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三十七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

长安城的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次宣誓,可能多年以后这些宣誓过的学子再一次回来,他们会想起今天宣誓过的场面,长安城的人也会记得他们宣誓过。

集体力量与集体意识是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李承乾已想不起来了,大抵是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始吗?还是应该说是奋六世之余烈开始的?

春明门前的宣誓还在继续,李承乾收起眼泪,走下了城墙。

父皇还在城墙上看着孩子,身边就跟了两个侍卫,李承乾又道:“余下的事交给兵部与军中诸多将领安排,若再有异议让英公与朕谈。”

“喏。”

李承乾沿着长安城的城墙走着,也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总归是有了这个步骤,以后会怎么样谁又知道呢。

至少有人宣誓了,至少还有人看着他们宣誓了。

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原本站在城墙上的皇帝已经离开了,其实皇帝来这里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皇帝离开时也就无人关注了。

李承乾走到皇城中,听到一声呼唤。

“父皇!”

小鹊儿快步跑来,拉住父皇的手臂笑着道:“听闻今天春明门很热闹?”

李承乾点着头道:“是啊。”

她笑着道:“女儿与上官婉儿在学蜀绣。”

李承乾迟疑道:“是上官仪的那个孙女?”

“嗯。”小鹊儿道:“她比女儿小三岁。”

李承乾道:“以前就听说蜀绣很难。”

小鹊儿嬉笑道:“这些天女儿早晨在北苑读书,下午回宫里与婉儿一起学蜀绣。”

李承乾颔首道:“也好。”

回到新殿内,马周与于志宁早已等在了这里,一堆卷宗放在桌上,这是今年葱岭大战的封赏事宜。

两人一起行礼。

于志宁道:“陛下,都准备好了。”

“嗯。”

李承乾当即坐下来与马周共同处置吏部的事宜,小鹊儿十分懂事地坐在一旁,帮着给父皇倒茶,磨墨,整理卷宗。

李承乾看着名册道:“裴炎与刘仁轨任职兵部侍郎是定下了吗?”

马周道:“吏部,兵部与中书省都有复议,复议也都通过了。”

“看来这两人的能力在朝中有目共睹。”

于志宁颔首,“自金春秋来到长安之后,新罗与当年百济旧地有过几次叛乱,兵部与中书省都觉得希望派人去新罗平稳局势,如今驻守新罗的将领刘伯英已是第三次告老了。”

李承乾搁下名册,低声道:“驻守新罗的官吏有空缺了?”

小鹊儿安静地听着,又给父皇的茶碗续上茶水。

马周递上另外一份卷宗,回禀道:“这是吏部,兵部,领军卫三方交换过的想法。”

李承乾盯着卷宗上的一个名字,道:“黑齿常之?”

于志宁解释道:“此人原是百济人,投效之后便跟随在裴行俭身边。”

卷宗写得很明白,这件事是乾庆十一年十月,刘伯英第三次递交了告老的奏章,告老奏章到了兵部之后,兵部就交送了吏部之后,吏部打回了文书,要让兵部再择人选。

马周既是吏部尚书,又是当今的中书令,他的权力接近相权,这一点与于志宁一样。

马周与于志宁一个管人,一个管账。

“按照兵部的预想,刘仁轨主内,裴炎主外。”

于志宁言罢,马周又补充道:“刘仁轨抓军中内部,裴炎抓边关都护府,先前与英公也是这般商议的。”

新殿内,李承乾依旧翻看着卷宗,没有当即回话。

看陛下对眼前的安排,似乎还有疑虑,马周继续解释着卷宗上的内容。

直到黄昏时分,马周与于志宁这才走出承天门,而春明门的宣誓也才刚结束。

夜里,狄仁杰与李治,李慎,三人围着火盆坐在一起。

夜里的露水还有些重,狄仁杰披着外衣,喝着酒水道:“裴行俭掌左领军,薛仁贵掌右领军?”

李治颔首道:“朝野上下都在打听,裴炎与刘仁轨任职兵部的事多半是不会错的。”

狄仁杰拿起火盆边烤好的饼,掰下来一块放在口中吃着,又道:“看着某家做甚?”

