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生的目标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生的目标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凌烟阁外,又下起了大雪。

陛下正独自一人在凌烟阁内,年迈的杨内侍就拄着拐杖站在凌烟阁外,不让别人打扰到陛下。

这位杨内侍从武德年间就一直侍奉皇帝一家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已年过七十,即便年迈了,还侍奉在皇帝左右,至今已是第三位大唐皇帝。

每年腊月或者是过节的时候,陛下都会来凌烟阁告慰过世的李唐功臣。

直到凌烟阁的木门被重新打开,发出一些木质摩擦的吱呀声。

提着灯笼的杨内侍才言道:“陛下,晚膳都准备好了。”

李承乾颔首走下凌烟阁的台阶,一众内侍也急忙忙走入凌烟阁去收拾好,再将这里恢复原样。

风雪落在这片宁静的皇宫中,皇宫内总是萧条的,如今的皇宫还有很多殿宇荒置,放眼整个皇宫中,只有两仪殿灯火通明。

李承乾走入两仪殿内,就见到小鹊儿正在教导孟极与年幼的弟弟,於菟自顾自坐在一旁正在看着一卷书。

见父皇回来了,於菟来了兴致,问道:“父皇,晋王叔被魏王叔骂了?”

苏婉给丈夫取下了披着的大氅,又瞪了眼好管闲事的儿子。

平日里於菟就很忙,可即便再忙,他也总是会对别人家的闲事好奇。

还是如小时候一样,母后一瞪眼,於菟就害怕地低下了头。

家里有这么一个严母,李承乾倒觉得轻松了许多,又道:“你魏王叔听说晋王叔为了造东西花了很多银钱,光是铜料与铁料反反复复就花用了数百贯,算上他的作坊与铁匠,前前后后有三两千贯钱了。”

於菟低声道:“铁料与铜料不是可以反复烧铸吗?”

带着弟弟们的小鹊儿走来道:“皇兄,每一次煅烧之后使用一段时日,再重新熔铸之后就不如之前了。”

之后於菟又问她是怎么知道的。

小鹊儿的学习能力很强,涉猎也很广,上到星象下到地理她都学,甚至是史学与数术都是她擅长的。

现在的大唐还没有分科,不过在支教相关的书籍中已隐隐有文理两科的意思,不过李承乾也担忧以后多一些别的学问,比如说较为少见的春秋学派,又或者是黄老之学……

现在的大唐学派还是很繁杂的,也有很多有用没用的偏门,也不能一概而论全部打死。

百家争鸣的确是好,不过对社稷的治理来说如果不能成一家之言,那就尽可能增加一家之言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一定要十分强大。

一家人用过晚饭之后,李承乾陪着儿子走在皇宫的夜色中,听着於菟的讲述,又想着当初汉武帝为何天人三问。

可能就如当年爷爷所言的,那时候汉武帝刘彻恐怕真的没有想要独尊儒术,只是与董仲舒私下谈了一番,后来就被人说成了天人三问,就有了独尊儒术。

李承乾无声一笑。

“父皇在笑什么?”

“你太爷爷还在世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将人世间的事看得很透彻。”

说起太爷爷,於菟失落地低下头。

看着儿子沮丧的模样,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去吧,回东宫吧。”

於菟刚往东宫走了两步又回头,道:“父皇,儿臣能当好皇帝吗?”

“嗯,你身边有这么多人帮你,你怕什么。”

他这才又抬头走向东宫。

李承乾依旧站在夜色中,身边只有杨内侍提着灯笼,风吹过的时候,灯笼也在晃动。

“陛下,雪大了。”

“嗯。”

李承乾点点头,走回了两仪殿,当年爷爷还在世的时候,那时的於菟才记事不久,他就是在爷爷的膝下开始记事的。

现在爷爷也过世了,舅爷也不在了,不知为何,总是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重新回到两仪殿内,宁儿捧着一叠干净的换洗衣裳问道:“於菟可回去了?”

杨内侍回道:“回宁妃,太子已睡下了?”

