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三十三章 冬至大寿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三十三章 冬至大寿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泰道:“刚听到你们说挖终南山?”

徐孝德将之前的事解释了一番,就说起了袁客师这个人。

魏王来到了这里,过了片刻吴王也来了,接着就是晋王与纪王,整个西苑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李泰听了他的话语,问道:“袁客师?他以往常去终南山走动吗?”

徐孝德道:“只知他是袁天罡的儿子。”

其余几个尚书又各自去说话了,于志宁与晋王,纪王正在说着话。

而马周,褚遂良正在与吴王交谈着。

这一朝,皇帝家的兄弟姐妹都很团结,加之当今陛下对兄弟姐妹也极为信任,应该说自玄武门之后,这是最和谐的一朝。

皇帝的弟弟们没有被发往各地,而是各自有各自的事做。

因此朝臣也愿意与宗室诸王说两句话。

李泰在一旁坐下来,低声道:“其实袁客师的想法是对的。”

徐孝德疑惑道:“难道真的要挖穿终南山吗?”

李泰又道:“我们文学馆测绘的地图上所知,其实彻底挖穿终南山,挖出一条贯穿秦岭南北的通道,需要挖一条长四十里的山洞直通南北,那时候皇兄也说过这条隧道的设想。”

徐孝德道:“隧道?”

李泰带着回忆的神色,又颔首道:“要挖出一条道路谈何容易,要测量挖到哪里需要支撑,哪里容易塌,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倒是有些佩服袁客师,可路不是这么挖的。”

“能够打通秦岭,贯通南北自然是一件大事,而且文学馆也不止一次在这件事上争论,有人说杨广挖出了大运河,李唐怎么就不能挖穿秦岭?”

李泰说这话时,真的很轻松,看起来真的要这么做一般。

徐孝德也是笑着没有多搭话,这些话已说到了不能随便搭话的地步了,尤其是说杨广挖通了大运河,李唐怎么就不能挖通秦岭了?

这话能这么说吗?肯定不能这么说的,尤其是前隋与大唐的事。

等太子来了,上官仪也跟着来了。

许敬宗笑着递上茶水,道:“近来陪着太子学政,如何?”

上官仪道:“太子很勤奋。”

只是一句勤奋的评价,许敬宗心中了然,毕竟谁也不能如当今陛下这般,什么都能一学就会。

太子殿下能够勤学,但不见得能学得有多好。

许敬宗觉得这位太子将来一定是位守成之君,其实太子也不用学得太好,只要朝中有一群能臣,也就足够了,至于再以后的事,谁又知道呢?

上官仪一直陪在太子身边,看得出来其实太子与晋王,纪王走得比较近。

现在太子又与吴王谈得很高兴。

许敬宗问道:“上官老弟,老夫家里还有些好酒。”

上官仪笑着道:“有酒自然是好。”

其实如今的朝堂不一样了,朝中的六部尚书各司其职,而中书省有十六位侍郎议事

十六位中书侍郎没有实际的职权,可他们能够决定朝政方向,而六部尚书拥有实权,可大方向上还要看十六位中书侍郎如何议事。

朝堂的格局清晰明了,当今陛下就善于将这些事办得清晰明了。

细看这个朝堂,就会发现即便是英公,这位辅国大将军除却兵权,也并不是大权在握。

许敬宗都觉得自己的权力小到只能用在礼部这一亩三分地,至于朝中的其余各处,很难涉及。

细想之下,如今的朝堂职责经过细分再细分之后,到了如今这个田地。

又或者说,这个朝堂早就没有大权在握的人了。

若真有……那就只能是当今陛下,集权至今的皇帝,权势与人心的拥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李唐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实际意义的相国,而房相说不定是李唐的最后一个宰相。

许敬宗心中暗暗想着,从此以后的大唐是不是就没有宰相了。

这些念想只是在心中一闪而过,他又微笑地面对在场的众人,刚刚的思绪也都藏在了心中,也不会对外人说。

今天是冬至,难得的晴天,许敬宗见到了来到这里礼部侍郎卢照邻与郭正一。

卢照邻道:“坊间已开始庆贺了,坊民都写下了祝福太上皇大寿的贺语,送去了京兆府。”

