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四十四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

本来,长孙无忌前来面见陛下就不是来听陛下说这些事的,而是为了询问朝中的非议,就在今年陛下又革职各地官吏两千人,调任六千人,一度闹得各道州与洛阳,乃至长安城的人心惶惶。

皇帝在御史台养出了一群极其善于察人与钱往来的御史,这些御史以此为生,查探藏匿的钱财,分析人情往来,成为了那些御史最擅长的事。

而其中最得力的御史,就在李义府麾下。

因此朝中觉得李义府为人狠辣,很多人就惧怕他,好在执掌御史台的是上官仪不是他李义府。

在纠正不正之风,查处官吏徇私,私收钱财之事上,这位陛下的眼底里容不下沙子,该杀的就杀,该流放的就押送西域种树。

说起种树,长孙无忌心中又有感慨,西域的树种了二十多年了,还在种着,皇帝要在西域种树的念想从未断绝过。

就算是种下一批树死了,那就来年再接着种,周而复始很多年了,总算在沙州附近种出了一大片树林。

这位陛下就是这样的人,一件事能够执行数十年不懈,种树也是,处理朝政也是。

从贞观到如今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足够改变一代人,这社稷也换了一代人。

陛下正在说着松赞干布,长孙无忌就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李承乾向内侍眼神示意,收到陛下的目光内侍忙将椅子递上,道:“赵国公且坐吧。”

长孙无忌行礼道:“谢陛下赐座。”

听罢儿子的话语,李世民又询问道:“关中的新丰酒只要三钱一碗?”

李承乾将手中的书卷放在桌上,重新坐下来,又道:“近年来关中的酿酒作坊多了不少,新丰酒自然便宜了。”

李世民又道:“辅机?”

长孙无忌应声道:“老臣在。”

“当年你与朕初来长安时,那时候一碗新丰酒多少银钱?”

长孙无忌仔细一想,又道:“二十钱。”

李世民颔首,“可以痛快地饮酒了,朕却老了。”

长孙无忌又道:“当年与陛下共饮,亦畅快无比。”

李世民会心一笑,低声道:“松赞干布是要将吐蕃交给你了?”

“回父皇,其实松赞干布写的是一篇策论,当初郭正一交给儿子时就说是一篇治理吐蕃的策论,而不是将赞普之位交给朕,他也没说要退位。”

李世民轻哼一声,“你都是天可汗了,还在乎一个赞普之位?”

“父皇所言极是。”李承乾递上一杯茶水道:“儿臣不在乎一个赞普之位,儿臣在乎的是吐蕃西北的大雪山,这道屏障儿臣志在必得。”

长孙无忌又接过陛下递向自己的茶杯,这茶杯拿在手中有种磨砂的质感,这是一种磨砂质感的琉璃所制的杯子。

见舅舅对这个杯子好奇,李承乾解释道:“本来少府监准备要做质地更好的琉璃杯,可在烧制的时候出了岔子,虽说是残次品可拿在手中却有一种意外之喜,偶然得之,朕很满意。”

长孙无忌饮下一口茶水,小心翼翼将杯子放在桌上。

“松赞干布说大唐想要一统吐蕃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就像是朕当年在洛阳城杀的那些人,吐蕃的旧贵族也该抹去。”

李世民了然道:“松赞干布让你杀人?”

李承乾摇头道:“杀吐蕃的贵族不是一个上好的选择,也不打算杀了这些贵族,儿臣明白松赞干布的意思,将旧贵族清除就是将骨头打断,重塑吐蕃的筋骨,这些事中书省的十九个侍郎已议了一月之久了。”

如今中书侍郎都有十九个了,朝中的中书省多半都要坐不下人了。

李世民心中清楚,这件事终究还会交给许敬宗去做,放眼朝野只有许敬宗最适合做这件事。

李承乾道:“舅舅近来如何?”

“老臣一切都好。”

“身体如何?”

长孙无忌摇头一笑道:“还是一些旧病,只是近来听闻陛下处置了不少官吏,导致朝野人心惶惶,这才来问问。”

李承乾道:“今天在昆明池有一件大事要做,不如一起去看看?”

