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三十二章 能有几个玄奘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三十二章 能有几个玄奘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世民看向外面的夕阳,看着孩子们正在打闹着。

不多时李孝恭与李道宗也来到这里祭拜。

等李世民再回头看去时,原本坐在身后的承乾不知何时离开了,就问向一旁的内侍道:“承乾人呢?”

内侍回道:“陛下今天还有文书需要查阅。”

又见李孝恭与李道宗恭敬地对灵位行礼,李世民道:“承乾这孩子行事,有时候朕对他很不满。”

李孝恭在一旁坐下。

听太上皇议论当今陛下了,李道宗也沉默在一旁,太上皇议论归议论,听一听就行了,不要开口多加评价。

在这种事上,李孝恭与李道宗表现得极为默契。

李世民问道:“你家儿子怎么样了?”

李孝恭回道:“崇义他深得陛下信重,执掌宗正寺。”

“朕怎么听说你在家里挂了一根绳子?”

“这……”李孝恭又道:“正是崇义这孩子深得陛下信重,老臣这才想着这小子万万不可辜负陛下的信重,崇义若闯了什么祸,老臣就指着那根绳子自尽谢罪了。”

李道宗道:“确有其事。”

两兄弟一左一右而坐,李孝恭倒显得轻松一些,李道宗却是正襟危坐。

按照常理来说,江夏郡王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太上皇打仗了,应该与太上皇更亲近,也该更放松。

反倒是曾经有过谋反污名的河间郡王显得很放松,甚至还打了一个哈欠。

这个长安城与陛下走得近的兄弟,也就这两位郡王了。

李世民道:“今晚孩子们容许朕可以喝点酒水,你们都留下与朕共庆。”

李孝恭看着周围,道:“长孙老狐狸呢?”

李世民起身道:“他明天就来了。”

站起身的时候,李道宗轻咳了两声。

李孝恭拍着他的后背道:“你比老夫年轻几年,怎么身子骨这么弱了?”

现在的李道宗也有了不少白发,回想十几年还能跟着陛下东征。

再一想,恍惚间又觉得现在距离东征那时,竟然已过去了十余年。

李孝恭道:“老夫家里有些渭北医院送来药材,药性很轻,喝着不苦很不错。”

李道宗道:“家里的药材已够多了。”

“一天就吃一顿。”

“带来试试。”李道宗又点头了,接着又道:“你腰不好,该少喝点酒的。”

李世民一路走着,听着身后两位老兄弟的话语声,眼眶又红了,走在前头加快脚步,背对着两位老兄弟,悄悄擦了擦眼泪。

一夜安静地过去,翌日天还未亮,走在街道上还需要提着灯笼。

因今天就是太上皇的六十大寿,朝中几位尚书要趁着天还未亮的时候入宫去面见陛下,在休沐之前进行最后一次朝会。

这次朝会只召见了几位尚书,没召见其他的人,应该也不会有太多的事需要交代。

于志宁心里就这么想着,一路走到朱雀大街上,朝着朱雀门走去。

在冷清的朱雀大街上站了片刻,于志宁回头看了看,又看了看前方,见也没有其他人,深吸一口带着寒意的空气,迈步朝着朱雀门走去。

走了大概十余步,见到了朱雀大街两侧的街道上也走出来一些人,他们也提着灯笼,都是去面见陛下的。

就快要走到朱雀门,于志宁隐约听到了话语声,侧目看去见到了从街巷内走出来的徐孝德。

徐孝德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正在讲述着话语声。

于志宁停下脚步听了片刻。

“徐尚书,依在下之见,如果挖穿这座山,开凿出一个八百尺的隧道,按照蜀中与关中两地的往来人口,去年所计往来人口是十二万,大大缩短了绕过山路所耗费的路程,也就是缩短了一万两千尺的路程。”

“每天每个人少走路程,也就节约了时间,就能让人一个月省下三十万尺的路程,只要挖通这座山,一个隧道可以造福南北两地,为多少人带来便利。”

徐孝德一路听着脚步加快,朝着朱雀门走去,像是厌烦了身边这个年轻人,径直走入门中。

于志宁见他走入朱雀门松了一口气,又见那个年轻人被拦在了外面,就上前问道:“这是怎么了?”

