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三十六章 成了传说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三十六章 成了传说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些天,裴炎在于志宁的指导下书写兵部未来改制的方略,兵部要变得不一样的,将来的兵部要成为将来天下各地折冲府的纽带。

换言之,若要打仗兵部就要先行一步,给折冲府引路,并且纠正各地折冲府的作风与做派,摒弃旧习。

这也是于志宁为何看重刘仁轨的原因之一,贞观年间刘仁轨打死了一个折冲都尉,还安然无事,并且还有军功在身,这等人才不放在兵部确实可惜了。

再者说,裴炎与刘仁轨都去过战场。

从冬至那天回来至今,裴炎书写了几天的章程,自在朝中任职以来,裴炎记得很清楚,这是他三次站在陛下面前,而站得这么近,仅此一次。

裴炎双手递上写了数日的章程,道:“陛下,对兵部将来的所想,臣都写在奏章之上了。”

有道是话不能说太满,真的都写尽了?

倒也不好说。

裴炎是个年轻人,至少他很耿直,看起来没有这么多的小心思。

李承乾从内侍手中拿过奏章,打开看着。

苏亶坐在一旁不知道该如何言语,干脆摆出一副闭目养神的模样。

殿内很安静,出入这里的内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又见陛下正在专注地看着奏章,内侍们也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

尤其,这里还是武德殿,也不知陛下新年初一来武德殿是不是还有别的安排。

李承乾看了几页,询问道:“往后的兵部官吏要多去战场与折冲府走走?”

裴炎道:“正是。”

李承乾又看了看一旁的于志宁,他面带笑意,看来对裴炎的方略很满意。

这篇奏章很长,洋洋洒洒千余字,李承乾看完将其放在桌上,询问道:“兵部纠正折冲府作风,那么谁来监督折冲府呢?”

裴炎被问得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作答。

问话比作答容易得多,皇帝一句话就让裴炎陷入了思量。

于志宁道:“臣以为兵部纠正自然是兵部监督。”

李承乾摇头道:“监察之权还是交给御史台,纠正之权交给兵部。”

于志宁行礼道:“喏。”

再看眼前的裴炎,李承乾道:“回去吧,好好过个新年,来年你与刘仁轨升任兵部侍郎,朕还要倚重你们。”

裴炎行礼道:“臣领命。”

“回去吧。”

又听陛下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裴炎躬着身退出了武德殿,在内侍的带路下离开皇宫。

武德殿内,李承乾给苏亶与于志宁倒上茶水,思量道:“这人如何?”

于志宁道:“回陛下,好用。”

裴炎的确是个很好用的年轻人,六部中的兵部要开始改制了,必须要用到刘仁轨与他。

于志宁的能力出众,可这么大的事他一个人不见得能应付,他需要帮手。

李承乾又道:“你放心,英公会帮你的。”

于志宁颔首。

苏亶终于睁开眼,喝着陛下所赐的茶。

李承乾剥着核桃,神色轻松地道:“朕想让更多的学子能够入军中历练。”

见终于说到了崇文馆,苏亶松了一口气,心中石头总算是落地了,又道:“陛下旨意,臣莫敢不从。”

“朕还是想要与丈人商议,也让于尚书也谈谈。”

武德殿内,茶水的香气缭绕,君臣之间话语不断。

谈了好一会儿,李承乾道:“那么丈人的意思是十五岁孩子入军最适宜?”

苏亶颔首。

李承乾想到自己儿子的年纪,又道:“朕以为,丈人您会这么说,是因十五岁的孩子是最会闯祸的年纪。”

苏亶又道:“陛下,不论是体格还是精力,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最好锻炼的。”

明明是大年初一,想大外孙了就直说,李承乾揣着手又问道:“兵部觉得如何?”

于志宁思忖片刻,回道:“十五岁正好。”

李承乾看着两人道:“那么此事就在上元节安排,兵部执行崇文馆配合。”

苏亶与于志宁齐齐行礼道:“喏。”

裴炎多半是回兵部了,于志宁还要接着去忙。

于志宁一直都是个勤恳的人,李承乾让内侍给兵部准备好饭食,再给他们家多送一些年礼。

武德殿内就剩下翁婿两人,李承乾忽然问道:“丈人近来身体如何?”

