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四十三章 吐蕃往事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四十三章 吐蕃往事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帐篷中点着火盆,外面的呼啸声更大了,听着风雪声,松赞干布依旧写着策论。

偶尔还有风从帐篷的缝隙中吹进来,吹得火盆中的火焰也在晃动。

达占东塞走入帐篷中,他手中拿着一些刚煮好的羊肉,道:“李都护给了我椒盐,我不想撒在牛肉上。”

松赞干布见到他冻得通红的双手端着铜盆,盆内切好的牛肉正在冒着热气。

达占东塞将牛肉放在一旁,又用牛粪点燃了一个小火盆,放在赞普的边上,言道:“赞普是在给天可汗写信吗?”

松赞干布点着头,提笔写下最后一句话,便拿着纸张放在油灯边仔细看着,反复确认没有问题之后,等墨迹干了,将其放入一个牛皮袋中,再用针线缝好,交给他叮嘱道:“让人送去长安城,交给鸿胪寺卿郭正一。”

达占东塞点头道:“明天一早就让人送去,赞普吃点牛肉,我就不喜欢吃唐人的椒盐。”

他说着话拿起一块牛肉,又道:“赞普,你看!这个牛肉要这么吃才好吃。”

达占东塞将一块牛肉放入口中,一边咀嚼着一边闭眼享受着。

松赞干布笑道:“听闻你现在会给牛治病?”

达占东塞颔首道:“牲畜也是会生病的,牧民的牲畜要是病死了,他们也就活不下去了,我会好好钻研如何给牲畜治病,牲畜对我们的牧民很重要。”

松赞干布也没有用椒盐,他拿起一块牛肉,牛肉用水煮熟的,还带着一些血色的肉块放入口中,很是享受地吃着。

翌日,达占东塞让人将赞普的书信送去了长安,而他也陪着赞普从青海一路前往吐蕃。

很多吐蕃人都知道在长安城养病的赞普要回来了,可真要准备去见吐蕃的子民,松赞干布反倒犹豫了。

达占东塞牵着赞普的马,走到了众人的面前。

一群吐蕃子民在松赞干布的马下欢呼着,他们在欢庆吐蕃赞普回来了。

虽说吐蕃赞普已是一头白发,但赞普的病好了,也安全回来了。

在人群的欢庆声中,松赞干布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独自一人策马前往布达拉宫,一路上松赞干布时常会咳嗽。

达占东塞怀疑赞普的病多半是加重了,在姑臧城的时候赞普的咳嗽还没有这么剧烈。

松赞干布平复了呼吸之后,回道:“天可汗让太医署的人给我治病,他们说过我的病已伤及了内腑,再回吐蕃深处也可能会加重病情。”

又剧烈咳嗽了两声,松赞干布只能翻身下马,往藏布江边走了两步,他重重咳嗽了好几声,直到面色都涨红了。

看着赞普的模样,达占东塞道:“赞普我们不往前走了!”

松赞干布站在藏布江边,他望着布达拉宫的方向。

当年离开时布达拉宫还没建成,现在却走不回去了吗?松赞干布心中自问着,却见达占东塞对后方的吐蕃孩子用吐蕃语高声呼喊着,就有孩子离开。

松赞干布的呼吸每一次都很用力,静坐在藏布江边。

一群吐蕃孩子请了一个唐人来到了这里,来人是天可汗安排在吐蕃的大夫。

“赞普,我是太医署的。”

“嗯。”松赞干布点头。

这位医官听着他的呼吸声,诊脉良久。

在一群吐蕃孩子的注视下,这个医官又试了试赞普的听觉,看了看赞普的眼睛,观察赞普的呼吸次数。

医官站起身道:“当年赞普重病就已坏了脏腑,如今的赞普的脏腑本就不如寻常人,加之吐蕃高寒,会加重病情。”

这位医官思量片刻,又道:“赞普不可再往前了,大可留在这里休养,若适应之后再往前走亦可,但下官也不能保证赞普能走多远,还望三思。”

达占东塞着急道:“赞普会死吗?”

