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四十九章 刘仁轨与礼部为敌

禄东赞抬首道:“他是朋友,他更是唐人的都护。”

翌日,松赞干布又将一份书信送了出去,送信的是一位吐蕃的勇士,这位勇士策马朝着长安城方向而去。

禄东赞坐回了都护府门前,见到了匆匆奔赴长安城的勇士,了然一笑。

今天的都护府很忙,这里的官兵来回奔赴不停,禄东赞喝着青稞酒在这里一直等到了黄昏时分,也没有见到李安期回来。

每每有都护府的官兵路过,他们就会见到颓废又年迈的吐蕃大相,甚至还能闻到他身上的酒气。

直到夜里,李安期这才回来,见到了在门外已醉倒的禄东赞。

正值夜里,气温正在降低,如果禄东赞就这么一直躺在外面多半会冻坏的,更别说他现在是一个老人家。

李安期将禄东赞扶进了都护府,让他在屋内安睡。

回来之后,李安期还要为眼前的事忙碌。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李安期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就离开了这里,每到夜里才会回到都护府。

今天,忙碌了一天的李安期回到都护府,见到了带着一车酒水的禄东赞

拉车上的酒水是用坛子装的,只有关中的酒水在运送的时候,才会用这么大坛子。

禄东赞朗声道:“今天要喝好酒!”

李安期翻身下马,道:“哪里来的酒水?”

禄东赞揭开酒坛子,用力一闻,笑道:“哈哈!关中的好酒。”

也不知道,今天这位吐蕃的大相怎么就带来了这么多酒坛子。

直到禄东赞喝醉了,正捧着一个盆大口吐着,李安期拍着他的后背,道:“关中的酒水更烈,你不该喝这么多的。”

禄东赞吐完之后,捧着盆就睡着了。

李安期从他手中夺过木盆丢到了都护府外,给禄东赞盖上毯子。

“李都护,朝中的调令。”

李安期心中惊疑,接过调令蹙眉看着。

一旁的裨将问道:“李都护,朝中是要……”

李安期颔首。

裨将见状,又放松一笑也明白了李都护的意思。

从今年开始都护府的人都知道李都护一直在期盼着回长安的那一天,李都护已写了好几份文书,问询兵部的意思,可李都护送去的文书迟迟没有回应。

现在这个回应终于来了,李安期拿着文书高兴地一笑,他现在就想翻身上马,带着文书前往长安。

可在离开之前,李安期还有不少事要做,他确认了前来接任的都护是程处默,是当朝卢国公的儿子。

程处默将军距离吐蕃都护府还有两天的脚程,若是现在就动身,策马一路向东行,天亮的时候就能见到正在赶来都护府的程处默。

“都护打算何时动身?”

李安期看了看烂醉如泥的禄东赞,低声道:“程小公爷要是见到禄东赞这副样子躺在都护府……”

“小公爷多半会将吐蕃大相揍一顿,之后丢出去,若追究起来……小公爷多半会说不认识禄东赞。”

李安期又在都护府逗留了一天,直到禄东赞酒醉醒了,才说起了调令的事。

禄东赞笑着道:“你终于要走了,朋友!”

李安期拍了拍禄东赞的肩膀道:“你少喝点酒。”

“哈哈哈!我离不开酒。”

李安期对这个结交还不到一年的朋友道:“我要走了,以后你少来都护府,程小公爷不是一个好招惹的。”

禄东赞醉醺醺地离开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这话。

李安期翻身上马,带着自己的人手远去,都护府就要迎来新的都护了。

策马出了十里地,李安期就见到了正在赶去吐蕃都护府的程处默。

双方短暂地打了一声招呼,就各自带着各自的人离开了。

李安期任职吐蕃都护府的都护有四年,这次他也得以回家,可以祭拜家父。

乾庆十三年,十月,关中入秋了,李世民走在安宁村中,看着一颗颗柿子挂在了枝头上,“再过一个月,这个柿子就熟了。”

长孙无忌道:“臣要恭贺陛下。”

李世民在柿子树下停住脚步,问道:“你要恭贺什么?”

“在吐蕃有很多年轻人在称颂大唐。”

“称颂什么?”