苏亶点头道:“挺好的。”

李承乾面带笑意,又道:“武功县的学舍关了吧,以后武功县会有崇文馆的人主持教学。”

苏亶道:“喏。”

“朕也知道,以前有人说朕拿着教书大权,让天下人都学崇文馆的学识,也有人说朕想要成李唐一家之言,可朕从未这么想过,朕又岂敢。”

“陛下,坊间议论不必放在心上。”

“父皇!”听到话语声,抬眼看去是於菟快步而来,他道:“母后准备好午膳了。”

看到大外孙时,苏亶眼神明显一亮。

李承乾道:“你要不去你外公家住一些时日?”

於菟不悦道:“武功县的人都不灵醒,儿臣不愿与他们走动,近来儿臣与舅爷学用人识人。”

太子的舅爷就是当今长孙无忌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这孩子跟朕一样,与舅爷亲。”

苏亶还是面带笑意,神色上颇有些看到大外孙就心满意足的神情。

李承乾又道:“你也要去崇文馆走动,多去看看崇文馆的学识。”

“儿臣懂得,上官老师会带儿臣去的。”

苏亶忽然觉得陛下让上官任太子的舍人,实在是太英明了。

宫里的午宴依旧很丰盛,难得的是今天舅舅也在。

宴席上,父皇与母后坐在上座,李承乾与一众兄弟姐妹坐在一起,众人说笑话今年的事。

东阳一直没想着嫁出去,她到了这个年纪,父皇与母后倒也不着急了,大有一种随着她的意思。

饭后,李承乾坐在太液池边钓鱼,瞧着这里的景色十分惬意打了一个哈欠。

“皇兄?”

听到身后的话语,李承乾道:“东阳啊。”

东阳双手背负,笑着道:“孙神医又回来过了。”

“他老人家什么时候回来的?”

“夜空异象的那晚,孙神医就在妹妹的医院,他老人家说如此异象必是有人作祟。”

李承乾心虚的一笑,果然还是被老神仙看穿了。

有些事啊,出现一次在人云亦云时就会成为传言,传言的年月久了就会成为传说,但是某一样东西它三番五次的出现,不仅会让它变得不再稀奇,甚至会被人看穿。

永远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李承乾也不知道自己的把戏可以持续多久,大不了以后不用了,干脆就此失传,等以后人们再发现其中奥秘,总会被证实的。

东阳的心思都放在了事业上,她主持着关中最大的医院,这座医院有数百名大夫,而且还能时常支应军中。

李承乾问道:“今年你们医院发往南诏的人手有多少?”

“不多,十余人吧,算上各地召集的医者,在南诏的医者该有百余人了。”

“派去的医者也不少了。”临川恰巧出现。

“你们北苑如何?”

听皇兄一问,临川又道:“北苑没多少人,还是老样子,我们的学识寻常人不一定学得会。”

东阳道:“正常孩子的基础,是学不会的。”

都是从东宫出来的,东阳与临川,乃至李丽质的学识都是东宫学来的。

只能说有些基础或者思维能力,东宫的兄弟姐妹与寻常人之间是有区别的。

那这个区别究竟有多大,李承乾也不知道。

今年的正月很平静,直到正月初八刚过的这天,裴行俭与薛仁贵,刘仁轨回到了长安城。

一起而来的还有一个塞人王,这个塞人王给天可汗带来了十车金子。

正月初十的这天,梁建方大将军也回到了长安城。

关中又下起了雪,王玄策就住在朱雀大街东市边上的一处宅邸,天竺女王正在与一个妇人讨教着唐人的妆容。

王玄策懒散地出了家门,就去找了蒋师仁。

蒋师仁在左领军任职,见到王玄策平安回来,他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蒋师仁身为副使与王玄策一同前往天竺,被天竺人拿下,又从牢狱中逃出来,拉起一支兵马活捉了阿罗那顺,那是他在长安城能吹一辈子的大事。

蒋师仁早就听说葱岭的大胜,又听到王孝杰远征大食,迟疑道:“那小子还年轻,怎么就要去远征了?”