宁儿又道:“陛下,鹊儿还有些题不会做,还望……”

“朕去看看她。”

苏婉正在教着鹊儿解题,李承乾来到两人的身侧,目光看向了纸张上的题,这是一道很复杂的几何数术题。

这种题对苏婉来说也很难,她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勉强掌握一些运算。

光是看纸张的笔迹,李承乾就知道这是临川给她出的题,都是当年在东宫自己教出来的弟弟妹妹,谁的字一眼就能看清楚。

多看一眼,李承乾也没再看了,而是坐在一旁看着当年来济老先生编写的国史,正经的国史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手中这一卷只能说是副本,真正的原本还在来济老先生手中。

史学家的标杆都是司马迁,因此当年司马迁的精神追求,也就是来济老先生现在的追求。

翌日,天还未亮,宫里的人都已准备好了,不论寒冬酷暑,陛下都会按时睡醒晨跑,两仪殿的殿门稍稍打开一些,陛下就从门内走了出来。

只见陛下深吸一口气,便开始在寒冷的早晨开始跑步。

大雪还未停,陛下一边跑着口中吐着热气,也在这个时辰,漆黑的天开始变得灰蒙蒙,直到天际越来越明亮。

只可惜今天还是雪天,细雪有一些没一些地飘着,看不到东方天际的那一片蔚蓝,也看不到第一缕晨光。

皇后与宁妃也醒得尤其早,因为今天是长孙皇太后的六十大寿。

一大早宫里宫外就开始忙碌,天刚刚亮长安城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南诏使者为长孙皇太后献上了一膄铜制的大船,这膄被数百个民夫拉着,一路拖向承天门。

狄仁杰看着南诏使者送来的奢华之物,这艘船通体是用铜锻造,而在上方的船帆分明是用金子做的。

再之后是突厥使者送来的贺礼,那是上万匹战马,其中还有九匹白马。

新罗使者献上了满满一车的东珠。

西域各地的使者一起到了长安城,他们送来了一尊玉质的雕像,雕像上没有面容,但华贵的衣着彰显的正是长孙皇太后,这是一块完整的玉石,足足有一人高雕刻而成。

甚至还有与南诏纠葛多年的真腊与骠国也送来了贺礼。

年迈的阿史那社尔带着他的突厥孩子来到了承天门前,朝着太极殿行大礼。

吐蕃,小勃律,葱岭诸地,还有新任的塞人王,甚至是波斯人,也有愿意与大唐放下恩怨的大食人,甚至今年还有高卢人。

长安城人声鼎沸,好似全世界都在庆贺皇帝母亲的大寿。

如果说大唐是这世间最强大的帝国,那么全世界为皇帝的生母庆贺大寿,倒也是应该的。

最稀奇的就是高卢人,传闻中高卢人生活在极北之地,不过这些高卢人是从大食人的北面而来的。

各地使者来了,朝中也开始忙碌了起来,其中最忙的是鸿胪寺,鸿胪寺卿郭正一带着他的人手接见各国的使者。

因母后不喜看如此大的阵仗,加之母后确实也年迈了,就不在人前走动,各国使者在承天门行礼就当作是祝贺了。

这个年纪的母后更愿意与孩子们走在一起,与父皇一起看着儿孙们的笑容是最满意的。

李承乾只得亲自忙着接待各国使者的事宜,当看到小勃律国与阿史那社尔的礼单时,便吩咐道:“将小勃律国国王与阿史那社尔召来。”

“喏。”

皇帝终于开始召见使者。

狄仁杰与张柬之原本与晋王有约,晋王说是拜见了皇太后就会来寻他们一起去造那个传闻中的大炉子。

现在大炉子还没造好,约好的时辰也早就过去了,也没有见到晋王。

张柬之道:“怀英?”

“嗯。”

“你说陛下怎么就召见了小勃律国的国王?”

狄仁杰反问道:“你不知道吗?”

张柬之摇头道:“可有什么传闻?”

狄仁杰往口中放了一颗枣一边嚼着道:“昨晚我与郭寺卿喝酒,他说小勃律国的国王来长安城了。”

“嗯。”

“小勃律国的国王要将整个小勃律国献给大唐,划入安西大都护府。”

“当真?”

张柬之道:“小勃律国的国王不是篡位得到的国祚吗?他还是西域的大商人,还是当年吐谷浑王的王子慕容顺?”