许敬宗笑着道:“坊民真是热情。”

卢照邻又道:“有了三五户人家向京兆府递交了贺语,就会有更多人家效仿。”

“庆贺太上皇大寿之事,陛下曾经叮嘱过不用惊动坊民,一切从简就好。”

郭正一道:“京兆府劝阻过,可拦不住坊民们,还有很多住在长安城老府兵,他们老泪纵横,那都是跟随太上皇一起的东征过的老府兵,岂能不贺。”

许敬宗想到了当年东征时的光景,武德,贞观到至今,三位皇帝都不容易。

在关中,当今陛下深受关中乡民的拥戴。

当太上皇与英公一起走到西苑,朝臣们纷纷行礼,再之后李承乾这才走到人前。

一盆盆的菜肴端了上来,李世民坐在上座举着酒樽朗声道:“今年葱岭大捷,关中连年丰收,朕与你们共贺!”

李承乾朗声道:“大唐万胜!”

英公也拿起酒樽,道:“大唐万胜!”

朝臣们也纷纷高声呼喊着,直到孩子们一起跟着高喊。

今天的皇城很热闹,原本今天是冬至,忙完了今天的事宜各部的官吏也可以休沐,又因今天太上皇大寿,每个离开皇城的官吏都能够拿布匹与米面,甚至还有茶叶与肥皂。

今天西苑正在庆贺,鸿胪寺少卿李敬玄忙完今天的事,准备回家休沐了。

其实当时走在皇城内,李敬玄就听到了从皇城西苑传来的那句大唐万胜,心中不免感慨。

正要离开,李敬玄转身就关上了鸿胪寺的门,感慨道:“这扇门要来年再打开了。”

几个站在一侧的小吏面带笑容。

李敬玄走在皇城中,见到了同样下了值的许圉师,笑着行礼道:“许侍郎。”

许圉师颔首道:“中书省的事这才忙完,还有不少人留着,多半要到夜里了。”

抬头一看已是黄昏天,也冷了不少。

众人走到了朱雀门前,就有内侍拦在这里,笑着道:“诸位领了贺礼再回去。”

言罢,就有内侍拉着一架小车而来,车子不大就两个木轮子,上方放着一叠厚厚的被褥,以及边上各种物件。

内侍又道:“陛下说了,今年给诸位的物件太多了,怕是不好带走,就给诸位都备了小车。”

朝中越来越富裕了,以往可没有这么多节礼,今年是最多的一年。

今年的确是重大的一年,又是葱岭大胜,又是太上皇的六十大寿,值得庆贺。

李敬玄拉着小车走到家门口时,忽听到夜空上一声炸响,抬头看去见到一朵花卉在夜空中绽放。

接着又是一朵接着一朵,接连在夜空绽放。

一时间,灯火通明的长安城都安静了下来,人们走到屋外,来到拥挤的大街上,抬眼看着夜空中绽放的异象,有的神色痴迷,有的欢欣跳舞。

到了夜里关中的夜风很大,距离长安城三里外的空地上,一支兵马正在休整。

狄仁杰站在一处高坡上,远远看向长安城,见到了一朵朵花盛开在夜空中。

刹那间绽放又在呼吸间黯淡下去,而后这种花卉接连一朵接着一朵。

狄仁杰道:“真好看。”

裴炎道:“可惜,还有好多将军没来到长安城,他们看不到了。”

在长安城的人或许看不清,但在外面,尤其是在这个地理位置,狄仁杰看得一清二楚,这夜空异象就是围着长安城绽放的。

其实早在以前,狄仁杰就怀疑过,现在他可以确信这肯定是人为的,虽然不知是如何做到的。

但狄仁杰还是觉得,这就该是祥瑞。

直到这场美好的景色结束了,张柬之才道:“怀英啊。”

狄仁杰道:“怎了?”

“你怎么不今天去长安城?今天又没有宵禁。”

狄仁杰道:“明天一早再去吧,听闻陛下宴请了很多人,上到各部尚书以及家眷,就算是我今天回去,家父与家母也不在家。”

说着话,狄仁杰拿起酒囊与张柬之一碰,仰头喝下。

裴炎穿着甲胄走来,“怀英!军中传来消息了。”

狄仁杰这才回首,“什么消息?”