这两年,李世民一直在村子里养老,从来不过问国事,自然也不知道如今的朝政局势。

真要说了解,李世民也只能从中知道自己的大孙子最近在学政很累,每一次前来看望那孩子都能吃得很多。

“吐蕃的臣民称颂大唐给了他们牧场,给了他们牛羊。”

李世民不解道:“大唐给了他们哪里的牧场?”

长孙无忌解释道:“那些牧场本就在吐蕃,只不过一开始并不属于微末的牧民,现在天可汗将那些原本不属于他们的牧场分给了他们,就有数万人为此向着长安城拜倒。”

深秋时节的冷风吹过,李世民看着枯黄的草木,“朕的儿子究竟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长孙无忌又将吐蕃发生的事讲述了一遍。

吐蕃发生的事很突然,突然得让人还没想明白,就有了一群接着一群的吐蕃人要向大唐效忠。

“大唐在吐蕃建设郡县,他们觉得要先建设郡县才能将人聚居起来,就有了一片又一片人,天可汗说建设郡县不适合在吐蕃,想要朝臣想出更好的办法。”

“这件事在朝中争论了许久,一直没有结果,天可汗希望吐蕃的牧民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无须用郡县划分,不用墨守成规,可朝臣觉得想要控制就必须要划分郡县,想要治民安民,就要分权。”

李世民冷哼一声,道:“他的麾下能人如云,还有他办不成的事?”

天可汗想维持吐蕃人原本的生活规矩,但朝中觉得要治民就需要郡县。

在乾庆一朝的时代大势下,几乎人人都在坚信如今的治理之策是最好的,并且在如今的形势下,人们都好不容易习惯了如今的朝政体系,人们对待各种事项的方式也更加趋向高效。

高效,准确,并且行之有效是大多数人的准则,也是现在朝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的行为方式。

时代的形势不能阻挡的,并且这个形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会继续,人们从前隋阴霾中走出来,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武德年间的萧条时代出生的,在贞观年间的骄傲中长大的。

因此,现在的唐人是骄傲的,而在高效的治理条件下的影响过程中,人们都十分坚定地相信如今的新政,甚至有些自大地认为,如今的治理之策是最好的。

这才有人觉得应该在吐蕃的高原上实行郡县制,将吐蕃的牧民分为一块块的聚居地,能够更好地治理控制以及集权。

这是皇帝鲜有的几次向朝臣妥协,这种妥协很难得。

皇帝希望对吐蕃的治理之策,有更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取巧的方式方法之前,皇帝同意了实行郡县制。

皇宫,李承乾看着兵部的奏报,对裴炎吩咐道:“让李安期坐镇郑州的折冲府。”

裴炎道:“李安期将军还要去祭拜他的父亲。”

李承乾坐下来,十分平静地道:“这些年来他在吐蕃都护府有劳了,一个折冲府都尉大将军的位置,也不知道能够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裴炎并不知道那位以前的礼部尚书与陛下之间的事,大概那时候陛下还是太子,那时候自己恐怕还没有科举入仕。

“好了,让李安期明年再去赴任。”

“这是新罗送来的奏章。”

见陛下接过奏章,裴炎行礼道:“陛下,从新罗来到莱州的船只不少,近来的确有消息送来,东海那边又有倭人出没了。”

李承乾吩咐道:“新罗地界,还有人愿意去倭人地界吗?”

“有,有很多。”

听到裴炎肯定的回话,李承乾又道:“那就让人过去吧,他们能够得到多少都是他们的,大唐不会与他们争抢。”

裴炎神色凛然道:“臣领命。”

离开新殿时,裴炎脚步稍停还回头看了一眼,陛下没有下旨意,只是轻描淡写地几句话,但若真的这么做了,在大量金银的引诱下,会有更多的新罗人杀进倭人地界,并且会比金春秋杀得更多。

