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四十一章 一样很重要的人

李承乾与女儿走在雪中,笑着没有说话,对松赞干布要回家的事没有理会,大抵是听了一句,就抛在脑后了。

小鹊儿又道:“爷爷近来怎么不来看鹊儿了?”

“你爷爷要看更多的人。”

“看什么人?”

李承乾解释道:“你爷爷要看坊间的人,要看看乡野的人。”

小鹊儿道:“爷爷都不是皇帝了,还这么爱民。”

“嗯,是啊。”

当父皇成了孩子们的好榜样,若能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还能给那些老人家树立一个标杆,这又何尝不是一段佳话。

来到两仪殿,今天的晚膳已准备好了。

李承乾接过女儿递来的糕点,吃了一口道:“这豆沙不错。”

小鹊儿吃着豆沙馅的糕点,抿嘴笑着道:“女儿也喜欢。”

翌日,下了一夜的雪,天完全亮堂时,太极殿内就有人等着皇帝来早朝了。

裴炎已穿习惯了这一身兵部侍郎的朝服,抬头看去也见到了任职中书侍郎的许圉师,他正在与人交谈。

许圉师的位置比自己靠前,他从一个河道监正升任中书侍郎也是为了在朝中调度运河事宜。

似乎是注意到了目光,许圉师的目光看来礼貌地作揖行礼,而后继续与人交谈着。

时而有冷风吹入太极殿内,又听到了殿外的话语声。

“这松赞干布怎么又来请命。”鸿胪寺卿郭正一神色颇为不痛快地走入殿内。

裴炎见人笑着打招呼。

殿外还有不少人在冷风中缩着脖子,走入殿内,大家的脚步都很匆忙。

有内侍拿着水壶,往水囊中倒入热水,递给走入殿内的朝臣,让他们可以抱着水囊取暖,驱赶寒意。

若水囊中的水不太热了,还能打开水囊喝一口温热的水。

裴炎还是站在原地,听着周遭的话语声,都在议论松赞干布,是在昨天鸿胪寺向礼部递交了松赞干布的请命,之后礼部拿到了奏章,就递交给了陛下。

松赞干布到底是大唐的客人,他又是吐蕃的赞普,总要知会陛下的。

可昨天礼部将奏章送入了承天门,该是到了陛下的案前。

陛下将当天要批复的奏章都批复了,唯独对松赞干布的请命置之不理。

今天,天刚亮的时候,松赞干布就等在了朱雀门前,一直守到鸿胪寺的官吏出现。

郭正一在太极殿与众人说的就是这件事。

裴炎手捧着热水袋,闭目养神。

之后许敬宗与于志宁也来了,再之后是上官仪,褚遂良,直到英公也来到了太极殿。

再等了片刻,陛下到了殿内,今天的早朝就开始了。

似乎是许敬宗对郭正一有了叮嘱,早朝都快结束了,礼部的人也没有提起松赞干布的事。

早朝结束,朝野众人都没有提起松赞干布。

下了早朝,李承乾就请英公一起用饭。

新殿内已准备好了烤羊,烤好的半只小羊正冒着热气,李承乾拿着一把小刀,将肉割下来分到英公的碗中。

李绩道:“谢陛下。”

李承乾又将一些剥好的蒜放在英公的碗边,又道:“在葱岭有一种长在山下的野葱,每当春夏交替的时节,这种葱就会沿着有水源的地方长得漫山遍野。”

“商队往来,人畜走动都可以吃这些野葱,野葱长在雪山下,河谷边听说是一片很美丽的景色,朕也没见到过那样的风景,那样的景色应该很美丽,也就有了葱岭这个名字。”

李绩道:“野葱开花之后,又是一片很漂亮的景色。”

君臣两人相对而坐,李承乾又给自己割了一些羊肉,目光看向窗外只能见到阴沉的天空。

内侍走来道:“陛下,今年的羊肉贵了许多,坊间都说那些突厥人是不是都串通好了,往年十钱的羊肉今年却要十三钱,还有人去京兆府告了。”

李承乾道:“嗯,朕知道了。”

内侍又退到一旁。

英公嘴里嚼着蒜,偶尔还会送一片羊肉入口。

“颜勤礼如今任职中书侍郎,京兆府尹是张大安,少尹是狄仁杰,张大安是一个较为有耐心的人,由他主持京兆府的事宜,那多半都是有话好说的。”

