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五十一章 未来的数十年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五十一章 未来的数十年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知为何,听到父皇一句都一样,李泰一时间竟然泪流满面,他捂着脸低着头。

李世民拍了拍这个儿子的后背,道:“回来了就好。”

只是想起小时候,李泰就想起当年朝中的一些言论,那时候朝中的闲言碎语不少。

只不过到了现在,那些闲言碎语都可以不用在意了。

其实今年兄弟姐妹们都会回来,是因为今年是长孙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因此今年的新年一定很热闹。

与父皇母后用了饭,李泰带着妻子就回了长安城。

长安城的魏王府邸,只有一个家仆前来迎接魏王。

李泰听着家仆的讲述,平日里这里只有李欣住在这里,李欣身边也不需要太多的仆从,就驱散大多数的仆从,只留下了一两个老家仆照顾。

近来欣儿时常去安宁村,也常常与东宫太子玩闹,或者是晋王也会照顾一二。

李泰也没有想到,还是当初的兄弟几人最照顾自己的儿子。

这个时候李欣正在东宫与太子一起上课,李泰便让人收拾府邸,自己坐在这里院子里休息。

一直等到了夜里,才看到儿子李欣回来。

“父王!”李欣快步上前,又显得有些局促停下了脚步行礼。

“嗯,长高了。”

“孩儿近来十分想念父王……”

说着话,这孩子的话语声有些哽咽了……

翌日,李承乾在皇宫的西苑见到了多年不见的青雀。

如今的青雀瘦了许多,留着短须,神色上多了一些疲倦倒是眼中还很有精神。

或许一直在追求学识的人,眼神多是有神采的。

李承乾递给他一盆柑橘,道:“这是岭南送来的,给慎弟送去了不少,宫里留了些也吃不完。”

李泰拿起柑橘,剥开仔细品尝着,道:“嗯,慎弟一直以来都喜吃橘子。”

李承乾喝着茶水道:“朕让人在洛阳种了一些橘子,不过长得并不好,又改种了梨。”

内侍将一个木盒子放在魏王的面前,而后小步退下。

李承乾又道:“你多半能用到这个东西。”

李泰接过盒子看了片刻之后,才将盒子打开,其内是一块用木边框框着的琉璃镜片,琉璃镜片很透亮,比之外界所见的任何琉璃都要好。

“父皇要将当年阎立本所画的六骏图收入昭陵。”

李泰的目光还看着手中的琉璃镜,低声道:“昭陵如何了?”

李承乾颔首道:“都挺好的。”

“这琉璃镜是……”

“以前给小兕子做了望远镜,朕让人在老君山建设了天文台,之后少府监烧铸出来的琉璃就越来越好了,也就有了这个放大镜,嗯,此物名叫放大镜,用来观察事物的细微处,不过用这个东西时要小心。”

李泰道:“为何?”

李承乾拿出一张纸放在一旁石桌上,又将望远镜悬在上方,大约过了一盏茶的时间,纸上飘起一缕烟。

李泰见到纸张上有了些许焦黑的一个点,还有些细小不易察觉的小洞。

“这是……”

李承乾解释道:“很多人都觉得阳光是温暖的,抬头看太阳的时候会觉得耀眼,眼睛会觉得不好受,可在放大镜下,阳光的温度会被放大数倍,集中在一点上。”

用光线或者是光的传播来解释这个原理很复杂,李承乾尽可能解释得简单一些,用温度上来解释。

看起来李泰也不想要追根究底去追问。

李承乾又道:“不要用这个东西看太阳。”

李泰心领神会地点头。

“朕还知道你带不少土壤回来,用这个来观察土壤正合适,括地志不只是在地上的事,朕更希望有关土壤的记载,将书籍与智慧流传下去,千百年后的人们再翻看书卷,会想起来在我们这一代就有人开始钻研这件事。”

李泰低声道:“可文学馆至今没什么收获,最多找到一些尸骨。”

“什么尸骨?”

那些尸骨要论起来大概是很久远的事,李泰怀疑那些尸骨可能是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只是从一些挖出来的青铜器中推测出来的。

人类脚下的地壳很深,一层层的土埋葬着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听李泰讲述完,李承乾也喝完了杯中的茶水。

李泰言罢,颇为挫败地长出一口气,“皇兄,也给弟弟妹妹们准备了赏赐?”

身为当家大哥,自然是都准备好了,不只是给李泰这个放大镜,每个弟弟妹妹都有。

李泰询问道:“吴王就要回来了,青雀在来时与他在潼关相见,这两天应该就到长安城了。”

“其实朕也不用给恪弟什么,若真要给他……那就给他一把剑吧。”

李泰忽然笑了,笑了好一会儿,才道:“一把剑更适合他。”

今天的天气很好,皇宫正在准备长孙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这些事都是丽质与东阳两姐妹在安排。

本就是母后的大寿,这两个妹妹如此上心也就由着她们了。

“陛下,京兆府奏报。”

李承乾接过奏章,询问道:“谁递来的。”

“回陛下,是京兆府少尹狄仁杰。”

李承乾接过奏章仔细看着。

“得知魏王回来了,长乐公主命奴婢送来了甑糕。”李泰接过这碗甑糕,问道:“她们人呢?”

“为皇太后的大寿装点宫内宫外,恐怕不能来见魏王。”

“无妨。”

李泰吃了一口甑糕笑着道:“这两年在外走动,的确很久没有吃关中的甑糕了。”

这碗甑糕让魏王吃得很开怀,满满当当的一碗甑糕都被吃完了。

李承乾也看完了狄仁杰的书信,是狄仁杰发现了有人在跟踪为宫中采买的货物的宫人,已被京兆府的不良人拿下了,货物的采买一切都很安全。

狄仁杰是个灵醒的孩子,他的奏章说了有关石料的事,说明他多半已经猜测到了一些,烟的事他该是想到了一二。

可那又如何,相较担心狄仁杰能否猜测到烟的成因,李承乾更担忧稚奴能否造出会转的轮子。

李泰搁下碗,询问道:“皇兄,朝中如何?”