李慎道:“怀英,此番你也立下军功了吧。”

狄仁杰嘴里嚼着饼道:“我有什么功,多是给大军在前面探路,当初安国一战,还是刘仁轨带着塞人骑兵前来驰援,化险为夷,他的军功才大。”

李治低声道:“东海那边多半会有安排。”

“当真?”

李治看着两人低声道:“金春秋父子来了长安之后,新罗各地出现了叛乱,皇兄与英公的意思多半是要一劳永逸了。”

李慎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一脸严肃。

狄仁杰神色狐疑,吃饼吃得口干了就喝下一口羊汤,又道收紧外衣坐着。

翌日,阳光刚从东面出现。

李治睡醒的时候,见到了狄仁杰正面朝东面,“怀英,你是怎么了,总是爱看太阳。”

狄仁杰咧嘴笑道:“近来养成的习惯,很喜欢太阳东升的场面。”

李慎端来一个木盘,将木盘放下又端出了三碗羊汤,道:“喝点汤饼,怀英!你一早还要当值。”

狄仁杰这才收回目光坐下来用早食。

之后,京兆府的官吏陆陆续续来了。

这个时辰,颜勤礼没来,说明早朝依旧。

而这个时辰刘仁轨却来了,那就是说朝中的任命没有下来。

李治与李慎还留在京兆府,这些天两兄弟都在京兆府混吃混喝,刘仁轨看在眼里,早就想要弹劾了。

没想到晋王与纪王反倒越来越有一种在京兆府理所当然的模样,碍于两人是当今陛下的宗室兄弟,刘仁轨只能一再忍让。

也好在这两兄弟只是蹭吃蹭喝,甚至纪王还能十分勤快地帮衬一二,刘仁轨暂时还没将弹劾的奏章递上去,写是写好了的。

其实晋王府是真的穷了,李治的银钱都用在了发明上,用在了提高生产力的工匠上,就差把他的王府都给卖了。

“有消息了!”一个文吏快步跑来,道:“有消息了。”

李治顿时来了精神,问道:“是来旨意了?”

“正是,梁建方大将军大破葱岭各部,在木鹿城一战退敌,斩首九千余级,虏三万,俘生口十万余,缴获牛马杂畜又十万,陛下……”

那文吏大口出着气,又解释道:“封雁门郡公。”

李治了然道:“郡公,还不至国公吗?”

李慎嘴里嚼着饼补充道:“自从父皇退位之后,皇兄就没有封过国公了,再者说郡公已是皇兄自登基以来最高的封赏了。”

“没说凌烟阁吗?”

“回晋王,没有说起。”

李慎又道:“每一个能够上凌烟阁的人都是极其重要,说不定皇兄会让李淳风道长与孙思邈道长上凌烟阁,至于梁建方恐怕还要再看几年。”

“慎弟是如何得知的?”

“冬至那天的家宴上,父皇说过的。”

李治一拍脑门,懊恼道:“治与吴王兄喝酒醉了,竟没有听到,以后家宴万不敢多饮了。”

接下来一道道的旨意被内侍带到了朱雀门前。

正如先前所预料的,二十有余的裴炎年纪轻轻就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同时被任为侍郎的还有刘仁轨。

其次,裴行俭掌左领军,薛仁贵掌右领军。

张大安任长安京兆府府尹,狄仁杰任长安京兆府少尹。

苏味道带着行囊也刚回到长安城,就听说了这件大事,陛下开始对葱岭战事的将领们封赏了。

二十岁有余的兵部侍郎,二十岁的京兆府少尹,无不体现了当今陛下用人只看才能不看出身,也不会讲究所谓资历。

这给了长安城内的众多年轻人一个激励,刚刚的热闹还没过去,陛下的旨意还在继续,天竺崇文馆主事刘弘业任职洛阳崇文馆主事,并兼领洛阳长史。

余下的又是对诸多年轻官吏的任命,今年有很多的年轻人都得到了提拔,看来是吏部早有准备,会在今年提拔一大批的年轻人,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老臣与老将军离开了朝堂。

被提拔的年轻人中就有李义琰,李奉诫,李安期,赵仁本,崔玄暐,包括西域守备将军白方与塞人王。

皇帝的赏赐不算太高,也不算很低,至少给了每个人该有的赏赐。

甚至,皇帝放出去的军饷以及赏钱之多,让褚遂良担忧长安城要发生钱灾了,也就是铜钱可能因皇帝的大规模赏赐,而贬值。

褚遂良心中担心之余,只能默默忍受,还能怎么办呢?