李绩道:“陛下让张大安任职京兆府尹,是觉得以前的许敬宗与颜勤礼将关中看管得太紧了,现在想用张大安给关中松一口气,就算是张大安为人温和,还有狄仁杰能够互补,至少狄仁杰这个孩子不会太过宽松的。”

李承乾沏上一碗茶水递上。

李绩双手接过陛下递来的茶水,低头道:“陛下,待吐蕃与南诏的事了,许敬宗也该告老了。”

李承乾双手放在膝盖上,看着英公饮下一口茶水,颔首道:“他许敬宗想要位列凌烟阁,就一定要有这两份功绩,许敬宗比谁都更想吐蕃与南诏能够并入大唐。”

言罢,李承乾站起身从一旁的书架上,拿下一卷书,翻看了片刻道:“这是吐蕃送来的奏报,吐蕃都护府的都护送来。”

李绩擦拭了手,接过陛下递来的奏章,打开蹙眉看着,奏章是吐蕃都护府的都护李安期所写,吐蕃各地已很久没有出现内乱了,而在吐蕃地界内,有一群吐蕃孩子,正在号召各地的牧民归入大唐。

“老臣,为陛下贺!”

见英公又是行大礼,李承乾上前扶住道:“自当初松州一战筹谋二十年,总算是有个结果了,朕应该与英公同贺。”

正如太子的文章所言,吐蕃之于大唐极其珍贵,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吐蕃的雪山是天然的屏障。

一旦将吐蕃划入大唐,那么大唐的疆域向西扩张至雪山天堑,守住雪山的要道口,只需要百余人就能守住吐蕃以西,阻绝从泥婆罗与天竺方向,乃至葱岭的敌人。

而现在为了驻守河西走廊与青海,在两地布置兵马有数万人。

吐蕃的归入能够给大唐减少数万兵马的负担,如果这数万兵马回归生活,回归生产制造,这又何尝不是一大助臂,再者说数万脱产的兵马重新回到生产中,其作用也是巨大的。

边关防备的压力至少减轻了六成,李承乾又道:“英公放心,朕不怕吐蕃反复。”

李绩又是颔首。

陛下与英公的这顿饭吃得很舒心。

宁儿来到新殿外,见到白发苍苍的英公,行礼道:“英公。”

“宁妃。”李绩躬身行礼,而后拄着拐杖便离开了。

宁儿走入殿内,见到了陛下正在看着一卷书,李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在这里,正吃着烤羊的剩余羊肉,这孩子吃着腮帮子鼓鼓的。

见状,宁儿笑着上前道:“陛下,英公刚走。”

李承乾端坐着,正提笔在纸张上书写着。

宁儿帮着整理着桌上的奏章,动作很自然且十分地娴熟,三十年了,她在陛下身边已是三十年。

收拾好之后,见陛下还在批阅着奏章,宁儿就坐在一旁的暖炉边,给李渺擦着嘴边的油。

这孩子向来活泼,刚坐下又对书架上的棋有了兴致,便伸手指着书架上的棋盘,让内侍给他拿。

宁儿点头示意让他玩棋盘,内侍这才帮着拿下来。

新殿内很安静,在太子与鹊儿这对长子长女不在身边时,陛下的身边总是很安静,只有这两个孩子来了,陛下的身边也会热闹起来。

人的一生很漫长,三十年的光阴又怎敢说是转瞬即逝,在陛下身边的这三十年间,一直都是平静的。

当年陛下还是太子,也还年少,便深受人们喜爱,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天赋与才能令房相与许国公都为之动容。

“你在笑什么?”