李世民道:“好,正想去看看。”

陛下不再多解释,长孙无忌也不想多问了,他虽年迈但心中还是牵挂着朝堂的,心中还是牵挂着李唐的社稷。

至今,长孙无忌还记得当年舅父的叮嘱,“除了太子,你不论帮谁都会让长孙家成为众矢之的。”

当年的自己没有明确答应舅父,这种事不能轻易答应,他忠心皇帝,当年他还一直将李世民当作能够托付身家的布衣之交,是君臣也是挚友。

既是挚友,就不能在皇帝的儿子之间左右,长孙无忌还有些庆幸,庆幸太子当年一直在努力争取。

长孙无忌心想着自己这个舅舅啊……我真的帮过陛下吗?

大概唯一的一次,也就是贞观十九年腊月的那一封信吧,仅此一次。

李承乾陪着父皇与舅舅坐在车驾内,英公亲自赶着车,护送的队伍离开皇宫一路前往昆明池。

今天的昆明池十分热闹,一群群的乡民围在昆明池边,还有官兵与军中将士正在维持着秩序。

安排军中人手维持秩序的人是薛仁贵与裴行俭,这两人带了三千兵马。

当皇帝的车驾就要来到昆明池,早有军中将士们将道路清理了出来,人们纷纷站在两侧,安静地看着皇帝的车驾通过这里,前往昆明池。

直到车驾停下,李承乾先一步下了车驾,而后亲自扶着父皇与舅舅也下了车驾。

李世民回头看去,见到了呜呜泱泱的人群正在朝着这里注目着。

这位年迈的天可汗须发随风而动,忽然向着呜呜泱泱的人群点头,动作很细微,或许远处的人们没有看见。

在近处有个不懂事的孩子,跑到了近处,看来是孩子的大人没有看住,这孩子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模样,他向着大唐的两位皇帝躬身行礼了。

李世民笑道:“照看好孩子。”“喏。”裴行俭朗声回应,带着孩子走到了一旁。

长孙无忌放眼看去,从这里可以一眼将昆明池的景色尽收眼底,池水已满,甚至不少水溢出,流淌在岸边。

“陛下这是要做什么?”

李承乾道:“关中就要入春了,每年的三月与九月是关中的雨季,昆明池的蓄水满了。”

远处的鼓声不断,长孙无忌抬眼看去,见到在一处干涸的河道两侧,还有不少穿着皮甲的兵士正在搬运着沙袋或者是挖深河渠。

又有鼓声响起,这里的将士们用鼓声传讯,这里的将士时而聚集搬运货物,时而散开各自查验着河渠的某处。

长孙无忌并不知道陛下的兴致从何而来,就在一旁陪着。

直到天色入夜,围观的乡民们也都回去,而就在干涸的河道上还有不少将士在忙碌。

不多时皇后与宁妃,还有皇太后带着太子也来了。

李承乾将烤好的饼递给一旁的儿子,而后继续炙烤一条肥硕的鱼,“鱼是薛仁贵从昆明池抓出来的,他说这条鱼最肥,就献给了朕。”

长孙无忌看到还有火把正在挥动,将士们又在用火把在指挥,朝着远处眺望,因河道是由高向低的,因此站在昆明池岸边的高地上能够看得很远,火把像是两条在夜里的火龙,卧在河道两侧。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舅舅,昆明池要开闸下方的河渠需要扛住压力,他们在这里挖河渠已用了半月,明天一早就要开闸了,舅舅不如与朕一起看。”

“臣领命。”

父皇与母后年迈了,所以早早就在车驾内睡下了,李承乾一直看着远处的火把晃动着,又道:“舅舅。”

睡意浓重的长孙无忌这才回神,道:“陛下。”

“舅舅,朕一直觉得如果一群人共同做一件事,数千数万……哪怕数万万人都为了一件事而努力,那这件事一定很伟大。”

闻言,长孙无忌的神色中有了明悟之色。

李承乾道:“就像当初父皇东征,起初只有五万兵马,可后来各地的人们自愿入军不求军械军功军饷,他们愿意跟随父皇一起完成东征,群情难却……直到东征兵马过了十万,二十万……”