“我是医者,赞普若想活着,就要听医者的话。”他收拾好药箱道:“赞普也不用服药,安心静养就好。”

达占东塞看着医者离开,他不服气道:“赞普,我们都是在雪山下长大的,我们也能回雪山的。”

在长安居住多年的松赞干布适应了关中人的生活方式,反倒是回来之后就不适应了。

“天可汗想要我活着的。”他自语了一句话,便让人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帐篷。

夜里,松赞干布在这里居住了下来,时常看向布达拉宫方向。

接连数天,这位赞普一直留在这里,自从不再往前之后,赞普的病情也好转了。

这天夜里,吐蕃又下起了大雪,有人骑着战马朝着这处帐篷而来。

松赞干布坐在温暖的帐篷内,正拿着一卷书翻看,时光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时候他就是这样,不论外面有多么的严寒,总是在火边拿着一卷书看着。

此刻,松赞干布正在看的书籍正是如今吐蕃崇文馆的。

风雪中,那人在帐篷前翻身下马,风雪吹起他灰白的头发,拍去身上的积雪后走入帐篷。

见到来人,松赞干布并不觉得奇怪,而是道:“现在的吐蕃怎么样了?”

来人取下了帽子,他正是禄东赞,一头灰白的头发,年过六十的他双眼也有了些许浑浊。

从长安城回到了吐蕃,禄东赞的整个人似乎都像是被抽空了,在长安城他至少还有些生机,可回到吐蕃之后,他的生机就像是被抽光了。

禄东赞坐在火盆边,感受着火焰的温暖道:“这么多年了。”遥想当年,这位吐蕃大相带着兵马旁观了大唐与吐谷浑的战争,那时候他才三十岁,正是打算做一番大事的年纪,那时候松赞干布也不过十五岁。

转眼间过去了三十年,大唐征服了天山,完成了东征,当年的那位天可汗老了,大唐有了一位新的天可汗。

这位新天可汗又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对手,他比当年的那位天可汗更可怕,让禄东赞觉得自己不是他的对手,更无力撼动现在的大唐。

当年的天可汗是一个十分强大且有气魄的人,令天下英雄臣服,驰骋江山,重情重义,讨伐不臣。

如今的天可汗,严苛且行事强硬,集权且强权,对内对外没有仁慈,没有情面,唯有政治与利益。

这位新天可汗是个冰冷的人,也是个可怕的人。

或许在当年面对那位天可汗,吐蕃或许还有些机会,可现在这位新天可汗不会讲半分情面,就如那位波斯王子跪在朱雀门前数天,也得不到天可汗的一句复国。

哪怕波斯王子一头撞死在朱雀门前,天可汗也不会帮助他复国的。

这就是一位冰冷的天可汗,冰冷又强大,这位天可汗明白,帮助波斯复国对大唐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给葱岭留下隐患,哪怕波斯王子立下毒誓,绝不再与大唐为敌。

但天可汗不会相信他的承诺与誓言,大唐为何要割舍一部分平白送给波斯人,甚至还要给自己留下隐患,波斯的故事写在史书上就足够了,至于复国……天可汗根本就没有想过那个可能。

曾经的天可汗是一个有温暖的皇帝,而现在的天可汗是冰冷的,虽说是父子,可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禄东赞现在还记得,当年在太极殿前,他还是太子,站在阳光下他那温和的笑容,那分明是个很善良的太子,他还送给了自己一块肥皂。

可现在呢?他会将吐蕃蚕食,让吐蕃成为大唐的一部分,将来会像西域那样成为大唐的赋税之地,禄东赞心中肯定了一番,不用怀疑了,一定会是这样的。

这样的天可汗怎么可能放过吐蕃,就连波斯都无法复国,吐蕃又怎么可能独善,唯有毁灭或遂了天可汗的愿,两个选择。

见禄东赞久久不说话,松赞干布道:“现在的吐蕃怎么样了?”