陛下的赏赐都是将士们应得的,褚遂良可不想在陛下与军中之间闹得两头不是人,只能想着下了早朝之后,自觉地让人去调度,提前准备。

大唐依旧是大唐,只是这个大唐的变化越来越多了而已。

平静的岁月随着一天天地过去,关中的人口更多了,而人们也越来越忙碌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些老人家看来,如今的关中人很忙,老人家都是武德与贞观年间的老人,他们以前的生活是很惬意的,田间地头忙碌完,有时候也会一整天都找不到事做,不是在生孩子,就是在吃粮食。

苏味道在咸阳桥边等到了姚崇。

支教回来的姚崇背着行囊问道:“长安如何?”

“我与你说一件事。”

苏味道对姚崇说了一种新的税法,以前皇帝的对于田地的赋税都是按照粮食来的,比如说一个村子人口凋零只有十户人家,可这个村子有一百顷田亩,为了得到赋税皇帝就会下旨,让十余人家交赋税,所交的赋税是一百顷地的赋税。

十余人家交了一百顷的赋税,光是种地就能将人累死,不能种满一百顷,于是就有了赋税短缺,试想耕着耕不完的田地,却要上交能力之外的赋税,是何等压力。

再之后赋税就开始变化,到了之后皇帝开始按照人丁收取赋税,不再以田亩收赋税。

而现如今皇帝既不看田亩,也不看人丁了,而是看田亩的粮食价值,既将粮食的价值交给乡民,按照乡民们创造的价值来收缴赋税,皇帝给了乡民们耕种的自主,让乡民们自给自足创造价值。

而到了如今,只有田亩产生了价值,朝中才会收缴赋税。

哪怕你家田亩所种的粮食,都是自家人消耗,不去经过买卖,不卖个价钱,粮食没有拿出去做交换,朝中也不会收取赋税。

换言之,朝中与各县不再去管乡民们的口粮了,没有大包大揽,没有一个锅里吃饭的事了,而是各家落实各家。

苏味道与姚崇说了这件事,他挥袖道:“你看看如今的关中局面。”

姚崇道:“你说的很多,我只明白了一个道理。”

“愿闻其详。”

姚崇道:“皇帝想要的是勤劳的子民。”

“嗯。”

“因而皇帝将许多好处都分给了勤劳的子民们,包括你所言之赋税,皇帝希望勤劳的人越来越多,赋税也就越多。”

苏味道抬首看向了远处的长安城,“如今的陛下当真是目光长远,没有多年来的步步为营,走不到如今这个局面。”

姚崇又觉得这本就是如今陛下最擅长的事,苏味道不该这么惊讶的。

今年,姚崇与苏味道回到长安城一来是述职,二来是拿一些新的书籍,准备来年的科举。

乾庆十二年,六月,葱岭大战结束的半年后,又传来了远征军大胜的消息,一个叫王孝杰的将领在大食地界内,攻城略地,几次三番地大胜。

李承乾坐在昆明池边,将这个捷报交给了一旁的父皇,父皇的座下依旧有五个内侍提着鱼竿,在池边正襟危坐。

“这个王孝杰是什么人物?”

“一个崇文馆的学子,入军之后派去了天竺,立功之后要远征。”

“远征?”李世民带着希冀的目光,问道:“这是打到哪儿了?”

“王孝杰说是要去活捉大食的阿里才肯回来。”李承乾笑着道:“英公说大唐将领当如此,可梁建方他们说大食地界广袤,谈何容易,走得太远又怕他回不来,朕向来很宽容,他若不回来在外成家,或者建立个小国,只要是唐人的国,朕遥封他一个郡公王侯又何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