徐孝德道:“你知道梦想是什么吗?”

于志宁反问道:“梦想?”

徐孝德又道:“崇文馆最近在教孩子们梦想,那年轻人就是个有梦想的。”

“何以见得?”

“他想要做出一番事,就是他的梦想,他说在终南山边上找到了一座山,只需在山中挖出一条道路,就能够连接南北,从此秦岭天堑就不足为虑了。”

于志宁惊疑道:“挖山?”

徐孝德又笑着道:“老夫是工部的尚书,这种事他自然找到了老夫,不切实际的想法太多了,况且早年前朝中就议过这件事,最后被陛下给否决了。”

于志宁回想着刚刚听到的话语,又询问道:“看那年轻人说得挺好,他是什么人?”

徐孝德跟着人群走着解释道:“袁天罡的儿子,袁客师。”

“可在朝中任职?”

“考了几次,都落榜了,现在混迹长安街头整日里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还说挖穿终南山,他知道需要多少人力?需要多少年月吗?”

徐孝德又言语了几句,也不想再多言了。

当年袁天罡离开关中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如今他的儿子回来了,于志宁又道:“其实当年文学馆也想过这种事,可碍于需要大征徭役,且不知何年月,而且挖穿终南山也不是什么好事,名声会不好,照理说袁天罡的儿子不该会有这种念想。”

其实早在几年前,当关中作坊业大兴的时期,朝中已没有征发徭役的空间了,也就是没有足够的人力,作坊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劳役,让朝中征发徭役的成本直接高了好几倍。

再者说以生产建设为主的人力,去挖空终南山本就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至少眼下的李唐,其生产力还没富裕到这种地步。

今天前来早朝的官吏悉数走入了新殿内,褚遂良看了一眼在场的六位尚书,道:“怎么不见上官仪。”

马周道:“上官仪不在六部尚书之列,也就不用来这一次朝议。”

众人又在低声言语着,说着近来的家常事或者是朝中留下来的烦琐事。

直到一队内侍走入殿内,众人意识到陛下要来了,这才起身行礼。

刚晨跑完的李承乾披着一件外袍,走入殿内笑道:“让诸位一早来这里,有劳了。”

许敬宗忙道:“臣等不敢让陛下有劳。”

李承乾坐下来接过一碗粥,吃了一口,道:“各县走访的事安排得如何了?”

许敬宗回道:“回陛下,五天内能够安排好。”

李承乾道:“三天,如何?”

见他还有些犹豫,李承乾目光看着他,又道:“朕就给你三天。”

许敬宗再一次行礼道:“喏。”

“今年煤矿运送的情况如何?”

户部尚书褚遂良站出来,作揖道:“陛下,今年运来的煤是往年的两倍,只是运送的人力又贵了许多,关中有几个县也在递交文书,说是能否将关中的煤矿挖了。”

李承乾迟疑了片刻,又看着眼前的六个尚书,又道:“关中的煤矿还是要看紧,不得擅自开挖,有人私挖十倍起罚。”

“喏。”

这也是为了关中发展,关中总是需要家底的,至于运送时多花点钱,能用钱解决的事都是小事。

李承乾道:“今年还是要增加关中的储备,户部多加紧些,争取在明年储备够三年所需。”

褚遂良行礼道。

马周道:“陛下,又有人说关中如今的储备已足够了,哪怕今年关中一年不种地,关中的乡民靠着储备的粮食也足够吃一年了。”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颔首道:“朕会考虑的。”

如今的北苑对朝中与坊间来说,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

这个神秘的地方不参与朝政,也不参与各县治理,也不招收弟子。

只是北苑偶尔会有些文章写出来,这些文章都是关于关中的生产建设,朝中官吏都不敢轻视的北苑的文章,并且每每有一篇文章出来,只要精细品读,说不定就能得到一些发展的契机。