“很好。”禄东赞低声道:“吐蕃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唐人甚至给吐蕃的老幼治病,吐蕃人都相信大唐与他们之间不会再有战争了,唐人是爱和平了,就像唐人爱他们自己,现在的吐蕃人也爱着自己,更爱如今的和平。”

说着话,禄东赞神色多有不舍,当年那个敢在吐谷浑与大唐的战争中想着谋利的禄东赞早就不在了。

软禁在长安多年的禄东赞早就已是另一个人,他变得更加谨慎,更加谦卑,不敢自大。

那是禄东赞看到了更强大的大唐,看到了唐人是如此拥戴他们的皇帝,还有一群年轻翘楚,这个大唐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衰败,随着时光流逝它反而更强大了。

薛仁贵,裴行俭,王玄策,狄仁杰,裴炎他们都可以为天可汗带兵,不论是谁带兵来攻打吐蕃,都是会给吐蕃带来灭顶之灾。

哪怕不是他们,只要天可汗一句话,西域,葱岭甚至是天竺与南诏人也会奉天可汗的旨意来讨伐吐蕃。

松赞干布道:“听闻你时常被噩梦惊醒。”

禄东赞看着火盆中的火焰道:“是吐蕃的孩子告知赞普的?”

“嗯。”松赞干布放下手中的书,道:“那个孩子说大相到了夜里就会被噩梦惊醒,大相很害怕。”

禄东赞痛苦地捂着脸。

“你说我们以前在长安时为什么不恐惧?”

听到赞普的话语,禄东赞一手捂着脸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松赞干布喝着奶茶又道:“听说茹来杰也爱喝奶茶,有人说茹来杰在雪山上给我留了一封信,可没有人见过那封信,他说只要我回到了雪山上,就能知道茹来杰给我的信是什么。”

看禄东赞竟掩面哭泣了起来,不离开长安其实也还好,回到了吐蕃之后禄东赞的情绪却经常崩溃。

如果禄东赞在长安城度过一生,就没有这么多泪水了。

松赞干布坐下来拍了拍他的后背,递上一碗奶茶。

禄东赞双手接过茶碗,忍住了泪水。

现在的松赞干布也是一头白发,从远处往明亮的帐篷内看,就能见到两个坐在一起的白发人。

“其实你不恐惧唐人,从你是吐蕃大相开始你就没有恐惧过敌人,现在回到了吐蕃,你见到了吐蕃的美好,见到了吐蕃子民脸上的笑意,吐蕃的子民从未有过现在这样安心,他们不用担忧战争。”

松赞干布比禄东赞年轻,他反倒安慰着这位年迈的吐蕃大相,“他们不用担心有人会抢他们的牛羊,因为唐人与吐蕃的勇士会保护他们,他们也不用担心吐蕃的贵族会掠夺他们,因为都护府不许吐蕃的贵族这么做。”

“见过了美好,才会害怕,我们都是很一般的人。”松赞干布长出一口气,又拍了拍他的后背。

禄东赞生活在吐蕃的内乱时期,那时候他与赞普平定了吐蕃的内乱,也吞并了很多周边小部落,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可那时候的吐蕃子民并没有过得多好。

天亮的时候,年迈的禄东赞再一次翻身上马,他沿着藏布江一路走着,也不知道要去何处。

松赞干布却在藏布江边找到了桑布扎的旧居,他打算在这里住下来,过着无人打搅的生活,至于茹来杰留下的信是什么,松赞干布反倒不在意了。

松赞干布觉得自己早已是个有名无实的赞普,既然都不算是赞普了也就没了非做不可的事,他更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留在藏布江边,看着吐蕃的子民,看着吐蕃的一群孩子长大。

“就像唐人说的,人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天下人。”松赞干布坐在久违的阳光下看着东方,又自语道:“天可汗一直都是这么说的。”

乾庆十三年一月,长安,皇宫新殿前的银杏树下。

这里以前是兴庆殿,当年刚登基的李承乾将这里改成了新殿,李世民对儿子的这个行为,多少还是有些不满的。

长孙无忌正拄着拐杖而来,他远远就见到了坐在银杏树下的父子,尤其是当今陛下,一双眼睛与长孙皇太后当年一模一样。

李承乾看着手中的书信道:“松赞干布在临走前,还在咸阳桥上买了一碗关中的新丰酒喝,还付了三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