“父皇没有大肆征辟兵马,可为了一扫前隋遗恨,人们可以义无反顾,人们心中的血从未凉,现在朕也觉得如果千万人能够一起为一件事而努力,无数人为了一件事而不舍昼夜。”

“朕觉得那件事就是伟大的,大唐需要有伟大的事,这种事或许很少,但至少朕希望以后还会有,将来会有千万人为此奋斗,所以朕要建设西域,收拢吐蕃,要让这片大地的人们学会如何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

站在后方的薛仁贵,裴行俭与太子听着陛下的话语都沉默不语,目光依旧看着远处晃动的火把。

翌日早晨,工部尚书徐孝德带着他的人手脚步匆匆而来,他的官服下摆还带着泥泞,一双靴子都是湿漉漉的泥。

李承乾道:“吃点吧。”

接过陛下递来的一碗粥,徐孝德忙行礼道:“谢陛下。”

刚坐下,徐孝德手中还端着碗也没有当即用早食,而是先向陛下说着河渠的情况,为了减轻昆明池的压力,工部与军中带着两万人开辟了六条河渠。

等掘开昆明池的河堤,池水就会顺着眼前这条主河渠流下,奔腾而下先进入主河渠,而后会分流到六个河渠,再之后流向沛水,并且在沛水两岸增高了河堤,疏散了距离河道最近的村子。

听罢这些话,长孙无忌也明白了为何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掘开河堤,到了三月就要农忙,必须抓住融雪后与春雨来之前的时节。

李承乾朗声道:“薛将军,裴将军!”

两位将军来到近前,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看了看天时,吩咐道:“辰时三刻,掘开河堤。”

“喏!”

徐孝德匆忙将碗中的粥一口气喝完,也脚步匆匆地去吩咐事宜,昆明池边鼓声还在响个不停,这鼓声要一直敲到辰时三刻,才会停下。

那敲鼓的士兵此刻已满头大汗,他的手臂还在不断舞动着木锤重重打在鼓面上,他的手臂多半已酸痛无比,可还是不断捶打着,看来不到力竭不会换人。

朝阳缓缓从东方升起来,李承乾道:“父皇,舅舅,这里的朝阳十分好看,父皇平日里得闲应该多来看看。”

李世民还在吃着一碗粥,道:“朕在村子里住着,足矣。”

徐孝德又匆匆而来,“陛下,辰时三刻已到。”

李承乾颔首:“掘开水库。”

“喏。”

上百个民夫身上缠绕着粗麻绳,鼓声比先前更密集了,河渠两岸有战马在奔走,正在巡查河道,哪怕是河道中有一块石头都要检查仔细了。

每隔三百步都会有一个高台,高台上有人在挥动令旗。

李承乾又道:“这一次掘开水库事关三个县,二十五个村子,八万六千九百口人的生计,朝中与军中合理动用了近两万人手,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随着薛仁贵挥动手中的令旗,那百余名民夫已将麻绳一端绑在了堤坝的木桩上,鼓声忽然停下,民夫们拉动麻绳,将堤坝的木桩向着两边拉动。

直到有些细长的水柱从缝隙中出来,鼓声再一次响起,四周只剩下了鼓声没有吆喝声,人们纷纷退散。

堤坝闸口,水柱越来越多,直到闸门被冲开,巨大的水流冲入河渠,激起了一片水雾。

当人们看到水流安稳地落在河渠中,朝着远处流淌而去,劳累了半月的人们大声欢呼着。

徐孝德看着堤坝的另外一端闸门,确认会降到安全的水位后,又匆忙禀报道:“陛下,很顺利。”

李承乾询问道:“后方的分流可还顺利?”

过了半个时辰,又有将士策马而来,慌忙下马行礼道:“陛下!分流顺利,已流入沛水。”

又有传令兵来报,“陛下,沛水河道稳固,村子与田地一切安好。”

李承乾笑着道:“告知各县,正常春耕,可以安心地等春雨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