这也是北苑不在朝中,却与朝中息息相关的原因,从来没有哪个地方的学馆能够对关中的人口以及各种资源了解得这么清晰,甚至北苑能够通过赋税了解关中人大抵有多少钱。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人们唯一知道的线索就是北苑与皇帝家有关。

既然是皇帝家的学问,人们也就没这么多疑虑了,说不定皇帝家有治理天下的独门学问,并且这种学问寻常人家无法掌握。

这也是北苑的地位在朝中乃至各县,都有这般重要的原因。

也有人去分析过这些文章的真实或者是其实际意义,每当有人质疑,经过求证之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慢慢地也就没人质疑了。

李承乾喝着茶水,看到殿外有不少人在走动,殿内的众人还是交代着自己的事宜,各部对各项事宜的进展做着交接工作,于志宁要了解工部的事宜,礼部要了解工部的人手去了哪里。

吏部要为明年的官吏任用做准备。

期间,许敬宗说起了京兆府尹的人选,明年颜勤礼就要被升迁任职中书省侍郎,下一任的京兆府人选的事又被提了起来。

马周道:“老夫看过葱岭的奏报,刘仁轨的本领若用在兵部,就很好。”

于志宁颔首道:“陛下,臣也如此以为,葱岭战事上,刘仁轨不论是调度兵马,还是运送粮草辎重都很不错,此人才能若留在京兆府未免太过浪费,兵部正缺一个能够给中原各地折冲府调度的人手。”

褚遂良打断于志宁的话语,又道:“刘仁轨是县尉出身,之后在咸阳县任职,以前倒没听说此人有兵法才学。”

李承乾想起了刘仁轨当年说过的话语,他可以出关去边塞也能在关中当一个县令,他是一个踏实又极其现实的人,还有些悲观。

悲观的人一直不缺,从大业年间隋末的大乱时期走过来的大多数人都是悲观的,也习惯用悲观来看待世事。

刘仁轨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要说服这样人办事也是很难,又不近人情,不过这都是吏部的事。

在吏部没有章程之前,李承乾也不想过问。

外面的天光已大亮,李承乾站起身带着六个尚书走出新殿,今天的风依旧很冷,笑道:“今天父皇六十大寿,诸位随朕去西苑庆贺父皇。”

“喏。”

皇宫的西苑向来比较冷清,平日里都是皇帝用来宴请群臣时候才会用到。

冬日里这里还有几株梅树正开着花,还有几头鹿正在走动着,这里的景色看着很宜人。

此方的安宁,让六位尚书从一早的争论中终于解脱,身心也放松了。

一个内侍脚步匆匆而来在徐孝德耳边低语了几句。

于志宁询问道:“怎么了?”

徐孝德回道:“袁客师离开长安了,他说他要一个人去挖穿终南山。”

于志宁接过内侍递来的茶叶蛋,低头剥着蛋壳,道:“挺好的,但愿他能感动一些人吧。”

“你是说他若诚心要挖穿终南山,会有人与他一起挖?”

于志宁道:“玄奘都能从长安城走到天竺,他袁客师不过是挖穿一座山而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人知道了他做的事,哪怕这件事真的办不成,也会有人去挖一铲的。”

徐孝德道:“若他只是挖个三五天或半月就放弃了,也就不足挂齿了。”

于志宁颔首道:“是啊,这世上能有几个玄奘?”

六位尚书来的很早,西苑还没什么客人,陛下将人送到之后就又离开了。

几位尚书坐成一排,各自有各自要说的,没话说的就低头吃着水果或者坚果,又或者是一口接着一口地喝着茶。

又有一个人来到西苑,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来人正是魏王李泰。

以前都听说魏王要减肥,也没见魏王瘦了多少,如今括地志编撰完成了,魏王反倒是瘦了许多。

李泰也向眼前众人行礼道:“诸位来的真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