“他说好不容易走这么远,不杀个够本没脸回长安,要再去夺下几座城才回来。”

王玄策给彼此的碗中倒上酒水道:“他若想回来,什么时候都可以回来。”

正说着,见到一双大手夺过了酒碗,王玄策神色不悦地抬头看去,见到了薛仁贵,当即换上了笑脸,“薛将军。”

薛仁贵将碗中的酒水一饮而尽,问道:“那个吐蕃老者,死了?”

王玄策颔首道:“我亲自给他下葬的。”

薛仁贵坐在一条板凳上,手掌在膝盖上一拍,“某家在途经沙州时遇到了禄东赞,听他说了这个消息,没想到……”

裴行俭快步走来道:“薛大哥,听说了吗?兵部要做一件大事。”

“嗯?他们要做什么大事?”

裴行俭压低嗓音道:“我也是听狄仁杰说的,他说兵部要管着我们军中,还要募一群年轻的学子进入军中,这一次该有三千余人。”

蒋师仁道:“往年崇文馆去军中的学子也不少。”

裴行俭摇头道;“这一次不同。”

不良人的消息是最多的,狄仁杰与不良人走得近,他的消息肯定不会错。

这个新年兵部与崇文馆的官吏根本就没有休沐,而是过了初一之后,一直在忙碌走动。

还有很多的学子被召集了起来。

起初没人在意这件事,因往年不休沐的官邸也很多,一忙就是一个新年。

可如今,动用的人未免太多了。

乾庆十二年,上元节刚过,于志宁与裴炎,刘仁轨三人这才将一切事宜安排好。

兵部先是将各路大将军都请到了春明门前。

在长安城门的春明门前,这里建设了一个高台。

一群少年站在高台上,冷风吹着他们衣衫,让他们的衣衫猎猎作响。

今天是这群少年人入军的第一天,他们要先入军两年,只要入军满两年就可以在朝中为官,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吏,朝中直接给他们分配。

李世民已是一头的白发,他站在城墙上又看向一旁的儿子,问道:“你的朝堂能容下这么多人吗?”

李承乾道:“地方建制不全,人手依旧短缺,在去年秋季的时候,各地递交了文书,各道州县的建制官吏缺口还差三万人。”

李世民竟然一点都不为这个儿子担心,根本不担心这个儿子能不能养活这么多人。

“你治理社稷十余年了,还缺这么多人吗?”

“儿臣惭愧。”

“有什么要朕帮你的,你直说。”

“儿臣还能应付的。”

学子入军的事自然少不了礼部,在褚遂良看来礼部能掺和这件事,多半是许敬宗找了关系,甚至是讨好了上官仪与太子。

於菟跟着卢照邻走上了高台。

李世民道:“朕的孙子去做什么?”

李承乾道:“他执意要上台,朕也拦不住他,随他去了。”

李世民叹道:“朕就知道,你会治国,却养不好孩子……好在!有朕在,朕可以好好看着这个孙子,以后这么多人面前,就不要让他出面了。”

“儿臣谨记。”

卢照邻看了看身后的百余人学子,手拿着一卷书,朗声念道:“你们都是万千乡民的孩子,不论将来你们身居朝堂军中如何地位,都不要忘了你们来自何处,继承遗志,肩负重任,不要忘了父辈的艰苦,为保家卫国,为边疆安宁,为万千黎民,宣誓!”

於菟率先朗声道:“我宣誓!”

身后的百余人高声道:“我宣誓!为保家卫国,为边疆安宁……”

看孩子们面朝阳光,这一刻李承乾笑了,由衷的笑意挂在脸上,眼角处有热泪流下。

紧接着是一批又一批的学子登上高台,他们每个人在冷风中带着坚毅的声音,在长安城坊民的注视与见证下,孩子们高声宣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