“正是他。”

狄仁杰站在朱雀门前,等了半天就见到了小勃律国国王与须发皆白的阿史那社尔一起走出承天门,看来他们与当今陛下聊得很愉快。

又有侍卫跑到朱雀门大声念诵着皇帝的旨意,长孙皇太后庆贺大寿,秉持朝中戒奢以俭的作风,一切从简处置,长安城解除宵禁三夜。

宫里的晚宴也只是一场简单的家宴,在这里除了各家亲眷,李承乾也将英公请来了。

在宴席上,李绩与长孙无忌坐在相邻的座位。

年迈的长孙无忌看向同样须发皆白的李绩,问道:“懋功啊,陛下与老夫说过让你告老的事。”

闻言,李绩刚拿起柿饼的手停下,也只是稍稍停顿,而后又神色如常地继续品尝柿饼。

长孙无忌道:“你想告老吗?”

李绩缓缓道:“老臣还能为陛下效命二十年。”

“二十年?”长孙无忌道:“你都七十多岁了。”

不过说这些也无用,李绩就是这样的人,他既然这么说了,就代表他愿意为陛下效力到老死,哪怕现在七十岁有余了,也愿意继续为皇帝效命。

长孙无忌拿着手中的琉璃酒杯,不知从何时开始,宫里的酒杯都被换成了这种琉璃杯。

琉璃酒杯很好看,甚至还能看到酒水在杯中的样子,能够看出谁喝得最少。

只是皇帝既然说起了让英公告老的准备,那就一定会让英公告老,哪怕是英公还想再为皇帝效命二十年。

当年房相离开了朝堂,这朝中就再也没有人代替房相,更没有人坐在房相的位置上。

乾庆一朝十三年了,这十三年,朝中没有宰相。

长孙无忌觉察到,陛下恐怕是要将相权完全取缔,房玄龄就是李唐一朝的最后一个宰相,将来的李唐再也没有相权。

而中书省的种种变化,就是为了应对没有相权之后的朝章政事,身在其中的人或许没有觉察到,以后当年的辅国宰相是他长孙无忌,是英公,是岑文本。

其实都是辅佐陛下而已,英公更是从未有过直接否决朝政的相权,这十三年来,朝臣或许都没有发觉,他们早已习惯了没有宰相的朝堂。

这也是陛下的新政,取缔相权?

只是思量了片刻,大殿内又是一片欢呼声,原来是陛下拿出了一张地图,那是一张小勃律国的地图,现在小勃律国将与他们的国土交给了大唐。

李道宗抚着花白的胡子道:“小勃律国有多远?比天竺更远吗?”

见李孝恭还要喝酒,李道宗夺过他的酒杯道:“别喝了,再喝……你真是不要命了,太医署千叮咛万嘱咐。”

李孝恭扫兴地吃着羊肉。

当陛下拿出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牛肉,大殿内老家伙们又是一阵欢呼。

乾庆十三年就在人们的一声声的庆贺中结束了。

乾庆十四年,上元节,今天的长安城雨雪交加。

一骑快马来到了长安城的城门前,慵懒的守城士兵在冷风中哆嗦着走上前问道:“哪路兵马?”

来人翻身下马道:“末将从吐蕃都护府来,乃都护府程都护麾下裨将程怀亮。”

程怀亮是程处默的弟弟,当年他与程处默一起出任吐蕃都护府。

能让程怀亮送来的急报,这件事多半不小,城门前的士兵不敢怠慢,询问道:“是吐蕃出了何事?”

程怀亮低声一卷卷宗道:“还请交给鸿胪寺。”

士兵接过卷宗快步跑入长安城,冒着雨雪踩着湿漉漉的地面,穿过热闹的街道,沿着朱雀大街一路朝着远处的朱雀门飞奔。

今年,唐人的官吏在吐蕃办成了一件大事,他们在吐蕃建设了七十四个村县,统治吐蕃全境百万公里的土地。

鸿胪寺得到这份卷宗,当即送去了礼部,一路跑向吏部,郭正一满眼热泪,因为这是许敬宗追求了一生的目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