“说是高侃将军的就在我们后方五里外,既然我们今夜没有回长安,就等明天与大将军一同回长安。”

狄仁杰追问道:“梁建方大将军还没到吗?”

“河西走廊有些事耽误了,多半是要晚些时日。”裴炎又补充道:“封赏的事要等梁大将军到了之后陛下才会安排,最快也要等到来年上元节,现在早回去与晚回去也都一样。”

寒风迎面吹着,狄仁杰裹着外衣道:“你张柬之怎么就成了一馆主事了?”

张柬之笑道:“那是裴老弟多有指点。”

裴炎解释道:“说不上指点。”

狄仁杰也有了胡渣,思考着以如今张柬之的地位,晋王是揍还是不揍?

也不知道,冬至的这天夜里究竟庆贺到什么时辰,才会人们才会停歇。

直到坐在这里远眺长安的狄仁杰与裴炎等到了天亮,也等到高侃大将军。

高侃坐在马背上,颇有些埋怨的语气言道:“在外冻了一夜,今天回了长安臣定要痛饮。”

从葱岭归来的数万大军,到了河西走廊之后关中的兵马都各自分散回去了,如今到了长安城前,就剩下寥寥千余人,这寥寥千余人都是长安卫府的,自然跟着一起来了长安。

等高侃将军又整军了一番,领着队伍不紧不慢地走向长安城。

张柬之坐在马背上又道:“听闻近来英公对军中还有颇多安排,英公说是让更多的年轻人送去边塞历练,今年过去之后,余下的两年该会往南诏派人。”

狄仁杰道:“军中的人派去南诏?”

张柬之笑道:“南诏的都护府都建设好了。”

裴炎感慨道:“往后真是一刻都不敢离开长安了,两年不回来就快不认识这里了,变化真大也真快。”

“这两年变化太多了,如今中书省有侍郎十六人,朝中许多事都要经过十六位侍郎的决议。”

“一件简单的事岂不是会变得尤为复杂。”

张柬之摇头道:“非也,能够让十六位中书侍郎商议的事就不会简单的,简单的事也不会让十六位侍郎去商议,而且在下觉得这中书侍郎的人数会更多,你可知当今陛下所选的中书侍郎都是何等人物?”

没听张柬之再说下去,众人就到了长安城前。

兵部尚书于志宁亲自前来迎接,高侃笑呵呵道:“听闻昨晚长安城庆贺,一夜未宵禁,于尚书还这么早前来迎接。”

于志宁道:“在下平日里饮酒不多,其余人都休沐了,军中还有不少事,我这个兵部尚书岂敢放松,待诸位将军都平安到了,兵部才能放心许多。”

高侃行礼道:“安西军副将高侃,携五位裨将以及卫府兵马一千七百人悉数已达。”

长安城的城门前,于志宁接过文书仔细看着,又道:“等各地折冲府送来了兵册,兵部会再核对的。”

高侃再一次行礼。

“诸位先回去休息吧。”

等于志宁说了这句话,众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三三两两地交了兵械与甲胄走入城内。

于志宁又道:“裴炎随老夫来。”

“喏。”裴炎应声,又给了狄仁杰一个眼神,这才跟上于志宁的脚步。

见状,等人走远了,张柬之道:“怀英,这个裴炎在葱岭又立下军功,又深得于志宁的器重,说不定下一个兵部尚书就是他裴炎了。”

狄仁杰道:“裴炎,此人的确很厉害,他若成了兵部尚书倒也令人信服。”

张柬之又道:“不过我还听说,吏部有意让刘仁轨任职兵部侍郎。”

“一个裴炎,一个刘仁轨都放在兵部?”

张柬之没回话,摆着一张认真的脸,点头。

众人走在清晨还有些冷清的朱雀大街上,狄仁杰又问道:“你从哪来这么多消息的?”

张柬之冷哼道:“老夫的文林馆来往官吏之多,岂是你能想象的,往来官吏多了,老夫能听到的消息也就多了。”

路边又有年轻的学子在为政事喧哗了,他们一声声言语着新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