的核桃很不错,父皇尝尝吧。”

李世民也拿起一颗,剥开外壳,拿起一片果肉放入口中,咀嚼了片刻,又道:“你自小就喜吃核桃,尤其是西域的核桃。”

李承乾笑着没有讲话。

李世民又道:“朕记得你以前说西域的葡萄好,但朕知道你不喜吃葡萄,你自小就喜吃核桃。”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笑着点头也没有反驳。

李世民接着道:“当年有人说东宫太子喜西域的葡萄要横扫西域,其实他们都不知道,你其实喜吃核桃。”

李承乾捏开核桃那又薄又脆的核桃,道:“司农寺的人已开始专研在中原各地培植核桃。”

“有成果了?”

“还没有,茉莉花也是如此,希望来年能够种出来。”

温泉宫的水很浑浊,像是长年没有换水,指不定温泉下是不是还有些蛇虫养着。

杨内侍终于让人打通了水渠,温泉池内的水被放了出去,直到水都见底了,留下了池底积攒多年的杂物,又有一群内侍下到池子里打理。

留下了一个简陋的池子,李承乾更没有心思坐在这里,而是走到温泉宫的殿外,看着眼前这个开阔的池子。

骊山的池子有很多,不仅有温泉宫的温泉池,还有外面的大池子。

这里的池子也是年久失修的样子,几个孩子正在往池子里丢石头玩。

池水泛着绿色,应该也是池中的水环境坏了。

传闻中骊山行宫修建在西周时期,来济这位老人家到了骊山,就说要去寻找当年的遗迹,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遗迹,听说是在骊山。

之后吧,骊山行宫这个地方多数都和桀纣昏君联系在一起,只要是久留在骊山的皇帝,多数都不是什么好皇帝。

李承乾觉得这是十分片面的,不能因皇帝去了一趟骊山,就觉得这个皇帝是个昏君。

陛下向来是喜净的,让陛下看到如此杂乱不堪的骊山行宫,实在是在场所有人的罪过。

李承乾背过身,看着眼前的温泉宫,道:“给这里改个名字吧。”

李世民道:“你想要改成什么?”

接过内侍递来的笔,李承乾执笔书写,写下了华清宫三个字,又吩咐道:“从此,这里叫华清宫,这里的池塘叫华清池。”

一旁的内侍回道:“喏。”

大唐的新帝到了骊山,从此骊山行宫就有新的名字。

今天一家人就是来春游的,父皇与母后也都有了许多白发,李承乾与苏皇后,还有宁妃坐在桌边整理着孩子们的衣裳,这些孩子一年长一岁,去年冬季做的衣裳,来年冬季就穿不下了。

苏婉道:“去年准备了不少好的绸缎,正好可以给孩子们用上。”

宁儿抱着一叠旧衣裳,对一旁的宫女吩咐了几句,宫女带着衣裳就离开了。

在宫中苏皇后主持宫中用度,照顾孩子的事多数都是宁妃在安排。

今天阳光正好,李承乾道:“今年入夏之后再收拾骊山行宫吧,朕也不常来这里,今年来一次,下一次也不知要何年何月了。”

“陛下是担心他们冻坏了,陛下圣明。”

尽管这么说了,在父皇的安排下,还是让他们收拾骊山行宫了。

毕竟这里是骊山行宫,既然皇帝来了这里,给了这里名字,为了天子威仪,骊山肯定是要收拾并且重建的。

就连来济也是站在父皇这一边。

李承乾也没打算辩解,余下的几天就带着家人在骊山走动。

倒春寒度过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都是晴天,走在晴空下暖和的甚至还有了些许困意。

李承乾看着父皇正在教着孩子们如何使用弓箭,一边喝着茶水。

依旧带着些许寒意的风吹过,让人不自觉提了提神。

正喝着茶水,英公也来到了骊山上。

见到孩子们站在一起张弓搭箭的模样,英公愣神看了良久,眼泪便不受控制流下来,他用袖子擦去眼泪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道:“英公坐吧。”

李绩闻声坐下,解释道:“又往安西都护府派去了一千兵马,三路将军。”

李承乾颔首道:“还是老样子?”

“老样子。”

君臣两人相看一眼,便心领神会。

派往西域的兵力其实并不多,而且关中兵马更少,现在的西域兵马有六万,其中关中兵士也只有一半,其余的多数都是回鹘与西域,还有吐蕃兵组合起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