李承乾道:“朝中挺好的,小问题挺多,一件件事慢慢来,父皇时常教导朕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不要急于求成。”

李泰颔首。

身为大哥,李承乾也很愿意与弟弟妹妹说朝中的情况,其实这些事也不用自己说,李泰只要有心去问,他就能知道一清二楚。

现在的朝堂就是这样,就连长安城的坊民都能谈一谈朝中的政事,丝毫不避讳。

李承乾身为皇帝,希望全天下的人能够参与到社稷的建设之中,只要秉持着为人为民的治理方略,站在绝对的大多数人的立场上。

史书上的事迹都是波澜壮阔的,一句话写尽了数百年的光阴。

相较于史书的记载,放眼眼前,也就是当下……时光是一天天过的,人是一年年长大的,路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的。

武德年间,大唐刚立足关中的时候,那时候爷爷还在位,想要实行前隋的制度,可前隋的三师三公五省,显得太过庞杂,之后就简化成了三省六部。

有了三省六部之后,朝中职权进行了简化,各部的立场与职责也更清晰了。

到了贞观年间,尚书省一度废弛,慢慢形成了以中书省,门下省与六部,两省六部为核心的架构。

而到了现在,实行新政,推行改革,淘汰冗职……如今的朝堂中,门下省已失去了职能并入了秘书监,所施行的便是一个中书省与六部,就此一省六部,足矣。

官吏更多了,官邸却更少了。

随着中书侍郎的增加,整个中书省的权力更加分散,越来越多地事需要各方表决才能做决定。

他们总说现在的朝堂很好,可李承乾觉得依旧不完整,在人们不改变封建核心利益观念前提下,任何的努力都显得很无力。

身为皇帝,李承乾需要一次次地去强调以人为主的治理理念,为人为民的方针,反复强调,反复践行。

才会有御史台每年都会查到一些不好的事,不好的人,一次次地从严处理。

因此要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抑制权贵,发展生产,摒弃当年门阀世家以及土地兼并的旧风气。

以生产发展为第一要领,加强创造能力与建设能力,就如当年关中建设作坊一样,提高生产力,哪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生产工具创造条件,将生产力再提高一截。

这是极其迫切的需求,也是当下时代最重要的任务。

因为在土地保有量不变的情况,人口却在极速地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的物质基础所需就会更多。

农业是重中之重,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种粮食,其次是制造业,生产建设,再其次是商业与贸易。

坐在皇位上久了,李承乾比以往更注重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影响,这个影响能够改变多少人,能够影响多少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这天下与社稷说好也不算太好,说坏也不是太坏,大概就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

社稷发展,经济先行,葱岭拿下之后,大唐掌握了丝绸之路的全段,光是沿线收取市税,加快货物的倾销,金银正在不断地涌入长安城。

因为只有在长安才能读到最多的书,只有在长安才能买到最漂亮的锦缎,只有在长安才能喝到最好的酒水,见到最好的人。

所以,不论外面的人有多少金银,在货物的流动下,天下的银钱都会流向贸易的终点,也就是长安城。

现今的朝中很富裕,富裕得有些不像话,朝中再也不用担心为了治理社稷缺少银钱,反倒是需要担心了再多的银钱,都没有将事做好。

皇兄说了许多,李泰听了许久,大唐对未来的方向还是很清晰,人们对未来也有十分充足的信心。

魏王与陛下谈了很久,直到陛下要去批阅奏章了,魏王这才离开。

后来又有消息传来,说是魏王去了晋王府,将晋王斥责了一顿。

李承乾坐在凌烟阁内,明亮的烛台照亮了一幅幅的画像,听到有脚步踩在木制台阶上的脚步声,抬眼见到了跟随宁儿而来的小兕子。

她手里拿着一份地契道:“皇兄,这太贵重了。”

李承乾坐下来,笑道:“你收着吧。”

“可这……妹妹不敢收。”

“老君山就是你的公主封地,有何不好。”

“可这是整座老君山。”

李承乾揣着手,抬首望着外面的星辰道:“收着吧,哪怕你不去老君山,那也是晋阳公主的封地,朕送去的旨意不收回。”

小兕子又将地契收了回来,她又道:“李道长很久没有来信了。”

细想之下,李淳风道长的确有三年没有来信了,李承乾低声道:“李道长对我们李家有恩情。”

小兕子狐疑地看了眼皇兄的笑容,也不知道皇兄所言的恩情是何意思,以前跟着李道长学习星相,也没听李道长说他欠皇兄人情。

让宁儿先带着小兕子去休息,李承乾点燃这里的香烛,向这里的诸多画像行礼,低声道:“诸位,我也不知道将来的天下是好是坏,也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是对还是错,其实我也习惯了,现在的人们有如此热情有什么不好的呢?”

“难道未来还会更差吗?我觉得应该会更好的,至少人们都知道有一种新的社稷理念,这种社稷理念能让家国迅速强大起来,能让更多的人得到该有的利益,我可能真的做不到让土地兼并消失。”

“再者说,土地兼并是千百年来的弊病,凭大唐这一朝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自认做不到,也达不成这个目的,我还能做什么呢?”李承乾揣着手独自一人站在凌烟阁,来回走动,带着思索之色,忽然停下脚步,道:“我应该想可以想办法遏制土地兼并,我的手段其实很简单,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将来我要提高生产力,这会是以后数十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李承乾将手中的香插在香炉上,向着凌烟阁诸多画像行礼。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