听到陛下的话语声,宁儿这才发现自己看着窗外失神地笑了,她解释道:“妾身想起陛下说过的祥瑞了。”

李承乾道:“以前朕觉得大唐的祥瑞是爷爷,爷爷过世之后,朕如今觉得大唐的祥瑞是郑公,现在又觉得这大唐的祥瑞是千千万万的人,朕刚看了户部奏报,中原各地自南向北,有人口六百五十一万户,有四千万人口。”

“妾身恭贺陛下。”

李承乾又道:“高句丽旧地人口三万户,新罗六千七百户,西域全境乃至葱岭诸胡有人口二十万户,吐蕃人口十三万户,这是自贞观以后人口最多的一次。”

关中提振的生产力其实并不多,这片大地养活四千万人说容易也容易,可说不容易也不容易。

如此庞大的社稷,想要维持甚至要保持平衡,就更考验这个朝堂治理能力了。

李承乾心中又颇觉得幸运,因从一开始就强化了基层建设,并且往后还要强化各县的建制,社稷能否稳固万万最考验基层,一个社会体系的崩塌也往往是从基层的崩塌开始的。

皇帝们所谓的社稷之重多半是这样的理解的吧。

看着她的表情,李承乾道:“有心事?”

宁儿道:“妾身没有心事。”

见陛下已批阅好了奏章,宁妃就让人将这些奏章都送下去了。

今年没有去年那般喧嚣,葱岭大战胜利之后,今年过得格外安稳。

临近休沐之前,李承乾又召见了上官仪。

上官仪既是太子的东宫舍人又是朝中的御史中丞,而这人又是个十分尽忠职守的人。

除了向上官仪问询近来太子的情况,也有些事要交代。

一叠卷宗被抬到了面前,上官仪神色多了几分凝重,这些卷宗看起来都是新的,没有折痕,墨迹都是完整的。

李承乾道:“这些都是吏部的卷宗,在地方建设上还是有些太松了,即便是朝中说得再严厉,每一次都将规矩画得清清楚楚,可官吏一旦到了地方,通常都会‘入乡随俗’从而又换了一副模样。”

上官仪已拿起了卷宗翻看了起来。

李承乾又道:“朕希望御史台加强监察队伍与指导的队伍,不要让地方官吏太过地方了,他们是朝中的官吏,要分清楚他们的职责与规矩,哪怕他们要冒犯地方的旧习。”

上官仪放下一卷,又拿起另外一卷。

“朕不希望再看到地方县治松散,他们是朝中官吏,他们要为乡民做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社稷的行为,他们的为人作风都是社稷的作风,他们若纨绔,那就是朝政纨绔。”

李承乾正色道:“上官中丞,朕希望往后监察官吏是一件寻常事,纠正风气是必须要行之事。”

上官仪道:“臣领命。”

“御史台准备十队人手巡查各地,接受乡民检举,多询问乡民。”李承乾语重心长道:“这件事很重要,有劳了。”

上官仪作揖弯腰行了大礼。

松赞干布依旧在等着皇帝的召见,这个冬天的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

当今陛下时而清闲,时而忙碌,唯独松赞干布一直在朱雀门前等着陛下。

直到朝中休沐,松赞干布见到了一队队的官兵离开了长安城。

这大半月,松赞干布每天都会在朱雀门前,看看送出来的政令,问一问礼部的官吏,陛下是不是看到了他的奏章。

而官吏们每一次都会告知他,陛下看到了他的奏章,但陛下没有召见他。

每天都是这个回答,今天朝中休沐了,松赞干布看着高大的朱雀门关上,低着头正要离开。

“赞普!”

听闻话语声,松赞干布看向对方,道:“郭寺卿。”

郭正一邀请道“赞普能否借一步说话?”

“好。”

郭正一带着松赞干布来到了自己的府邸中,让家人端来了羊肉汤,道:“家中拮据,赞普莫要见怪。”

他摇着头端着碗大口喝着羊肉汤摇头。

郭正一道:“其实赞普不用一直等在朱雀门前的。”

“郭寺卿是何意?”

“你大可以离开长安城,现在就回吐蕃,不会有人阻拦赞普,也不会有人过问,哪怕是沿途的关隘,也会有人给赞普放行。”

松赞干布迟疑地放下碗筷,一碗羊肉汤已下肚。

郭正一将自己的这碗也端给他,又道:“这都是陛下吩咐的,早在禄东赞离开长安时,陛下就有此吩咐了,你回去吧。”

松赞干布感受着腹中的温饱,向着太极殿的方向行礼,朗声道:“谢天可汗。”

郭正一道:“赞普这么走了,陛下觉得很可惜,这才会多日不见你,其实赞普对大唐一样很重要,对社稷对吐蕃与大唐的安宁,还望赞普能相助,为了大唐更为了吐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