刚走到承天门时,裴炎就见到了正在与鸿胪寺卿争论的刘仁轨。

刘仁轨得知了松赞干布与陛下的书信往来,并且在兵部不断往吐蕃派人的过程中,皇帝与松赞干布早有预谋。

原本此事在朝中也没有外人知道,但李安期被忽然调动,引起了刘仁轨的注意,他又是一个想要将事追根问底的人。

不得不说,松赞干布的书信又给朝中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知道那位远在吐蕃的赞普是怎么想的,若不是赞普的这个要求,陛下不会轻易调动李安期的。

郭正一正在解释着,刘仁轨一次次追问着。

直到刘仁轨挥袖离开,郭正一还站在原地想要解释。

注意到一旁的裴炎,郭正一作揖道:“见笑了。”

“刘侍郎本就是这样的人。”

“他觉得现在我可以帮着陛下做这些事,将来我会帮着陛下做更多的错事。”

裴炎笑道:“其实在社稷利益面前,无关对错。”

郭正一又道:“是我疏忽了,没想到一份调令文书,能让他这么执着。”

裴炎笑着道:“这样的人又不是只有他,朝中如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为臣子这方面,裴炎是十分坚定的现实派,现实就是对错从来不是这么分明。

刘仁轨则是较为偏向理想的那一派,他十分理想地认为就该对错分明。

总算是应付完刘仁轨,让郭正一长出一口气,总算是让他打消了去见陛下的行为。

若真让他面见陛下,郭正一觉得就会因此得罪许敬宗,而刘仁轨这样的人一旦得罪许敬宗,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有时候时运不济不会只有一次,郭正一还在担忧着这件事,就听到了四周官吏的议论。

“刘仁轨去见许敬宗了。”

听到这个消息,郭正一如同雷击一般站在原地,祸不单行,怕什么来什么。

不出所料,刘仁轨敢叫骂许敬宗,就代表着他一个人单挑了整个礼部的官吏,一时间大骂声不断。

刘仁轨竟然在众人的围攻下还能有来有回。

直到金吾卫来了,眼前的混乱才停下。

郭正一感觉如今的朝堂真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刘侍郎觉得事涉鸿胪寺,礼部肯定也脱不开干系。

可郭正一心里一清二楚,松赞干布与陛下书信往来,真的与礼部与许敬宗没有半分半点的关系,都是自己的这个鸿胪寺帮着陛下做得。

许尚书又是一个十分讲究旧情的人,不论这件事是不是与礼部有关系,许尚书都会为此站出来。

“哈哈哈!许敬宗,你也有今天。”礼部官邸外,褚遂良十分不厚道地大笑了起来。

言罢,褚遂良眼前一黑,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一只鞋子砸在了褚遂良的脸上。

大笑声也戛然而止。

刘仁轨虽得罪了许敬宗,可也不想与褚遂良为伍。

不过只要许敬宗不痛快,褚遂良就很痛快。

长安城内,晋王府邸,李治看着眼前这个被烧得焦黑的铜炉发愣。

张柬之双手提着两个篮子,一手一个,篮子内装着满满当当的柿子。

李慎也是同样,他吃力地将篮子放下。

李治望着实验失败的铜炉,往嘴里灌着凉水,看到两人走来疑惑道:“怎么?关中的柿子又泛滥了吗?”

张柬之道:“的确泛滥了。”

李慎放下了柿子,又拿起一旁的橘子吃着,询问道:“这个炉子怎么了?”

李治道:“知道为何皇兄让我不要急于求成吗?”

李慎疑惑道:“为何?”

李治拿起桌上的两个铜制的小物件,这个是大唐的第一个带有螺纹的铜制榫卯。

“这是什么?”

李治道:“这是炉子能够铸成的关键,你知道少府监为了造出这两个小物件,用了多少天?用了多少铜?就这么一个小东西,耗费数月心血。”

李慎道:“有了这物件,那我们还等什么?”

李治也颇有斗志地站起身,“这个铜炉用不了,我们要铸造一个铁炉子。”

张柬之吃着一个柿子,感受着深秋时节的冷风吹过,看晋王与纪王颇有斗志的模样,无奈一笑。

正当李治跃跃欲试时,李慎又扑上一盆冷水,“不好,我们没钱了!”

“不好了!”有人脚步匆匆而来,禀报道:“晋王!纪王!许尚书的房子被人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